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帅
- 作品数:22 被引量:34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由"内"转向"外"——书法社会学研究的问题意识、理论资源、价值立场分析
- 2016年
- 以书法家为中心的传记研究和以作品为中心的形式风格研究,构成了书法研究的内部视角。书法社会学的问题意识是基于对内部研究视角的反思,以"向外转"的立场进行研究路径的开拓和研究方法的更新。它的理论资源是"语言学转向"以来的社会批判理论,尤其是运用以揭示权力关系为旨趣的理论话语,分析书法与阶级、书法与性别、书法与身份等维度的社会建构关系。它的研究立场坚持以书法为本体,在不遮蔽书法本体的基础上进行书法与外部因素的社会学考察,而不是简单地把书法视为社会学领域的分析对象。
- 刘佳帅
- 关键词:环境决定论权力
- 由“学历贬值”现象引发对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思考被引量:2
- 2015年
- 一高校扩招致高等教育学历贬值
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质"和"量"的矛盾,美国学者马丁·特罗指出,"在任何国家,高等教育所出现的问题都是与它的扩展相关联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既包含量的增长,又包含质的变化。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不仅是毛入学率的提高,而且意味着高等教育的观念、功能、学校类型与规模、质量标准、入学与选拔方式、教育内容和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全方位变革。"
- 刘佳帅
- 关键词:高校扩招招生制度改革贬值大众化教育阶段学科专业设置
- 想象和实践:意识形态转折下的当代中国美术(1979-1984)
- 2013年
- 从意识形态转换与美术形象话语实践互证的视角,考察在70-80年代的历史转折下,意识形态的转变对当代中国美术的影响,以及在这种转变背后艺术表达的视觉逻辑演变。
- 刘佳帅
- 关键词:意识形态当代中国美术
- “热”局面下的“冷思考”——新世纪地域书法史写作探析被引量:1
- 2016年
- 地域书法史研究是新世纪以来持续升温的研究领域,形成了地域书法史写作"热"。但是,当前很多研究成果普遍存在视角单一和方法论意识薄弱的问题,使得该领域的研究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地域书法史研究亟需多维方法的自觉,"如何研究"是比"研究什么"更需要重点探究和解决的问题。
- 刘佳帅
- 关键词:地理环境决定论方法论
-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分析——以H师范大学的实证调查为例被引量:4
- 2015年
- 智能手机是信息时代新媒体终端,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诸多影响。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且多使用其娱乐功能,这一现象甚至已经延伸至课堂。智能手机的使用有着积极影响,即能够带动教育教学创新,拓宽大学生交往路径并提升自我效能感。但同时,其消极影响也十分明显,即导致大学生思维的惰性,影响学习成绩,甚至脱离现实形成非正常的"依赖"。要更好地发挥积极影响,消除消极影响,就必须提升大学生智能手机的使用素养。一方面,打造理性的技术接受模型,改进其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学校、家长与社会要多方配合,帮助其实现"手机依赖"的"脱敏"。
- 孙芳王为正刘佳帅
- 关键词:智能手机大学生
- 方法·历史·境遇:中国美术话语实践的空间社会学阐释
- 2016年
- 以空间社会学为视域阐释中国美术话语实践,把中国美术的形象塑造看作是基于行动者在空间欲望推动下的表意实践,而不仅仅是在他者空间冲击下的被动回应。历史地看20世纪中国美术话语实践,是在'认同空间的欲望'和'超越空间的欲望'的交互过程中塑造着自身形象,而这两种'欲望'类型则是基于空间力量博弈而生成的空间实践逻辑。'文化自觉'是新世纪以来知识界叙述'中国'的话语表述群,空间社会学视域为审视当代中国美术与文化自觉的逻辑关系,提供了新的眼界和方法。
- 刘佳帅
- 关键词:空间社会学文化自觉中国美术
- 意识形态与形象话语实践:新中国美术中的农民形象意义演变被引量:2
- 2013年
- 在新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历程中,对农民形象的描绘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农民形象被时代赋予特定内涵的同时也经历了从"赋魅"到"祛魅"的变化,在当下消费文化语境中,农民形象更是被作为一种在市场和资本的操纵下,以"符号消费"的身份而被加以利用的形象符号,呈现出中国本土艺术的形象话语实践所受制的不同意识形态视角。
- 刘佳帅孔新苗
- 关键词:农民形象意识形态国家形象
- 话语实践/语境关系:“写生”与20世纪中国美术被引量:2
- 2015年
- “用法即意义”,是20世纪现代哲学当中非常经典的一个哲学命题。它的一个具有革新意义的入思角度,是从“语言”与“世界”的对应关系转换为“语言”与“世界”的语境关系。也就是说,语言的使用是依赖于语境、依赖于用法的。用法不同,语言的意义便不同。2010年12月8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回到写生——2010年中国油画家写生作品展”、2013年7月29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在时代的‘现场’——全国写生美术作品展”,以及陈丹青、杭问、顾丞峰等专家学者相继就“写生”这一问题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引起了学界对“写生与美术创作”、“写生与美术教育”之间各种问题的热议,再次唤起人们对写生问题的思考。
- 刘佳帅
- 关键词:中国美术话语实践写生作品文革美术毛泽东时代
- 视觉文化语境下美术鉴赏教育的范式反思与更新被引量:8
- 2016年
- 视觉文化是思考美术鉴赏教育问题的新境遇。在图像主因型的视觉文化语境中,美术鉴赏教育面临着如何进行"社会的视觉建构"的时代课题,而具体的建构方向,则是对民族文化的视觉经验的建构。基于"文字型"的美术鉴赏教育模式与视觉文化之间的龃龉,提出从"文字型"的美术鉴赏教育转向"图像型"的美术鉴赏教育的范式更新,是美术鉴赏教育在视觉文化境遇中进行民族文化视觉经验建构的实践路径。
- 刘佳帅孔新苗
- 关键词:视觉文化图像民族文化
- 作为艺术创作的话语: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形象(1949—1979年)
- 2015年
- 以1949-1979年的新中国美术为研究对象,以"农民形象"为问题切入点,分析艺术家在"新中国"这一历史语境下,是如何进行自我身份定位的,又是如何通过"想象农民"进而把握艺术创作与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的。具有鲜明特点的农民形象,在那个时代又具有怎样的意识形态功能和视觉表征关系。因而,本文的出发点不是研究"那个时代创造了什么样的农民形象",而是研究"农民形象这一美术符号系统表征了什么"的问题。
- 刘佳帅
- 关键词:农民形象艺术家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