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 作品数:89 被引量:365H指数:12
- 供职机构:天津中医药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益肾蠲痹丸去除寻骨风后与原方对佐剂性关节炎作用的比较
- 为探讨益肾蠲痹丸方中去除寻骨风后,降低毒性的可行性,本文将益肾蠲痹丸Ⅰ号样品(原处方)和Ⅱ号样品(原方去除寻骨风)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作用进行了比较,探讨了二者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的抗炎作用.
- 刘静申秀萍周昆
- 关键词:关节炎治疗中药药理益肾蠲痹丸
- 文献传递
- 一种两色金鸡菊的新用途及分析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两色金鸡菊在制备肠道菌群调节药物方面的新用途,分析方法通过建立动物糖尿病模型,引入高通量测序技术,为后期研究两色金鸡菊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拓展新的方向和思路。
- 陈晓鹏刘静李春霞何巧玉
- 一种祖师麻总香豆素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祖师麻总香豆素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该制备方法包括:以祖师麻药材为原料,水和/或C<Sub>1</Sub>~C<Sub>5</Sub>低级醇水溶液为溶剂进行提取,制得浸膏;将浸膏与固体稀释剂混合,...
- 马莉韩峰侯文彬高静张新鑫申秀萍王圣明胡金芳刘静
- 文献传递
- 基于指纹图谱和网络药理学的黄芩质量标志物预测研究被引量:12
- 2022年
- 目的: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概念,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2种成分的含量,同时应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2种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进行反向筛选,从而确定黄芩药材的质量标志物。方法:采用HPLC建立10批黄芩药材的指纹图谱,并进行含量测定。结合网络药理学分析有效成分的对应靶点和途径并构建“活性成分-重要靶点-通路”,探究黄芩发挥药理作用特点,预测出潜在的Q-marker。结果:建立的黄芩药材指纹图谱共标定12个共有峰,指认2个成分并确定其含量。10批样品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大于0.970。“化合物-预测靶点”网络筛选出8个关键靶点,相关9条通路,涉及到癌症通路、炎症通路、免疫通路等。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HPLC准确、可行,筛选出2种成分可作为潜在Q-marker,以网络药理学验证黄芩主成分相关的靶点作用机制,进一步确认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作为Q-marker的可行性,为黄芩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 刘静李春霞何巧玉王誉程石玉梦刘二伟陈晓鹏
- 关键词:黄芩指纹图谱黄芩苷汉黄芩苷网络药理学
- 益肾蠲痹丸Ⅰ、Ⅱ号样品抗炎作用比较
- 2004年
- 刘静周昆申秀萍梅学仁
- 关键词:益肾蠲痹丸抗炎实验药物疗效中药制剂中药药理
- 疏风解毒胶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基础研究及抗COVID-19中药新药研发思路被引量:13
- 2020年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疫情,中医药在重大疫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对COVID-19的认识以及中医药防控路径,以疏风解毒胶囊为例,概述了中医药针对早期干预、阻断病情进展、改善症状、抗炎免疫、抑制"细胞因子风暴"以及辨证分型、发挥配伍优势等方面的思路和研究实践,并提出中药新药研发科学模式建立的设想。
- 张铁军许浚申秀萍韩彦琪刘静张洪兵白钢刘昌孝
- 关键词:抗炎免疫调节新药
- 新癀片中药成分对吲哚美辛肝毒性的减毒作用机制研究
- 【目的】新癀片是由肿节风、三七、人工牛黄、肖梵天花等中药及吲哚美辛所组成的中西合方制剂,前期研究发现,新癀片的肝毒性明显小于其所含的等量吲哚美辛所致的大鼠肝毒性,证明其中药成分对吲哚美辛肝毒性反应有明显减毒作用。本研究即...
- 申秀萍刘静王晶晶马莉
- 关键词:新癀片吲哚美辛基因芯片肝毒性
- 文献传递
- 新癀片对动物发热模型的解热作用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研究新癀片对不同动物模型的解热作用。方法制备酵母致大鼠发热、牛奶致家兔发热、内毒素致家兔发热模型测量给药后各组的体温,计算各组大鼠体温与基础体温差值以及各给药组降温率。结果新癀片95.0 mg/kg剂量组在药后1~4.5 h,47.5 mg/kg剂量组药后4、4.5 h对酵母所致大鼠体温升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药后1 h,新癀片47.5 mg/kg剂量组牛奶致发热家兔体温开始下降;药后2 h,47.5、23.8 mg/kg剂量组家兔体温均下降显著,一直持续到药后5 h,仍有显著的降温作用。新癀片47.5 mg/kg剂量能够显著降低内毒素致发热家兔各时间点体温的升高,在药后4、5 h时对体温的降温率达50.3%、85.2%。结论新癀片对酵母致大鼠发热、牛奶致家兔发热和内毒素致家兔发热均有很好的解热作用。
- 刘静吕晓静田兴美申秀萍包侠萍
- 关键词:新癀片酵母牛奶内毒素解热作用
- 基因芯片技术在药物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1年
- 随着基因芯片技术的发展,逐渐被应用于研究药物的毒性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与传统的药物毒理学研究方法比较,基因芯片技术具有周期短、高通量的优势,基因芯片技术的介入也进一步推动了药物毒理学研究的发展。从新药的筛选、毒理安全性评价到临床应用,基因芯片技术将成为贯穿整个药物毒理学研究的重要技术。就近期基因芯片技术在药物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成果进行了回顾总结。
- 刘静张金晓胡金芳申秀萍刘昌孝
- 关键词:基因芯片DNA微阵列安全性评价
- 新癀片抗炎作用机制研究被引量:21
- 2013年
- [目的]研究新癀片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炎症模型大鼠角叉菜胶脚肿实验,测定造模前及造模后1、2 h踝关节肿胀度并测定血清中环氧合酶-2(COX-2)、组胺(HIS)、前列腺素E2(PGE2)、核因子(NF-κB)等指标、测定醋酸致小鼠腹膜炎模型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结果]新癀片能显著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脚肿,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抗炎作用与抑制COX-2活性、减少血清IL-1α、IL-1β、组胺含量,增加血清IL-6含量相关。[结论]新癀片的抗炎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COX-2和NF-κB,降低PGE2含量,减少血清IL-1β、组胺含量,抑制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有关。
- 吕晓静刘静陆洁王春凤南淑华申秀萍
- 关键词:新癀片抗炎机制炎性介质细胞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