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宜东
-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济宁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腰椎骨内软骨结节的CT诊断
- 2004年
- 目的 :分析腰椎骨内软骨结节的CT征象 ,探讨其起因及形成机制。材料与方法 :收集 11例腰椎骨内软骨结节病例资料 ,扫描定位为上椎体下缘终板平面、椎间盘平面和下椎体上缘终板平面 ,发现病变后在终板平面上或下追加扫描 1~2个层面 ,扫描层厚 2mm~ 5mm。结果 :腰椎骨内软骨结节的CT征象可表现为三种类型 :许莫氏结节、结节内骨块型和结节后骨块型。结论 :腰椎骨内软骨结节好发于青壮年 ,由椎间盘髓核疝入椎体松质骨内而形成 ,是一种独立存在的疾病 ,先天发育缺陷是因 ,慢性创伤是动力 。
- 刘军波刘宜东崔爱环
- 关键词:软骨结节CT诊断椎间盘髓核
- 皮层脑电图描记下致痫灶切除术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及病理学研究
- 2003年
- 目的 研究皮层脑电图描记下致痫灶切除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及其病理学改变。方法 采用皮层脑电图描记下对 35例难治性癫痫的致痫灶进行切除 ,同时对术中所切除的致痫灶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 35例癫痫经术后综合疗效评定 :1年内癫痫发作消失者 12例 ;显进 12例 ;进步 8例 ;无变化 2例 ;失随访 1例。术后病理报告 :肿瘤 10例 ;血管畸形 5例 ;囊肿 6例 ;炎性肉牙肿 3例 ;外伤性软化灶 3例。余为脑组织神经变性伴胶质细胞增生。结论 致痫灶切除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效果肯定 ,致痫灶组织均存在结构性病理改变。
- 陈成雨刘运振王衍春丁福忠刘宜东
- 关键词:癫痫致痫灶
- 颅中窝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及其鉴别诊断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探讨颅底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提高影像定性诊断率。方法:总结11例颅底鞍旁海绵状血管瘤(CA)病例,对其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呈圆形略高密度均一肿块,增强后强化明显;MRI平扫T1WI、T2WI呈底向外的葫芦状、长T1长T2信号改变,增强后同样明显强化;DSA呈棉絮状染色,MRA不显影。术前影像定性诊断准确率45.5%(5/11)。结论:CT表现与其它实体肿瘤相比无特异性,定性诊断困难;MRI表现呈底向外的葫芦状、长T1长T2信号改变较具特征性;“脑膜尾”征改变并非为脑膜瘤所特有,脑外CA同样常见。
- 刘军波刘宜东崔爱环翟宁高建英山君来
-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颅中窝磁共振成像
- 顽固性癫的神经病理学改变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顽固性癫的神经病理学改变。方法 :对 3 5例顽固性癫病人采用皮质脑电图描记下致灶切除 ,切除的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 :术后病理报告 :肿瘤 10例 ;血管畸形 5例 ;颅内囊肿 6例 ;炎性肉芽肿 3例 ;外伤性软化灶 3例。余 8例为神经元变性 ,胶质细胞增生 ,含铁黄色素沉积 ,淋巴细胞侵润等。结论 :顽固性癫的致灶组织均存在着病理改变 ,且病理改变与临床效果密切相关。
- 陈成雨刘运振王衍春丁福忠刘宜东
- 关键词:顽固性癫痫神经病理学改变脑电图影像学检查MRI
- 立体定向穿刺引流联合伽玛刀治疗囊性脑转移瘤被引量:9
- 2007年
-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穿刺引流联合伽玛刀治疗颅内囊性转移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组21例囊性脑转移瘤患者,男16例,女5例,平均年龄64.5岁(45~78岁);囊性转移病灶数目为单个19例,2个2例;病灶平均直径36 mm。卡氏(KPS)评分≥50分。采用CT定位导向穿刺引流囊液后,再用MASEP-SRRS旋转式伽玛刀进行伽玛刀治疗,覆盖病灶边缘等剂量曲线为40%~65%,平均50%;边缘剂量16~22 Gy,平均19.5 Gy。结果 治疗后1~3个月(平均2.3月)行CT或MRI检查,肿瘤完全消失12个病灶,缩小〉50%9个病灶,肿瘤实质变化〈10%及增大各1个病灶。病灶周围脑坏死及脑水肿各1例,未见其他严重并发症。局部肿瘤控制率为95.7%(22/23)。临床随访6~36个月,平均23.5月,症状明显改善18例,无改善2例,加重1例。半年生存率90.5%(19/21),1年生存率62.5%(10/16),2年生存率25%(3/12),3年以上存活1例。中位生存期14.1月。结论 立体定向穿刺引流联合伽玛刀是颅内囊性转移瘤理想的微侵袭治疗方法。
- 刘琨刘宜东张静华宗建海陈成雨刘华锋
- 关键词:脑转移瘤伽玛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