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春
- 作品数:150 被引量:581H指数:13
- 供职机构: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甘蔗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云南甘蔗糖料基地高产高糖技术研究与应用
- 邓军尹兴祥刘少春杨华董有波樊仙李如丹白志刚杨光琴杨桂林杨洪昌
- 2009年以来,项目开展云南甘蔗糖料基地高产高糖技术研究与应用,总结形成适宜云南甘蔗糖料基地县的高产高糖技术,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开展甘蔗良种示范、筛选和繁育,研究形成适合云南糖料基地县的双高甘蔗良种繁育技术,引进...
- 关键词:
- 关键词:甘蔗良种繁育配方施肥栽培技术
- 云南省沧源县甘蔗生产现状调查被引量:1
- 2011年
- 对云南省沧源蔗区2010年甘蔗种植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沧源蔗区主要以旱地为主,气候条件能够满足甘蔗生长需求,但田间管理存在甘蔗品种结构不合理、灌溉条件差、施肥不科学、机械化程度低等主要问题。亟待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蔗农增产增收。
- 樊仙刀静梅崔雄维郭家文张跃彬刘少春
- 关键词:甘蔗生产
- 南方蔗作土壤与养分状况分析
- 蔗作土壤是甘蔗生产的基础,介绍了南方蔗区土壤的主要类型、分布特点和分布区域,分析了蔗区自然地带性土壤的基本肥力特点和目前土壤肥力状况,从高产高糖蔗作土壤的条件出发,提出了培肥蔗作土壤的几点建议。
- 张跃彬刘少春
- 关键词:甘蔗土壤肥力
- 文献传递
- 山地甘蔗穴植聚土法的增产增糖作用
- 1994年
- 近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我省山地甘蔗的面积已占植蔗总面积的80%左右,因此,山坡地甘蔗产量的高低,对全省蔗糖业的发展举足轻重.山坡地的主要弱点是干旱与瘠薄,加之我省主产蔗区的气候特点是冬、春、初夏连旱.这就使我省山坡地甘蔗的单产低而不稳,一般亩产仅3吨左右,若遇特殊干旱年份,亩产仅为1~2吨,还有相当面积甚至没有收成.
- 侯良宪曾瑞芬刘少春
- 关键词:甘蔗土壤耕作糖份
- 云南甘蔗主产区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分布研究被引量:20
- 2010年
- 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12月在云南甘蔗主产区的1450份土壤养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甘蔗主产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处在中等偏低水平,速效钾处在中等偏高水平;90%以上的有机质含量在4~40 g kg-1之间,碱解氮含量在15~160 mg kg-1,速效磷含量在0.5~29 mg kg-1,速效钾含量在30~210 mg kg-1。在集中分布区,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呈近似正态分布,速效钾、速效磷呈近似偏正态分布。土壤有效养分的变异程度P>K>N。
- 郭家文张跃彬刘少春崔雄维
- 关键词:有机质速效养分
- 地膜全覆盖对旱地甘蔗性状及土壤温湿度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5年
- 研究了旱地甘蔗地膜全覆盖、半覆盖和不覆盖种植条件下对其产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蔗种植后进行地膜全覆盖(处理A)的出苗率、单茎重、有效茎和产量均显著高于不覆盖地膜的(处理C);各处理20cm深度的土壤温度地膜全覆盖高于半膜覆盖,最低的是对照不覆盖地膜处理;各处理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地膜全覆盖>半膜覆盖>不覆盖地膜的变化趋势。
- 刀静梅刘少春张跃彬郭家文樊仙高欣欣邓军方志存
- 关键词:旱地甘蔗地膜全覆盖性状
- 云南蔗区自然气候特点与生态区划被引量:20
- 2006年
- 系统分析了云南甘蔗产区的自然气候条件和特点。根据作物生态区划的基本原理,以温度为一级指标,年降雨量、干燥度及农业意义为二级指标,将云南蔗区划为6个生态类型蔗区,即:北热带湿润区、北热带半湿润区、南亚热带湿润区、南亚热带半湿润区、中亚热带湿润区、中亚热带半湿润区,为云南甘蔗产业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 张跃彬刘少春黄应昆
- 关键词:甘蔗气候特点生态区划
- 滇西南6县蔗区的土壤有效Fe、Mn、Cu、Zn的分布特征研究被引量:11
- 2009年
- 对滇西南6个县土壤样品有效Fe、Mn、Cu和Zn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有效Fe在6个县都不缺乏;有效Mn陇川有88.89%的缺乏,盈江、新平、昌宁、云县和凤庆缺乏的分别占61.90%、40%、27.27%、20%和10%;有效Cu在凤庆、云县和昌宁三个县不缺,陇川、新平和盈江三个县缺乏的分别占的16.67%、30%和28.57%;有效Zn陇川和昌宁有80%以上的缺乏,盈江、新平、凤庆和云县缺乏的分别占66.67%、55%、10%和10%。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与所考察的所有微量元素有效量之间均呈负相关,pH与有效Zn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有效Cu和Mn显著负相关(P<0.05)。有机质除与有效Zn显著负相关(P<0.05),与Cu、Mn和Fe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 郭家文张跃彬刘少春
- 关键词:土壤养分蔗区微量元素
- 滇东南旱地甘蔗穴植增产机理研究
- 在少雨干旱地区,早地甘蔗改沟植为穴植,可有效地拦集自然降雨,同时施肥集中于种植穴内,改善了土壤的蓄水保肥能力,提高了甘蔗产量。试验结果表明:0~20cm土层的水分含量提高0.66%~1.90%。在施肥水平同等条件下、穴植...
- 刘少春张跃彬侯良宪曾瑞芬
- 关键词:旱地甘蔗蓄水保肥增产机理
- 文献传递
- 机械收获对宿根蔗地下芽库及成苗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宿根蔗机械化收获造成蔗区土壤理化特性和生物学性能改变,甘蔗地下芽库生长发育和后期出苗受到影响,最终导致甘蔗产量降低、品质下降。本研究以机收对宿根蔗地下芽库构成及萌发的影响为切入点,采用两种收获方式(机收和人工收获)为主区,5个甘蔗品种(“ROC”22、GT32、YZ05-51、FN39和YT93-159)为副区,在大田条件下连续3年研究收获方式对土壤紧实度、宿根蔗地下芽库数量和萌发成苗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机收能显著增加土壤紧实度,在10 cm和20 cm土壤深度条件下,3年宿根甘蔗机械收获土壤紧实度较人工收获分别增加了72%~200%和41%~155%;随宿根年限的增加,人工和机收处理,甘蔗地下芽库数量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人工收获呈增加趋势,而机收呈降低趋势,第3年宿根人工收获条件下地下芽库总数量为178个/m^2,显著高于机械收获的92个/m^2;地下芽库数量及萌发率与宿根发株成苗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机收处理下的宿根蔗成苗量更依赖地下芽库的萌发率。
- 高欣欣赵培方刘高源刘少春郭家文
- 关键词:甘蔗宿根机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