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冬柏

作品数:32 被引量:143H指数:8
供职机构:江阴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无锡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5篇成像
  • 14篇磁共振
  • 10篇磁共振成像
  • 6篇缺血
  • 5篇多动障碍
  • 5篇注意缺陷多动...
  • 5篇脑缺血
  • 5篇梗死
  • 5篇功能磁共振
  • 4篇事件相关电位
  • 4篇卒中
  • 4篇相关电位
  • 4篇静息态
  • 3篇短暂性
  • 3篇短暂性脑缺血
  • 3篇血管
  • 3篇脑梗
  • 3篇脑梗死
  • 3篇脑功能
  • 3篇急性

机构

  • 15篇江阴市人民医...
  • 7篇东南大学
  • 6篇苏州大学附属...
  • 5篇中国科学技术...
  • 3篇苏州大学
  • 2篇常州市第一人...

作者

  • 32篇刘冬柏
  • 15篇刘定华
  • 11篇张剑宇
  • 10篇孟宪平
  • 9篇董选
  • 8篇王苏弘
  • 8篇任艳玲
  • 8篇彭岚
  • 5篇韩伯军
  • 4篇陈杰
  • 3篇邢伟
  • 3篇张金华
  • 3篇朱祖福
  • 3篇蔡世民
  • 3篇盛未
  • 2篇王庆广
  • 2篇马岭
  • 2篇王旭
  • 2篇蔡世明
  • 2篇刘斌

传媒

  • 2篇中华精神科杂...
  • 2篇中国医学影像...
  • 2篇中国行为医学...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华急诊医学...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实用药物与临...
  • 1篇国际精神病学...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8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3篇2009
  • 8篇2008
  • 2篇2007
3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奥扎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比较奥扎格雷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分析二者抵抗概率。方法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奥扎格雷组与阿司匹林组(各60例),分别用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诱导,进行血小板聚集试验,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MAR)。各组患者均于入院当天、治疗第14天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奥扎格雷组与阿司匹林组血小板聚集功能在同一诱导剂作用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都存在抵抗、半抵抗现象。结论奥扎格雷、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率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可作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也存在抵抗现象。奥扎格雷抗血小板聚集的长期临床效果、与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联合应用能否解决抵抗问题,还需进一步的大规模临床实验研究。
张剑宇彭岚刘冬柏
关键词:奥扎格雷阿司匹林血小板聚集率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默认状态网络连通性的改变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默认状态网络(DMN)连通性的改变。方法对16例发作间期TIA患者和16名正常对照者进行功能MR检查,以扣带回/楔前叶及腹侧扣带前回/内侧前额叶作为感兴趣区(ROI),提取ROI内部平均时间信号,分析与ROI连通脑区的功能连通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IA组DMN功能连通性减弱的脑区有左侧扣带前回及海马,右侧额前回、岛叶、楔前叶及顶下小叶;功能连通性增强的脑区主要存在于右侧小脑、丘脑及尾状核。结论 TIA患者脑DMN异常,部分脑区的功能连通性减弱;而丘脑、小脑功能连通性增强可能是脑的代偿或保护性反应。
刘定华刘冬柏张剑宇韩伯军蔡世民孟宪平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功能磁共振成像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功能磁共振和神经电生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08年
本文就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功能磁共振(fMRI)和神经电生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刘冬柏董选
关键词:ADHDFMRIERPS
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额叶体积与额叶纤维结构的对照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对照分析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者与正常被试额叶体积及额叶纤维结构的差异。方法选取28例aMCI患者和25名正常对照人群,进行头部T1加权三维核磁共振扫描(T1WI)及扩散张量成像(DTI)成像扫描。计算并比较2组额叶体积及额叶纤维的FA值、ADC值、纤维数目及平均长度的差异。结果aMCI组左侧额叶体积[(337.35±20.45)cm^3]小于对照组[(358.54±27.26)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23,P=0.002)。aMCI组左侧额叶短纤维数目[(16985±892)条]多于对照组[(16387±752)条]、长纤维数目[(3214±185)条]少于对照组[(3425±277)条],长纤维ADC值高于对照组(t=2.621,P=0.012;t=-3.71.4,P=0.001;t=17.595,P=0.000);aMCI组右侧额叶长纤维数目[(2895±343)条]少于对照组[(3451±230)条],而长纤维ADC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011,P=0.000;t=4.443,P:0.000)。aMCI组左侧额叶长纤维数目与MMSE总分呈正相关(r=0.457,P=0.015),而左侧额叶长纤维的ADC值与MMSE总分呈负相关关系(r=-0.415。P=0.028)。结论aMCI患者存在额叶结构及纤维连接异常,且左侧额叶纤维的连接异常与认知障碍严重程度相关。
洪珊珊韩伯军王庆广刘冬柏张剑宇彭岚姜歧涛郑勇强刘定华
关键词: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磁共振成像
正常儿童与成人反应抑制功能的fMRI比较研究被引量:8
2009年
目的:采用fMRI结合持续性操作测试(CPT)探讨正常儿童反应抑制能力的特点。材料和方法:对正常儿童与成人各12名在执行CPT任务的同时进行全脑血氧水平依赖对比的fMRI扫描,数据处理后得到的两组脑功能活动图对比。结果:儿童组在中央额前叶和扣带回激活的强度和区域明显小于成人组,在小脑、右侧前额叶腹外侧皮层比成人组激活明显;儿童组在左侧岛叶、成人组在梭状回有激活。结论:儿童的执行功能随着中央额前叶和额前叶背外侧皮层的发育而逐渐完善,且其在执行反应抑制时依赖更多的脑区协调,提示儿童执行反应抑制与成人采取的策略可能不一致。
庞高峰王苏弘马岭刘冬柏陈杰任艳玲董选
关键词:持续性操作测试
MR弥散张量成像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嗅觉障碍检测中的应用
2013年
目的探讨MR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早期帕金森病(PD)患者嗅觉障碍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早期PD患者20例作为实验组,选择同期年龄、性别以及文化程度匹配的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五位嗅觉测试液"测定嗅觉察觉阈值(DT)和嗅觉辨别阈值(IT),计算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图(MD)。结果实验组的DT、IT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嗅觉中枢的初级嗅皮质、直回和钩束的FA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嗅觉中枢的MD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DTI是检测早期PD患者嗅觉障碍的敏感方法。
孔玉朱祖福高志强柏燕燕刘冬柏孟宪平姜岐涛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帕金森病嗅觉障碍
扩散张量成像与急性脑干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预后的相关性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诊断及预测急性脑干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20例急性脑干缺血性卒中患者及20例健康成人(对照组)进行DTI检查,测量梗死灶及对侧相应部位各向异性分数(FA),患侧及健侧大脑脚、内囊后肢FA值,皮质脊髓束的数量和长度;同时测量对照组左、右侧对应区域的指标。观察FA值、皮质脊髓束的数量和长度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卒中后3个月及6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脑干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梗死灶、梗死侧大脑脚、内囊后肢FA值及梗死侧皮质脊髓束的数量均显著低于健侧(P<0.05),卒中第1周梗死侧大脑脚相对FA(r FA)与卒中入院时、卒中3个月及6个月的NIHSS评分(r=-0.51、-0.56、-0.60,P<0.05)、上下肢肌力评分(r=-0.60、-0.51、-0.62,P<0.05)呈显著负相关,而梗死灶、患侧内囊后肢r FA及梗死侧/健侧纤维束数量、长度比值与NIHSS评分、肌力评分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大脑脚的r FA(<7 d)有助于临床早期评价及预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
王旭刘斌杨明杨亚茹孟宪平刘冬柏
关键词:卒中脑缺血急性病扩散张量成像预后
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磁共振波谱成像及相关因素的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观察脑出血后迟发反常性脑水肿的磁共振波谱特点,并对其发生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12例脑出血后第7天及14天脑水肿患者分别进行磁共振波谱成像(MRS)检查,观察血肿周围迟发水肿组织的MRS谱线特点,与脑出血后一周水肿的谱线的进行对照研究,定量分析相关代谢物的峰值的变化。结果9例患者获得满意谱线,血肿周围的14d水肿区NAA/Cr较7d血肿周围水肿区域明显降低(15.7%±9.2%)(P<0.01)。在第14天谱线中,7例检测出的乳酸峰,8例患者检测出甘露醇峰。结论脑出血水肿区MRS的NAA/Cr降低及乳酸峰出现,说明水肿区神经元的受损及缺血,迟发反常水肿区的甘露醇峰的存在,对迟发反常水肿起到重要作用,提示局部的血-脑脊液屏障的破坏。
张剑宇刘冬柏彭岚张金华刘定华
关键词:脑出血水肿磁共振波谱
复方血栓通胶囊对阿司匹林抵抗的作用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复方血栓通胶囊与阿司匹林对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43例明确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阿司匹林组(n=81)和联合应用组(n=78)。阿司匹林组: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口服。联合应用组:复方血栓通胶囊1.5 g,3次/d口服;并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口服。分析治疗2周后阿司匹林聚集率,使用2检验分析组间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阿司匹林组及联合应用组在同一诱导剂下均存在阿司匹林抵抗,联合应用组在花生四烯酸诱导下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二磷酸腺苷诱导下,与阿司匹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联合应用组抵抗率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使用复方血栓通胶囊及阿司匹林,能有效降低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
张剑宇刘冬柏彭岚刘定华
关键词:阿司匹林抵抗脑梗死复方血栓通胶囊
短暂性脑缺血脑默认状态网络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2011年
目的利用fMRI研究TIA患者脑默认状态网络的变化。方法分别采集16例TIA发作间期患者和16名正常对照组静息态fMRI扫描,以扣带回/楔前叶及腹侧扣带前回/内侧前额叶作为种子点,分析与种子点连通的脑区,研究两组间默认状态网络的变化。结果 TIA组与正常组具有相似脑默认状态网络,TIA组与正常组比较,ROI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域包括:扣带前回、楔前叶、前额叶及海马等脑区,功能连接增强的区域主要存在小脑及丘脑。结论 TIA患者脑默认状态网络存在异常,扣带回、楔前叶及海马等脑区连通性的减弱反应TIA患者脑DMN失衡,丘脑和小脑的连通性增强,可能是脑TIA局部脑区功能减弱的补偿及保护性反应。
刘冬柏张剑宇刘定华蔡世民孟宪平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磁共振成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