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海咏

作品数:3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韦恩州立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语言文字

主题

  • 2篇汉语
  • 1篇动词
  • 1篇语法
  • 1篇正反问
  • 1篇正反问句
  • 1篇生成语法
  • 1篇通指
  • 1篇转换生成语法
  • 1篇问句
  • 1篇现代汉语
  • 1篇礼貌
  • 1篇礼貌原则
  • 1篇反问句
  • 1篇宾语

机构

  • 3篇韦恩州立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3篇刘海咏
  • 1篇危艳丽
  • 1篇程邦雄

传媒

  • 1篇语言研究
  • 1篇励耘语言学刊
  • 1篇语言学研究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现代汉语模糊小量的语用文化特征被引量:5
2010年
人们在日常用语和文学选词方面的偏好能够折射出这个民族的文化特点。文章从文学语言、习惯用语和祈使句的固定搭配三个方面来考察模糊小量所体现的亲密美好语用文化特质。
程邦雄危艳丽刘海咏
关键词:礼貌原则
汉语和英语动词的宾语省略比较被引量:1
2017年
虽然很多文献讨论了人类语言如何省略主语,鲜有研究涉及人类语言如何省略宾语。本文通过对比中文的动宾词组和英语动宾结构在宾语省略方面的特征,推断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语言都只能有一种宾语省略机制,即建立在宾语名词属性上的机制。一种语言或者可以省略可以通过语境复原的非通指宾语,这包含定指、不定指和特指名词,如汉语,或者可以省略无法通过语境复原的通指宾语,如英语。
刘海咏
关键词:宾语通指
转换生成语法框架下的汉语正反问句的生成被引量:2
2014年
本文借用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来解释汉语正反问句(A–不/没–A)的生成21。笔者首先提出正反问句中的A指的是屈折短语的中心词,可以是情态动词、体标志、提升的动词、含体后缀的动词,或介词,而非仅限于文献里所说的动词。笔者论证正反问句的生成遵循连续循环的步骤:首先I°移动到否定短语中心词合成[A–不/没]模板,而这一移动的语迹并没有被删除,主要是因为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心词移动。[A–不/没]模板然后移动到标补语中心词,从而完成疑问句的形成。这样的分析能够从句法的角度解释为什么'A没有A'和'在V没在V'不合乎语法,而且为什么对一些讲话人来说,'动宾–不/没–动宾'是不能接受的。
刘海咏
关键词:正反问句转换生成语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