吕晓娜
- 作品数:8 被引量:200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SWAN中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产品的检验与误差分析被引量:26
- 2013年
- 采用2010—2011年5—9月河南省区域加密自动站雨量和全省6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用点对点统计检验评分方法,分析SWAN系统中定量降水估测(QPE)和定量降水预报(QPF)产品在河南省短时强降水过程中的误差分布,并分别讨论二者在河南省区域与局地强降水过程中的差别及产生误差的直观原因。结果表明:1)SWAN中QPE和QPF均对小时雨量低于10 mm的降水有较好的估测和预报能力;QPE以豫西南和豫北效果最好,QPF在豫中地区预报能力更强。QPE估测较实况偏大;QPF对小时雨量低于20 mm的短时强降水预报略偏大,而对更强降水预报偏小,尤以豫西和豫南最明显。2)QPE和QPF均对区域性降水有更好的估测或预报能力。3)区域降水过程中,QPE对降水中心范围和位置估测较准确,估测值较实况偏大;QPF对强降水中心位置预报略有偏差,其中心强度较实况偏弱。
- 吕晓娜牛淑贞袁春风袁晓超
- 关键词:定量降水预报误差分析
- 2017年秋季河南罕见连阴雨天气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9
- 2019年
- 2017年8月下旬至10月中旬河南发生了近14a来罕见秋季连阴雨过程。利用1961—2017年河南省地面气候整编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法、T检验、小波分析及带通滤波等方法,对此次连阴雨过程的大气环流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7年秋季河南连阴雨期间,乌拉尔山高压脊、贝加尔湖低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偏强且长时间维持;东欧和里海—巴尔喀什湖两个地区是此次连阴雨过程的上游关键区域,东欧地区大气环流具有准双周到30d的振荡周期,里海—巴尔喀什湖地区具有4—8d的振荡周期。东亚200hPa急流轴东西跨度和急流核的极大风速较常年同期偏大;急流区西南部的辐散区在河南上空有抽吸作用,有利于降水的发生;高空急流纬向风速有三次加强过程,与三次连阴雨过程相对应。在不同的连阴雨阶段水汽输送源地和输送通道不同,三个阶段的水汽来源分别为印度洋、中国南海和西太平洋。
- 朱玉周吕晓娜廖荣伟
- 关键词:低频振荡急流水汽输送
- 郑州“7.20”极端暴雨天气的基本观测分析被引量:92
- 2021年
- 2021年7月18日08时—22日08时(北京时),受黄淮低涡外围东风急流影响,郑州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极端暴雨天气,并造成严重山体滑坡、泥石流、城市内涝及人员伤亡。利用探空、地面自动站和雷达拼图产品等基本观测数据对此次天气过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天气表现出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极强、累积降水量罕见等极端性特征。此次极端大暴雨的形成原因复杂,但就初步分析结果看,大气环流形势稳定、水汽和能量充足、地形作用明显以及对流系统不断向郑州地区积聚、合并及停滞是基本成因。本文旨在分析此次极端暴雨洪涝灾害性过程的基本观测现象,为深入开展此次严重致灾性罕见极端暴雨的机理及可预报性研究提供参考。
- 苏爱芳吕晓娜吕晓娜李周崔丽曼栗晗
- 关键词:低涡
- 全球气候变暖中南北半球海冰变化差异成因的初步研究
- 本文应用1979-2006年全球海冰面积资料,在分析南-北极海冰的季节变化及近30年的趋势变化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南北半球海冰变化差异成因。结果表明:北半球海冰总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夏秋季下降最快;而南半球自20世纪80年...
- 方之芳吕晓娜
- 关键词:海冰温度升高气候变暖
- 文献传递
- 全球气候变暖中南北半球海冰变化差异成因的初步研究
- 本文应用1979-2006年全球海冰面积资料,在分析南-北极海冰的季节变化及近30年的趋势变化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南北半球海冰变化差异成因。结果表明:北半球海冰总面积呈显著下降趋势,夏秋季下降最快;而南半球自20世纪80年...
- 方之芳吕晓娜
- 关键词:温度升高
- 文献传递
- 河南省对流性暴雨云系特征与概念模型被引量:40
- 2013年
- 利用2005-2010年FY-2C/E和MODIS卫星资料、A0报文、自动气象站降水资料及常规观测资料,修订了河南省对流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标准,统计分析了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的活动规律和降水特征,初步建立了河南省典型对流性暴雨概念模型。河南省对流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主要包括新生对流云团、β中尺度对流系统、α中尺度对流系统及带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对流性暴雨易产生于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期,多发于中尺度对流系统云顶亮温低中心附近及后侧梯度大值区,云系上云光学厚度高值区为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潜势区。低槽(涡)切变型和低槽型过程中干冷气团对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起触发作用;高压后部型与午后边界层辐射增温关系密切,能量锋、边界层辐合线是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系统;切变型过程中干线的作用较重要。河南省对流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多发展于山区附近,移动路径有东移、东北移和东南移型,高层云导风可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发展提供预报信息。
- 苏爱芳孙景兰谷秀杰吕晓娜陈渭民
- 关键词:中尺度对流系统云顶亮温云光学厚度
- 黄淮西部地貌过渡区深对流云的时空特征及其天气意义被引量:11
- 2013年
- 中国黄淮西部地貌过渡带(30°38°N,109°-118°E,山区和平原过渡带)地形复杂,每年夏季强对流天气频繁发生。为了深入了解该地区的对流发展和分布特征,用1996 2010年5-8月静止卫星多通道资料及河南省地面观测的对流天气(雷暴、冰雹、短时强降水)资料,对该地区深对流活动的时空分布及天气意义进行了统计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黄淮西部地貌过渡带及其附近深对流活动的时空分布不仅与气候带关系密切,而且,明显受地形和天气系统影响。淮河流域是深对流活动高发区,豫北和豫西山区是深对流活动次高发区。豫北和豫西山区的深对流主要产生雷暴和冰雹,而淮河流域、南阳盆地等地势较低地区的深对流活动则较多地与雷暴和短时强降水有关。深对流活动随夏季风北进和副热带高压的北抬而具有显著的月际、日际变化及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不同月份的深对流活动日变化特征显著不同,表现出两种性质的对流活动,一种为持续时间较短的热对流,一种为大尺度天气系统控制的持续性对流。豫北深对流活动日变化主要为单峰型,且具有自西北向东南方向传播的特征;豫南深对流活动日变化表现为双峰结构。
- 苏爱芳银燕吕晓娜郑永光
- 关键词:强对流天气时空分布特征
- 豫北“21·7”极端暴雨过程特征及成因分析被引量:32
- 2022年
- 利用探空、地面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产品,对2021年7月17—22日豫北地区的极端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极端暴雨过程具有强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极端及地形影响明显等特征。极端暴雨过程发生于稳定的大尺度天气形势下,在日本海高压西伸及台风烟花(2106号)、查帕卡(2107号)西北行背景下,黄淮低涡外围加强北上的东南急流/偏南急流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异常充足的水汽、能量条件,对流层中低层暖湿平流强迫、叠加地形影响的强动力辐合抬升作用及低空弱冷空气扩散南下是形成强降水的重要条件,而大气“强-弱-强-弱”的对流不稳定层结特征转化说明强降水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互补的物理机制。不同阶段极端短时强降水(小时降水量≥50 mm)对流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发展演变特征不同,但从雷达回波的垂直分布来看,系统均具有“低质心”特征,质心强度≥55 dBz且≥50 dBz强回波垂直伸展至5~8 km、持续时间1 h以上。强降水对流系统在太行山前30 km左右范围内的后向发展特征明显,一方面与地面西行偏东风/东北风在太行山绕流作用下形成的地形辐合线不断南伸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强降水冷池效应促使山前偏北风进一步发展南下有关。
- 苏爱芳席乐吕晓娜吕晓娜张宁
- 关键词:极端暴雨低空急流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