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傅抱璞

作品数:61 被引量:786H指数:16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天文地球
  • 19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理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5篇气候
  • 12篇数值模拟
  • 12篇值模拟
  • 7篇地形
  • 7篇边界层
  • 6篇小麦
  • 5篇冬小麦
  • 5篇数值模拟研究
  • 5篇气象
  • 5篇环流
  • 4篇山地
  • 4篇气候资源
  • 4篇气流
  • 4篇大气边界层
  • 3篇水体
  • 3篇太阳辐射
  • 3篇土壤
  • 3篇湍流
  • 3篇农业气候
  • 3篇农业气候资源

机构

  • 59篇南京大学
  • 5篇山东农业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力...
  • 3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地...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江苏省农业科...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江苏教育学院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四川省气象局
  • 1篇苏州铁道师范...
  • 1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湖北省农业气...

作者

  • 61篇傅抱璞
  • 13篇刘建栋
  • 13篇于强
  • 9篇齐瑛
  • 8篇陈明
  • 7篇卢其尧
  • 6篇彭乃志
  • 6篇王浩
  • 3篇林振山
  • 3篇孙汉群
  • 3篇姚克敏
  • 1篇周武锋
  • 1篇金之庆
  • 1篇虞静明
  • 1篇刘黎平
  • 1篇李兆元
  • 1篇潘裕强
  • 1篇陆佩玲
  • 1篇王建平
  • 1篇詹兆渝

传媒

  • 9篇地理学报
  • 9篇气象科学
  • 8篇中国农业气象
  • 6篇地理研究
  • 5篇自然资源学报
  • 4篇南京大学学报...
  • 4篇气象学报
  • 3篇高原气象
  • 2篇湖泊科学
  • 2篇大气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力学学报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空气动力学学...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陕西气象
  • 1篇全国局地气候...

年份

  • 1篇2002
  • 1篇2000
  • 6篇1999
  • 3篇1998
  • 8篇1997
  • 12篇1996
  • 6篇1995
  • 3篇1994
  • 5篇1993
  • 9篇1992
  • 2篇1991
  • 1篇1988
  • 1篇1987
  • 1篇1983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地蒸发的计算被引量:24
1996年
本文研讨了山地下垫面蒸发的计算,提出了根据迳流系数和降水强度确定计算蒸发公式中与地形、植被、土壤等下垫面特性及降水性质有关的参数的方法,经实际检验,结果令人满意。
傅抱璞
关键词:降水
盆地环流型及冷湖的形成和消散的数值研究被引量:6
1995年
本文建立了一个三维原始方程数值模式,模拟三维盆地中的环流,重点讨论在热力强迫环流型的转变过程中能量场和动量场的配置情况及环流演变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夜间地面强烈的辐射冷却过程引起盆地各坡面冷迳流的发展,盆地中成为冷空气湖,逆温层结建立。日出后对流边界层从大气低层向上发展,逆温从底部随之消蚀,仅在上层存在一夜间逆温残余,即所谓稳定核,上坡风在对流边界层发展,而稳定核内仍维持夜间下坡风环流。盆地内的补偿下沉气流提供了有效的热传播机制,地形热强迫引起的短波长重力内波活跃,亦为热传播提供了有效途径。随着加热程度增加,对流边界层进一步发展,逆温最终完全消蚀。盆地环流型的转换过程结束,环流从夜间型转为白天型。下午时地形热强迫程度最强,盆地成为热源中心和辐合下沉中心,上坡风沿各坡面发展。日落时分表面感热输送反向,底层稳定层结开始建立,从白天环流型向夜间环流型的转变过程开始。冷迳流首先在近地层形成,盆地中冷湖形成,逆温层结迅速建立。大气低层为下坡冷迳流,其上为白天的上坡风残余,其间为一风速低值区,对应上下坡风间过度层,此层高度即逆温顶所在高度。风温场的配置相当好。
陈明傅抱璞
关键词:盆地环流型稳定核消散
过山气流与大兴安岭焚风被引量:10
1993年
本文利用二维大气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了冬季1月份大兴安岭东坡的焚风现象,并讨论了该焚风的成因。
齐瑛傅抱璞
关键词:过山气流焚风
坡面天文辐射总量的椭圆积分模式被引量:16
1996年
本文讨论了坡面天文辐射总量的计算方法。在坡面日出日没时角配置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椭圆积分模式。该模式可计算全球范围内任意坡向、坡度在任意时段内的坡面天文辐射总量。
孙汉群傅抱璞
关键词:坡面天文辐射太阳辐射
水体对湍流交换系数的影响被引量:3
1991年
本文根据边界层理论,计算水体附近湍流交换系数的变化。计算结果表明:白天整个水体上的湍流交换系数都比陆面上同高度的要小,并且有二个低值中心:一个靠近水面,另一个在约100m高度;夜间靠近水面的那层空气的湍流交换系数仍较小,但其上方的湍流交换系数要比陆面上大。水面上的湍流交换系数日变化小于陆面上,特别是靠近水面那层空气日变幅很小。同时指出:水陆间粗糙度的差异和稳定度的差异控制着水陆湍流交换系数的差异;前者是稳定的;后者有周期性的变化。
王浩傅抱璞
关键词:水体边界层
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数值模拟被引量:28
1998年
利用中国小麦生态实验资料建立了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发育阶段模式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模式,由这些子模式连结成为一个可以模拟瞬时光合作用的,充分考虑了叶片空间分布特征的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模式。运用该模式研究结果证明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与抽穗前10天至成熟期辐射量相关性最大。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可达到800kg/亩~1000kg/亩,与牛文元计算结果相近。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光合生产潜力存在3年~4年和9年~10年的变化周期。此外,文中还给出了CO2升高后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的可能变化情况。
刘建栋傅抱璞林振山卢其尧
关键词:冬小麦气候资源数值模拟
我国不同自然条件下的水域气候效应被引量:46
1997年
本文根据我国分布在全国各地的26个湖泊、水库和河流的实际观测资料,结合理论分析,探讨了在不同自然条件下各种水域气候效应的特点和规律,并给出了其对温度、湿度、风速和降水正负影响的大致数值范围。
傅抱璞
关键词:水域气候效应
土壤-大气系统中蒸发过程的数值模拟被引量:8
1992年
本文利用一维土壤-大气耦合数值模式,对土面蒸发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模式较好反映了蒸发过程三阶段的趋势特征,并试验了不同土壤性质、太阳辐射强度和地转风速对蒸发过程影响。模式还揭示了蒸发过程中,土面热量平衡各分量相互转换过程。
王建平傅抱璞
关键词:土壤蒸发数值模拟
地形和海拔高度对降水的影响被引量:175
1992年
本文提出了一个表示降水与地形、海拔高度及地区气候条件关系的数学模式。通过计算和分析表明:地形对降水的最大影响是发生在盛行风向与向风坡坡向的交角σ接近于0°而向风面地形坡度α=45°左右时。σ愈小,地形对降水的增幅作用愈大。当α<45°时,α愈大,地形对降水的增幅作用愈大,背风面的降水比向风面减小愈少。当α>45°时,则正好相反。但是,当σ<45°和α在30°和60°之间时,地形对降水增幅作用随σ和α的变化并不很明显。在地形坡度均一的情况下,向风面降水的高度分布一般是先增后减,有一最大降水高度h_M出现,且气候愈干燥,h_M愈高。在气候很潮湿时,h_m→0,即最大降水高度出现在山麓。当向风面的地形呈阶梯形时,也可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最大降水高度。
傅抱璞
关键词:地形海拔降水背风坡
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中油菜光能利用状况的研究被引量:5
1999年
1993年4月20日~5月23日对长江中下游安庆市郊南埂林场株行距3m×10m人工林内间作油菜的总辐射、反射辐射及透射辐射进行了观测研究。指出,5年生杨树-油菜复合生态系统中,树行1m内间作油菜上方总辐射强度大于油菜光饱和点的时间平均仅为5.3h;在林农复合生态系统中太阳总辐射强度最小的测点其油菜吸收辐射率也最低,在10%以下;太阳总辐射值较高的各测点处吸收率可达到30%~60%,在中午间作油菜吸收率S(%)与总辐射强度Q(J/(m2·s))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S=78.6×e-479.6Q。
刘建栋傅抱璞祝尔康
关键词:林农复合生态系统油菜光能利用率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