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述先

作品数:102 被引量:443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94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3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89篇吸虫
  • 88篇血吸虫
  • 73篇日本血吸虫
  • 31篇免疫
  • 29篇疫苗
  • 22篇抗原
  • 21篇虫病
  • 17篇血吸虫病
  • 17篇吸虫病
  • 14篇克隆
  • 11篇球蛋白
  • 11篇基因
  • 11篇肌球蛋白
  • 11篇大陆株
  • 10篇东方田鼠
  • 10篇小鼠
  • 9篇蛋白
  • 9篇核酸疫苗
  • 9篇GST
  • 8篇副肌球蛋白

机构

  • 53篇中国预防医学...
  • 45篇中国疾病预防...
  • 11篇湖南省寄生虫...
  • 3篇复旦大学
  • 2篇江苏大学
  • 2篇苏州大学
  • 2篇浙江省医学科...
  • 2篇世界卫生组织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湖南省血吸虫...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苏州医学院
  • 1篇卫生部
  • 1篇徐州医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安徽省卫生防...
  • 1篇澳大利亚昆士...

作者

  • 100篇刘述先
  • 43篇曹建平
  • 38篇宋光承
  • 26篇徐裕信
  • 21篇徐馀信
  • 21篇李小红
  • 19篇沈玉娟
  • 13篇卢潍媛
  • 12篇何永康
  • 10篇喻鑫玲
  • 9篇陈家旭
  • 8篇汤林华
  • 8篇罗新松
  • 8篇张新跃
  • 6篇孙文宇
  • 6篇林金莲
  • 6篇胡媛
  • 6篇韩海勃
  • 6篇李毅
  • 5篇刘海鹏

传媒

  • 44篇中国寄生虫学...
  • 22篇中国血吸虫病...
  • 5篇国外医学(寄...
  • 4篇中国人兽共患...
  • 3篇实用预防医学
  • 3篇国际医学寄生...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Chines...
  • 1篇中国寄生虫病...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自然杂志
  • 1篇上海免疫学杂...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实用寄生虫病...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江苏大学学报...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第四届中南地...
  • 1篇中国科协首届...

年份

  • 1篇2011
  • 5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8
  • 7篇2007
  • 3篇2006
  • 13篇2005
  • 4篇2004
  • 6篇2003
  • 5篇2002
  • 4篇2001
  • 5篇2000
  • 9篇1999
  • 6篇1998
  • 4篇1997
  • 5篇1996
  • 2篇1995
  • 1篇1994
  • 3篇1992
  • 4篇1991
10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氏隐孢子虫热休克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分析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克隆、表达和分析安氏隐孢子虫Mr70000热休克蛋白(CaHSP70)的部分编码基因。方法依据公布的CaHSP70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江苏徐州安氏隐孢子虫(XZ-BOV)总RNA为模板,反转录PCR(RT-PCR)扩增目的编码基因。PCR产物经TA克隆后,亚克隆入pET28a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ET28a-CaHSP70,转化感受态大肠埃希菌BL21(DE3),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并获得纯化的重组蛋白(简称为rCaHSP70)。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和ELISA对该重组蛋白进行分析和鉴定。采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克隆的目的基因序列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登录的CaHSP70一致。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重组蛋白(rCaHSP70)Mr约为43000(含6个组氨酸),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可被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组氨酸抗体、安氏隐孢子虫感染的小鼠血清、微小隐孢子虫感染的儿童血清和rCaHSP70免疫小鼠血清识别。rCaHSP70存在多个功能位点和潜在的抗原决定簇。种系发生分析表明XZ-BOV与安氏隐孢子虫进化关系最近。ELISA检测结果表明,rCaHSP70免疫的C57BL/6小鼠与BALB/c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滴度均显著高于免疫前。结论XZ-BOVHSP70部分编码基因的克隆获得成功,研究获得的重组蛋白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
刘海鹏曹建平李小红卢潍媛沈玉娟徐馀信臧炜刘述先
关键词:安氏隐孢子虫热休克蛋白重组抗原表位分析
日本血吸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和产毒大肠杆菌纤毛抗原基因的联合表达被引量:1
1999年
目的:编码日本血吸虫26kDaGST和产毒大肠杆菌纤毛抗原K99基因的联合表达。方法:PCR扩增的K99基因克隆入pUC18载体,再将限制性酶切获得的GST基因克隆入pUC18-K99重组质粒。限制性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选择连接方向正确的重组质粒用于重组蛋白的表达。共表达产物采用SDS-PAGE、Westernblotting、反向IHA、ELISA和透视电镜观察进行分析鉴定。结果:共表达产物的分子量约50kDa,存在于宿主菌体表面的纤毛中,GST抗血清和K99抗血清均可识别共表达产物,提示共表达产物既有GST表位,又有K99抗原表位。结论:日本血吸虫26kDaGST和产毒大肠杆菌K99基因共表达获得成功。
张威张景六刘述先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纤毛抗原GST
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全基因核酸疫苗在小鼠诱生的保护性免疫力被引量:13
1999年
目的: 研究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副肌球蛋白全基因核酸疫苗免疫C57 BL/6 及BALB/c 小鼠诱生的保护性免疫力。方法: 将构建的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副肌球蛋白全基因核酸疫苗 (pCMV-SjC97) 经后腿胫前肌免疫C57BL/6及BALB/c小鼠, 共免疫3 次, 每次间隔3 w k。末次免疫后3 w k 以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 6 wk 后计数成虫负荷及肝、脾、肠组织虫卵数。设不含SjC97 编码基因的空载体质粒免疫组为对照组。结果: pCMV-SjC97 免疫C57 BL/6 小鼠主要诱生IgG2a 和IgG2b 亚类, 而免疫BALB/c小鼠除诱生IgG2a 和IgG2b 亚类外, 还诱生IgG1。pCMV-SjC97 免疫C57BL/6 小鼠诱生较明显的减虫率 (35.5% ~41.1% ) 和减卵率 (肝、脾及肠组织减卵率分别为44.5% ~59.6% 、56.7% ~82.4% 及57.9% ), 而对BALB/c小鼠未诱生保护性。结论: pCMV-SjC97 核酸疫苗能对C57BL/6 小鼠诱生较明显保护性免疫力, 而对BALB/c
周生华刘述先宋光承徐裕信孙文宇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核酸疫苗保护性免疫力
日本血吸虫重组GST抗原对水牛的保护性研究被引量:7
1996年
在日本血吸虫病非流行区,选无疫水接触史,8个月龄左右的水牛,用日本血吸虫重组GST抗原进行免疫观察对水牛的保护性。结果显示,攻击感染血吸虫尾蚴后,实验组比对照组平均虫荷减少22.3%,粪卵EPG差异有显著意义,毛蚴孵出率降低近40%,肝、肠组织血吸虫卵沉积量减少47.94%~56.83%。
罗新松刘述先何永康喻鑫玲林金莲宋光承徐裕连李毅李岳生
关键词:保护性免疫水牛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00年
阎玉涛刘述先
关键词:抗原GST副肌球蛋白GAPDH
家兔对小鼠抗血吸虫靶抗原单克隆抗体的抗抗体应答
1991年
本文报告从分泌具血吸虫保护性IgG_(2a)表型1E2McAb的杂交瘤培养上清液中,应用蛋白A-葡聚糖柱层析法纯化的McAb免疫家兔,采用纯化McAb分别进行Dot-ELISA、免疫双扩散和免疫印迹试验、ELISA观察免疫血清中抗McAb和抗-抗McAb的产生及其动态变化规律。主要结果表明:(1)1E2McAb免疫后,20d开始出现抗McAb,若不加强免疫,抗McAb逐渐减弱:若加强免疫,则抗McAb水平较高,且持续30-50d。(2)免疫血清中的抗-抗McAb,能起抗-抗Id的作用,可识别不同的血吸虫抗原及血吸虫抗原中不同抗原决定簇(90,68和45kD_a),而且免疫后不同时期抗-抗McAb识别不同抗原的水平不同(滴度1:100-1:1600)。对抗血吸虫肥抗原McAb免疫后抗抗体应答的观察,可为研制不同抗独特型McAb创造条件。
刘述先宋光承陈彩云丁丽韵
关键词:血吸虫病单克隆抗体
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副肌球蛋白部分基因克隆被引量:2
1997年
目的 :克隆日本血吸虫大陆株副肌球蛋白部分基因。方法 :用 PCR方法根据已发表日本血吸虫菲律宾株副肌球蛋白基因部分核苷酸序列扩增大陆株副肌球蛋白基因。结果 :获得一日本血吸虫大陆株 72 0 bp基因克隆。结论 :经核苷酸序列分析证实 ,本克隆基因与菲律宾株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 99.0 3%。
邱持平童小妹刘述先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副肌球蛋白基因克隆疫苗
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编码基因的克隆和表达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克隆和表达日本血吸虫大陆株硫氧还蛋白(SjcTrx)的编码基因。方法根据日本血吸虫菲律宾株硫氧还蛋白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上游引物引入BamHI酶切位点和起始密码子ATG,下游引物引入SalI酶切位点和终止密码子TAA。以日本血吸虫大陆株成虫总RNA为模板,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SjcTrx基因。经双酶切并纯化的PCR产物与同样双酶切并纯化的pET28a质粒DNA片段用T4 DNA连接酶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ET28a-SjcTrx,转化BL21感受态菌并大量扩增。重组质粒DNA经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PCR、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核苷酸序列测定进行鉴定。pET28a-SjcTrx/BL21用IPTG诱导表达。结果SjcTrx编码基因RT-PCR产物约334 bp,构建的重组pET28a-SjcTrx表达质粒DNA经限制性内切酶双酶切和PCR扩增产物于琼脂糖凝胶电泳均观察到相同大小基因片段。根据核苷酸序列测序结果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日本血吸虫菲律宾株和曼氏血吸虫Trx分别有97%和43%的同源性。表达的重组蛋白经SDS-PAGE分析,约14kDa。Western blotting显示该重组蛋白可被日本血吸虫感染兔血清和重组抗原免疫小鼠血清所识别。结论SjcTrx基因的表达获得成功,并获得纯化蛋白,为开展动物保护性免疫试验创造了条件。
韩海勃曹建平刘述先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克隆重组抗原
日本血吸虫非适宜宿主东方田鼠和SD大鼠特异性DNA序列的克隆
2010年
目的比较日本血吸虫非适宜宿主东方田鼠和SD大鼠特异性DNA序列的差异。方法提取东方田鼠、SD大鼠、C57BL/6小鼠和KM鼠肝脏DNA,根据东方田鼠特异性DNA序列片段(GenBank登录号:AF277394)设计引物,PCR方法扩增以上4种鼠的基因组特异性DNA,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特异条带,纯化后的PCR产物克隆到pGEM-T Easy载体,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 PCR扩增东方田鼠、SD大鼠DNA分别得到520bp左右的特异扩增片段,同源性为99%。C57BL/6小鼠和KM鼠没有扩增出此特异片段。结论日本血吸虫非适宜宿主东方田鼠和SD大鼠之间特异性DNA序列有高度的同源性。
胡媛袁忠英沈玉娟朱小华刘述先曹建平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东方田鼠SD大鼠
Cloning of cDNA encoding Schistosoma japonicum tropomyosin and its 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2002年
To perform cloning of the gene encoding Chinese Schistosoma japonicum tropomyosin (SjcTM) and its 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Methods SjcTM cDNA fragment, except for 14 amino acids at the amino terminus, was obtained by 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 PCR) with total RNA extracted from adult worms of S japonicum The RT PCR product was cloned into T vector and sequenced The SjcTM cDNA, derived from the constructed TA clone pGEM SjcTM, was then subcloned into the expressing vector pBV220 After characterization by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endonucleases digestion and PCR, the resultant recombinant plasmid was used for expression under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t condition Results The RT PCR product, cloned into a T vector, was sequenced and shown to be 96 5% identical at the nuclei acid level and 98 1% identical in deduced amino acid sequence to that of S mansoni tropomyosin The target DNA fragment was then subcloned into a prokaryotic vector pBV220 Induced expression in E coli DH5α cells resulted in a constant level of recombinant protein production The results of SDS PAGE and Western blot revealed that the molecular weight of non fusion recombinant protein (rSjcTM) was approximately 32 kDa and could be recognized specifically by a polyclonal antiserum specific for native S japonicum tropomyosin (SjcTM) Conclusion The engineering of the cDNA encoding S japonicum tropomyosin and its bacterial expression was successfully made
曹建平刘述先宋光承徐馀信
全文增补中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