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浩

作品数:4 被引量:5H指数:2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班公湖
  • 2篇沉积相
  • 1篇断裂带
  • 1篇三叠
  • 1篇三叠统
  • 1篇沙木
  • 1篇上三叠统
  • 1篇盆地
  • 1篇盆地演化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走滑
  • 1篇西藏班
  • 1篇相分析
  • 1篇裂带
  • 1篇缝合带
  • 1篇班公湖-怒江
  • 1篇班公湖-怒江...
  • 1篇北上
  • 1篇北缘

机构

  • 4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四川省冶金地...

作者

  • 4篇杨文光
  • 4篇朱利东
  • 4篇曾江
  • 4篇纪国忠
  • 4篇陶刚
  • 4篇余浩
  • 2篇刘静雯
  • 2篇黄辉
  • 1篇董煜
  • 1篇李超
  • 1篇王怡璇

传媒

  • 4篇科技视界

年份

  • 4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西藏改则米巴藏布断裂特征及其意义
2014年
在青藏高原隆升研究领域,高原新构造活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新构造运动对反映高原应力背景、反演高原演化历史、以及探讨深部与浅部构造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择以研究区内规模最大的一条近北东向走滑断裂———米巴臧布断裂为对象,该断裂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它与南北向断裂构成的"菱形块体"在整个青藏高原的新构造运动中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走滑断裂伴生的褶皱等构造的研究,判断断层的性质、计算断层的走滑距离,为青藏高原新构造研究提供新的资料。论文通过野外实地地质调查、室内剖面制作,先从该断裂地质背景出发,研究其地层组成、形成的力学机制、计算滑移量,再综合分析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出了米巴藏布断裂为左行走滑断裂的属性,且走滑量大约为33.9m。
曾江朱利东杨文光柳双全陶刚纪国忠余浩李超
关键词:青藏高原
西藏改则北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沉积相分析及控盆机制探讨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详细测制西藏改则地区上三叠统日干配错组(T3r)剖面,取得认识有:在沉积学方面,通过对实测剖面的岩性、沉积构造分析,将日干配错组第一段划分为半深海陆棚相到碳酸盐台地相,日干配错组第二段划分为滨浅海碳酸盐台地相,并从中划分出浅滩亚相和浅水缓坡亚相,通过地层对比和化石资料,提出日干配错组时代属晚三叠世;控盆机制方面,在晚三叠世,研究区的应力背景与班公湖-怒江洋盆的打开同步,盆地以张扭性为主。
陶刚朱利东杨文光董煜曾江纪国忠余浩刘静雯
关键词:上三叠统班公湖-怒江沉积相
西藏班公错—怒江缝合带北缘色哇组沉积环境分析
2014年
本论文通过对研究区,即班公错—怒江缝合带北缘位置的色哇组实测剖面的分析,并结合周围色哇组地层的数据分析得到了关于色哇组的时代界定,大多以古生物化石为主,前人在色哇组中采获较多的化石,主要以菊石化石为主。前人在双湖特别区毕洛错地区采获了大量的菊石,菊石保存较为完好,经鉴定后,其是时代为多为中侏罗世。研究区内色哇组地层岩性也主要以碎屑岩为主夹有砂岩透镜体和礁灰岩。岩相主要为一套浅海陆棚相,从下往上依次从外陆棚过渡到了内陆棚。区域上色哇组以一套陆棚相沉积为主,且总体上,都呈外陆棚亚相向内陆棚亚相过渡,反映了水深向水浅的过渡。这一海平面的变化时受全球海平面变化所致,而不是区域构造活动的产物,此时盆地内发生了两次明显的海侵-海退过程。这也表明整个南羌塘地区均以相对稳定的沉降作用,色哇组的沉积特征表明,此时的班公湖-怒江带是一个较稳定的时期,且进一步佐证此时的班公湖-怒江洋盆并未向北消减。
余浩朱利东杨文光黄辉纪国忠陶刚曾江刘静雯
西藏改则东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沙木罗组沉积环境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改则县境内,大地构造归属于班公湖-怒江-昌宁-孟连对接带内,包含南羌塘残余弧盆地。北部为北羌塘-甜水海陆块,南部为冈底斯陆块。论文以改则地区侏罗纪-早白垩纪沙木罗组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踏勘与实测剖面调查基础上,通过地层划分对比、沉积相分析方法,建立盆地充填序列,进而探讨控盆机理与大地构造背景。通过研究确定沙木罗组时代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沙木罗组分为混积陆棚相和斜坡相。认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为残余海盆地。
纪国忠朱利东杨文光黄辉王怡璇曾江余浩陶刚
关键词: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沉积相盆地演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