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雪飞

作品数:13 被引量:34H指数:3
供职机构: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儒学
  • 4篇儒家
  • 4篇儒教
  • 3篇宗教
  • 2篇新儒家
  • 1篇德法
  • 1篇德行
  • 1篇德性
  • 1篇多德
  • 1篇新教
  • 1篇新教伦理
  • 1篇新儒学
  • 1篇新宗教
  • 1篇心性
  • 1篇修己
  • 1篇许地山
  • 1篇亚里士多德
  • 1篇哲学
  • 1篇人文
  • 1篇人文理性

机构

  • 10篇曲阜师范大学
  • 4篇南开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夏威夷大学
  • 1篇美国夏威夷大...

作者

  • 13篇刘雪飞
  • 3篇李建
  • 2篇成中英

传媒

  • 7篇齐鲁学刊
  • 1篇湖南大学学报...
  • 1篇孔子研究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继续教育研究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析马克斯·韦伯的儒学观被引量:5
2011年
马克斯.韦伯以基督新教为参照,从价值体系、人格取向、财富观与营利观三个方面对于儒教与新教所作的比较,不仅为其中心命题"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而且充分展示了其体现在"中国理性资本主义之产生"问题上的儒学观。韦伯的儒学观深刻影响着20世纪以来的东西方学界。它可以被争议和质疑,却无法被驳倒和推翻。这或许应该归因于韦伯自身的多面相以及其创设的"理想类型"。
刘雪飞
关键词: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
宗教情怀与人文理性——论许地山的儒教观被引量:2
2013年
许地山是20世纪初期较早从现代意义上对"儒"及儒教进行宏观审视的学者之一。依许地山,儒在源起上不应止于所谓的"殷民宗教者"而应推设到更为久远的史前时期。原初的儒,本身具有进一步转化成教门的潜能,社会的光景、师儒之职、加之"《书》的理想"促使儒的名号自孔子之后逐渐演变为一种特殊的教义,而儒教正统地位的确立、神学化儒教的生成也有其自身的情势和客观的缘由;作为"伦教运动"的儒教比作为"神教运动"的儒教更合乎情理,故儒教在未来若欲成为一"新宗教",必定要有"社会灵魂",能切实抓住生活的根源,也还要在人群上寻求"更高的联络";现代儒家若能"谋诸宗教的沟通",用"宋儒的精神"以整理儒教的旧教义,就能使之成为一"高尚的宗教"。许地山的儒教观是其宗教情怀与人文理性精神的集中体现,对于儒学的现代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提示意义。
刘雪飞
关键词:许地山新宗教
余英时儒学思想研究
尽管余英时在将现代新儒家看作“只是熊十力一系的专称”的意义上,否认自己的新儒家身份,但是在“广义的新儒家”的观念框架下,我们不难看出余英时同现代新儒家之间存在的诸多“共性”。比如:对儒家价值系统的积极认同,对儒学现代命运...
刘雪飞
文献传递
儒家的自我理念:论儒家哲学中的修己与自由意志被引量:8
2019年
如何规划自我以应对构建良好社会与正义政府之需求,是儒家哲学始终关切的重心。"自我"概念蕴含时间的与超越的、参与的与反思的两个面向,中国语境下的"自己",其中"自"与"己"则分别指代这两个不同的面向。但"自己"并非意味着自我的二分,相反,它充分展现了自我是如何动态地、充满活力地在"自"与"己"的相互调适和相互转化中变化着自身的,而这正是儒家心、性观念的题中之义。可以说,儒家以"尽心(心智)"为核心的修己,端赖其对于人心和人性的体察;儒家独特的被人性自觉接纳的自由意志,是其自我理念中道德成立的根基。因此,我们可以把儒家的自由意志观称为"自由意志的自我决定论",以区别于以"软决定论"为基本特征的"自由意志的非自我决定论"。
成中英刘雪飞
关键词:儒家自我修己心性自由意志
关于后葛瑞汉时代文本分析的反思
2021年
葛瑞汉以其独创的文本分析、优雅的译文、精彩的推理以及哲学的视域和洞见闻名于学界。在葛瑞汉离世之后的后葛瑞汉时代,学者们在进行中文文本分析时,同葛瑞汉一样,普遍存在着四个基本的无意识的假设:一、可供研究的文本等同于古代文献的全部;二、合理的推断比残缺的历史文献记载更可靠;三、历史文本或记录要么可信,要么摒弃;四、样本可作为综合判断的证据。这些在文本分析中的无意识的假设,被最近的考古发现证明多是无效的。因此,有必要从方法论的角度,在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参照的情况下予以重新反思和检视。
刘笑敢刘雪飞
关键词:葛瑞汉文本分析《庄子》《老子》
20世纪前半期现代新儒学评价研究
2007年
关于现代新儒学(新儒家)的认识、评价和研究,1949年或者说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20世纪50年代之前,国内学界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把新儒家或新儒学看成是一种思潮或流派,对其研究基本上是自发的争鸣式的个案探讨,即侧重某一个人物思想文化学说的批评或学术成就的评价,进而至于作为不同思想文化主张间的争鸣。这实际是当时历史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并存与互动的缘故使然。20世纪前半期的新儒学(新儒家)研究,对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迄今的新儒学(新儒家)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理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反思。
刘雪飞
关键词:新儒家
儒学复兴的理性思考——杜维明“儒学复兴”论刍议
2013年
"儒学复兴"论是杜维明思想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和学思路向的旨归所在。杜维明"儒学复兴"论以直面列文森、分疏"儒教中国"与"儒家传统"为逻辑基点;以继承"五四"精神、矫正"五四"心态为先决条件;以超越启蒙心态、回应西方文明挑战为必经之路;以设置"文化中国"、倡扬"文明对话"、期盼"公众知识分子"为具体设想和实现途径。杜维明的"儒学复兴"论具有理性、审慎的态度和强烈的担当意识,可以加深人们对于当代"儒学复兴"的诸多问题的反思。
刘雪飞李建
关键词:儒学复兴儒学第三期发展
《保训》与西周初期的史鉴思想
2018年
清华简《保训》篇对研究西周初期的史鉴思想有重要的意义。《保训》记录了周文王以历史典故教导太子,希望他能够效法舜、上甲微、成汤,最终"身受大命"的训告。文王所传宝训是其治国经历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以及对当时天下大势的理性认识,是古代帝王乃至统治集团为实现政治的目的而进行的以史为鉴的历史教育的经典模式。《保训》中所反映的史鉴思想,是以新的"天命"史观为中心的,以文武并用得天下的历史经验为基本内容的较为完整的历史借鉴理念,它蕴含了"殷鉴"思想的一些重要内容。《保训》及其史鉴理念构成了从文王到周公史鉴思想发展的完整链条。
刘雪飞李建
关键词:《保训》周文王
杜维明论“诚”与“成人”教育
2006年
“诚”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可看作儒家思想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灵魂;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维明,近年来积极倡导“成人”的人文教育理念,并以“诚”的传统精神做理论上的依托;他以“终极的自我转化”为核心的求“诚”(教育)观,强调以自我道德意识的提升作为教育的根本属性和首要关切;这一独具特色的思想,对于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当代中国教育之片面追求实效的功利主义倾向,以及当代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有着毋庸置疑的纠正意义,对于当前的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也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刘雪飞李建
“德”“法”互补:一个儒家—康德式的反思(上)被引量:12
2009年
对于儒学而言,德与法同等重要,它体现在由孔子的德性说到孟子的仁政说再到荀子的隐含着法精神的"礼"制说的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应当以一种审慎的态度修正我们对于儒家哲学的某些成见与偏见,即,通过认同孟子和荀子对孔子经典思想所指向的一致性,来认识儒家德性与法律间的统一。通过批判-综合的研究方法,分析概念在各种语境及文脉中的蕴涵,哲学地反思西方道德、政治或法律学说以汲取某些概念和理论资源,探讨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对道德与政治理论关系问题思考的转变,将能够使我们以开阔的视野和新的思路理解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对于儒家德、法理论的发展,从而赋予现当代语境中德治与法治结合以新的涵义。
成中英刘雪飞
关键词:儒家德性法律亚里士多德荀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