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成纪
- 作品数:126 被引量:608H指数:13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 道禅语言观与中国诗性精神之诞生被引量:3
- 2009年
- 在中国哲学关于语言的探险中,没有谁比道家和禅宗走得更远。本体之道和佛法大意的不可说,使沉默的价值得到彰显。但这种沉默并不是彻底放弃语言,而是企图最大限度地拓展其能指的边界,以实现对道境或禅境的逼近。但是,就这种语言探险的绩效而论,它给人留下的依然是一个思想的残局。在此,知识与真理、语言与对象之间的距离与其说被充分拉近,倒不如说使两者的分际变得更加明晰。道禅的语言之思,给人昭示的就不是科学意义上的真理,而只可能是一种"一言难尽"的诗意图景。诗性精神也因此成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 刘成纪
- 关键词:道禅语言诗性精神
- 生态美学的理论危机与再造路径被引量:13
- 2011年
- 最近数年,国内的生态美学研究虽然维持着表面的繁荣,但理论上已经疲态渐显。主要原因在于它长期停滞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般讨论,对如何从美学角度切入生态问题一直缺乏有效的手段。生态美学虽然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的生存问题,但对象性的自然依然应是其思考的重心。以此为背景,科学认知的方法是奠基性的,它有助于匡正生态美学研究的玄学化倾向;哲学思辨的方法也同样重要,但应聚集于生态美学专属的理论区域,而不可无限放大。与此对应,精神生态学专注于审美主体的精神成长问题,为国内生态美学研究开了新境,但精神生态奠基于身体生态,这意味着精神生态美学必然是从身体出发的美学。同时,人的身体性也即人的自然性,人与自然因长期分裂导致的生态危机,可以借助身体问题的讨论实现统一。
- 刘成纪
- 关键词:生态美学哲学路径
- 礼乐美学与传统中国被引量:10
- 2021年
- 在现代形态的历史研究中,人们可以拈出种种概念为中国历史定性,但没有哪一个概念像礼乐一样对中国历史形成了既深且巨的影响。人们可以用它界定中国文明、文化、政治、制度的性质,相应把中国文明称为礼乐文明,文化称为礼乐文化,政治制度称为礼乐政治和礼乐制度,但从本质上看,它却奠基于美和艺术。其中,礼主要指人行为的雅化、典礼艺术和礼仪美术,乐指涉诗、乐、舞。礼乐概念是对两种美和艺术形式的综合。以此为背景,美之于传统中国的价值被彰显出来。可以认为,以礼乐为标识的美学传统是中华民族最具奠基性的传统,以尚文为宗旨的礼乐精神构成了民族精神的灵魂。据此,设置一个礼乐美学,有助于申明美学之于中国人文历史的主干地位,并可使中国美学史研究摆脱种种窠臼,变得与国家历史等量齐观起来。
- 刘成纪
- 关键词:尚文诗教礼教乐教
- 中国美学与传统国家政治
- 2016年
- 中国现代学术,自清末民初产生新旧、中西之争,至今已彻底转换为被西方现代学术观念重构的对象。单就其中的文学艺术而言,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是大概念。像早期儒家“孔门四科”中的“文学”和“六艺”中的“艺”,几乎可以作为一切人文之学和道术技艺的总称。
- 刘成纪
- 关键词:国家政治中国美学中国现代学术文学艺术清末民初
- 重新认识“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被引量:3
- 1998年
- 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是黑格尔以降直至当代人们研究精神历史的根本方法。尤其对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当代美学史家更将它当作描述美学历史的第一法则。但具体的学术实践证明,想靠这种“统一”一劳永逸地解释历史只不过是一种神话,研究者最终往往是将历史搞成了检验逻辑的工具,历史发展也成了单色调逻辑规律的预谋。据此,我们认为,对历史方法存在价值的判断,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达到和历史本然状态的契合。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可能对宏观人类历史进程具有描述功能,但对充满人性激情和各种偶然因素的美学、艺术精神史却显得大而无当。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该在宏观的逻辑框架内,为微观的历史门类如美学史)寻找更具针对性的描述方法。历史的与心理的相统一便是这种努力的一种尝试。
- 刘成纪
- 关键词:美学逻辑
- 陶铜审美之变与中国早期国家的形成被引量:6
- 2016年
- 20世纪以来,中国新石器时代器物考古的进展,打破了传统国史"民族出于一元""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为认识中国早期文明提供了更趋多元的向度。但是,这种早期文明的多元性,并不能掩盖其文化、政治逐渐走向一体的事实。目前,学术界对中国史前文明多元性的判定,主要依据当时陶器器型所显现的地区差异。与此相较,青铜铸造技术的出现,一方面接续了陶器,另一方面则以其跨区域的生产模式,将广大的国家疆域连缀成了一个整体。这样,中国早期器具制造史上的陶铜之变,其实就成了中国文明从分离走向合流、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最恰切象征。以此为背景,见于史传的夏铸九鼎传说、殷商青铜器组合式图案,则为中国早期的国家一统观念提供了审美、政治乃至神学的证明。据此也可以看出,目前国内美学界对史前陶器和青铜器的研究,往往停滞于工艺、艺术或美学的层面,而对由美开启的政治文化价值视而不见,现在是对这种自设樊篱的研究法做出改变的时候了。
- 刘成纪
- 关键词:史前文明陶器美学
- 美育哲学基础的重建被引量:6
- 2008年
- 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90年代以来,这一学科进入了漫长的沉寂期。沉寂的主因在于它无法对社会重大问题做出有力的回答,失去了启人心智的力量。对于社会而言,美学体现其价值的主要方式在美育,当前美育理论的狭隘、僵化和匮乏已成为制约这一学科为社会广泛肯定的最主要原因。基于这种情况,本刊特约请有关专家撰写一组文章,探讨美育理论如何面对社会变化,拓展其理论边界,以为美学重建一条介入社会途径的可能性。
- 刘成纪
- 关键词:美育哲学基础
- 诗意的栖居与发现——读古崖居士诗集《榆下清风》
- 2012年
- 读古崖居士的诗集一一《榆下清风》(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我们可以感到他是一位非常有格调、有境界的人,是一位具有浓烈诗意情怀的人。我觉得,诗人不诗人对每个人来讲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内心有没有这样一种诗情,有没有这样一种情怀。诗情与情怀,对人生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 刘成纪
- 关键词:诗集居士诗意情怀诗情
- 中华美学精神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被引量:22
- 2016年
- 20世纪初叶,美学这一学科经过王国维等一批先贤的提倡和推动,在中国逐步成为显学。此后,它在百余年的中国现当代历史中多有消长沉浮,但繁荣、复兴和发展构成了一以贯之的主线。在这一进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在西方,自黑格尔以来被限定为"艺术哲学"的美学,因现代艺术对美的疏离而空洞化、边缘化。
- 刘成纪
- 关键词:美学精神空洞化当代历史艺术哲学文化学研究中国传统政治
- 重建中国美学的历史论述——王燚《西周礼乐美学考论》序被引量:3
- 2020年
- 现代形态的中国美学史研究,以魏晋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段:一是20世纪前半期,自王国维至宗白华等先贤,一般将目光聚集于中国历史的后半段;二是20世纪60至80年代,先秦两汉美学研究得到了巨大补充。如宗白华1963年讲:"过去对于美学史的研究,往往就从这个时代(魏晋)开始,而对于先秦和汉代的美学几乎很少接触。"[1]在他看来,"中国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到汉代,这一漫长的时间内,的确存在过丰富的美学思想。
- 刘成纪
- 关键词:宗白华先秦两汉美学史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