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凡
- 作品数:30 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华医学基金会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肝血虚证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和红细胞耗氧率变化被引量:9
- 1996年
- 对辨证属肝血虚证的缺铁性贫血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别进行红细胞膜ATP酶活性及耗氧率的检测。结果表明,肝血虚证患者红细胞膜Mg^(2+)-ATP酶、Na~+-K~+-ATP酶及Ca^(2+)-ATP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红细胞耗氧率亦较健康对照组降低(P<0.01)。提示肝血虚证患者红细胞膜ATP酶活性与红细胞耗氧率低下,以致能量代谢减退。
- 石林阶刘俊凡张自强卢义钦舒毅刚陈国林邢之华徐金耀
- 关键词:肝血虚证红细胞膜缺铁性贫血
-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PRPP合成酶及腺苷脱氨酶活性的观测被引量:4
- 1996年
- 为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再障)患者红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的机制,采用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IPrHPLC)及分光光度法检测了18例慢性再障患者外周血红细胞中5-磷酸核糖-1-焦磷酸(PRPP)合成酶及17例慢性再障患者红细胞腺苷脱氨酶(ADA)活性。与28名正常人组结果(2.19±0.61μmolmin-1g-1Hb)对比,经方差分析证实三种病情不同患者的PRPP合成酶活性均呈明显差异(F=4.29;P<0.01),而ADA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患者红细胞PRPP合成酶的活性降低,使合成嘌呤、嘧啶核苷酸的关键中间产物PRPP生成减少,损害了腺嘌呤核苷酸的补救合成途径,从而导致红细胞内腺苷酸池水平下降。
- 彭岚卢义钦刘俊凡高朋马晓苗高朋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红细胞腺苷脱氨酶
- 醛缩酶及其同工酶研究进展被引量:3
- 1993年
- 近年来,醛缩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很快。本文仅就其基因的表达呈现组织特异性并受组织发育阶段调节机制,同工酶进化规律及醛缩酶缺乏所致遗传性疾患的分子异常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概述。
- 周玉球卢义钦刘俊凡
- 关键词:同功酶
- 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膜中性糖、氨基糖及唾液酸含量的改变被引量:3
- 1999年
- 为阐明Ⅱ型糖尿病( N I D D M )患者红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在非酶糖基化( N E G)影响下发生的变化,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了 20 名正常人和 19 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膜的 4 种结合中性糖与 2 种氨基糖和唾液酸含量以及 4 种寡糖链上的末端中性糖和唾液酸含量.结果表明, N I D D M 患者红细胞膜几种结合单糖( Glc, Fuc, Glc A, Gal A)与游离单糖( Glc, Gal, Man, Fuc)含量以及唾液酸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01 或 005).据此推测,由于患者红细胞膜蛋白的重度糖基化导致某些膜结构蛋白的氧化损伤,细胞膜糖类含量的减少,可能是重度糖基化的继发后果.
- 李斌卢义钦刘俊凡章满
- 关键词:红细胞膜氨基糖唾液酸糖尿病
- 入侵疟原虫与红细胞膜的相互作用
- 疟疾是人类最严重和广泛传播的热带寄生虫病,并涉及许多亚热带区域,已成为传染病中三大杀手(艾滋病、结核与疟疾)之一。我国的疟疾感染主要为间日疟。当疟原虫的裂殖子入侵红细胞时,前者的蛋白质(即配体)与宿主红细胞之间发生了
- 卢义钦刘俊凡
- 关键词:疟原虫红细胞膜疟疾感染
- 文献传递
- 血型糖蛋白C是恶性疟原虫配体PfEBP-2(baebl)的红细胞膜受体
- 2010年
- 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Pf)红细胞结合蛋白-2(Pferythrocyte binding protein-2,PfEBP-2)是Duffy结合样红细胞结合蛋白(Duffy-binding-like erythrocyte-binding protein,DBL-EBP)家族的一个成员,长期以来Pf入侵人红细胞时该配体所需的受体迄未被确认。2003年Lobo等采用酶处理的红细胞与缺失不同膜表面蛋白的罕见变种红细胞,显示PfEBP-2不与缺失血型糖蛋白C(GPC)的红细胞结合,并且它与缺失外显子2或外显子3的GPC变种进行的结合亦互有差异,因此证明GPC是PfEBP-2(或称baebl,EBA-140)的红细胞膜受体。他们进一步检出GPC分子上的结合域局限在其外显子2的第14 ̄22位氨基酸残基范围。PfEBP-2与受体的相互作用需要唾液酸,而不涉及血型糖蛋白A(glycophorin A,GPA)或血型糖蛋白B(GPB),它代表了Pf入侵红细胞的一条新途径。Mayer等继续探索了BAEBL(VSTK)变种与GPC结合的特异性,揭示在该Pf配体变种的第II区,围绕Thr-121的两个Arg残基对保证BAEBL(VSTK)同唾液酸结合的特异反应十分关键。并认为,BAEBL的单个点突变将有助Pf识别各种红细胞表面糖蛋白或糖脂分子上的寡糖,从而显著拓宽了其入侵的范围。
- 卢义钦刘俊凡
-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配体
- 苯中毒的代谢障碍被引量:1
- 1999年
- 刘立鹏卢义钦刘俊凡
- 关键词:造血系统苯中毒代谢障碍
- 我国人红细胞膜MiⅢ血型糖蛋白的基因结构分析被引量:2
- 1996年
- 在114名青年人中筛查出的两例血型糖蛋白(GP)变种,携有MiⅢ基因特殊的变异片段.先证者均为海南省黎族男性,属杂合子.借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获得跨越MiⅢ基因外显子2~4的基因组序列,再进行被扩增DNA的直接测序,确证其基因结构属(δ-α-δ)杂化体.通过基因的微转换机理,δ基因的假外显子在其3'端同显示5'剪接信号的α基因外显子3及内含子3融合,前两者形成一组合外显子3.MiⅢ基因的近端(δ-α)断点(Breakpoint)在组合外显子3内(第825~850位核苷酸);而远端(α-δ)断点则在内含子3内(第904~968位核苷酸).
- 刘俊凡卢义钦夏晖徐金耀
- 关键词:红细胞膜基因结构
- 一种新的人红细胞膜血型糖蛋白——GPE
- 1992年
- 自1968年迄今,已从人红细胞膜检出了四种主要的血型糖蛋白(GP)。它们组成MNSs血型系统的抗原和Gerbich抗原。按照Furthmayr和Anstee提出的GP命名原则,分别称为GPA(αGP)、GPB(δGP)、GPC(βGP)与GPD。关于它们的结构,我们曾作简扼报道[见《生命的化学》,8(3):26,1988]。GPA与GPB基因系大于30kb的DNA分子,全序列分析已征实,两者的5′区高度一致。
- 卢义钦刘俊凡
- 关键词:红细胞膜血型糖蛋白
- 核仁的蛋白质组学被引量:3
- 2003年
- 核仁是胞核内高度紧密的结构,参与转录、剪接、核糖体合成等重要生命过程,并与细胞分裂、衰老有关。1963年虽已从哺乳动物肝脏提纯核仁,并鉴定了所含的一些蛋白质,但还有不少核仁蛋白质迄今尚未阐明。2002年英国、丹麦的两实验室首次完成了核仁的蛋白质组学分析。本文就近年报道有关核仁蛋白质组的分离和检测、检出的271种核仁蛋白质的分类,蛋白质在胞核内迁移以及核仁蛋白质组学检测技术的问题和发展前景等方面作一简介。
- 卢义钦刘俊凡
- 关键词:核仁蛋白质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