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斯民

作品数:11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历史地理
  • 4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3篇战争
  • 3篇社会
  • 3篇生涯
  • 3篇文化
  • 3篇教育
  • 3篇抗日
  • 3篇抗日战争
  • 2篇学术
  • 2篇学术生涯
  • 2篇社会学
  • 2篇西南联大
  • 2篇联大
  • 2篇教育事业
  • 1篇地方志
  • 1篇地区社会
  • 1篇滇文化
  • 1篇点睛
  • 1篇点睛之笔
  • 1篇叙录
  • 1篇学理

机构

  • 11篇云南师范大学

作者

  • 11篇何斯民
  • 1篇何磊

传媒

  • 7篇学术探索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清史论丛
  • 1篇西南古籍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1
  • 1篇2008
  • 5篇2007
  • 3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三村》——费孝通先生学术生涯中的点睛之笔被引量:1
2006年
何斯民
关键词:学习教育正规教育社会学系
抗战时期中国文化精英的生活状况及其报国途径——以迁滇文化精英为分析案例被引量:1
2006年
文化精英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水准和方向。考察不同时代文化精英们的生存状况及其理想追求,往往可以把握特定时代民族生存发展的历史脉搏。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化精英们虽然生活颠沛流离、困苦异常,但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他们仍利用一技之长为抗战救国做出种种努力,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等各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为后来新中国的崛起和世界科技文化的进步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战时期文化精英们强烈的使命感、为改变祖国落后面貌而不懈努力的执著精神,对于促进当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鼓舞作用。
何斯民
关键词:抗日战争
云南地方志叙录
2011年
说明据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载,云南现存明、清、民国时期省、府、州、县方志293种,本文收录其中的93种(其余部分容后择机补充),对每一种方志的作者、版本(含形制、纸质、书品、装帧、刊刻时间、版本源流)、内容、收藏地作简要介绍,以飨读者。
何磊何斯民
关键词:刊刻地方志
罗常培先生居滇学术生涯略述
2007年
何斯民
关键词:罗常培学术生涯方言研究边疆地区西南联大学术成就
吴晗先生在云南
2006年
吴晗,字辰伯,原名吴春晗,1909年出生于浙江省义乌市苦竹塘一户较富裕的农民之家。中学时代吴晗就曾靠节约下的零花钱买书读完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表现出对历史学的情有独钟。1930年夏,在上海的中国公学大学部求学的吴晗完成了学年论文《西汉的经济状况》,破受好评。
何斯民
关键词:《三国志》《后汉书》《史记》中学时代《汉书》
吴文藻 冰心伉俪抗战居滇生活素描被引量:1
2007年
在抗战时期大批迁滇的文人学者中,吴文藻、冰心夫妇以其独特的方式,为抗战救国、为云南的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别具一格的贡献。吴文藻以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先行者的身份,将其引进的西方社会学理论具体运用到云南,既为社会学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又开创了云南社会学研究之先河:时已文坛成名的冰心,一面义务执教于呈贡,一面创作《默庐试笔》等散文,介绍抗战中的云南,宣传云南人民的抗战,为云南近代文化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何斯民
关键词:吴文藻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学文化教育事业
西南联大师生生活研究
普通民众始终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部分。因此,不同时期黎民百姓的生活状况、喜怒哀乐、日常活动,应该是观察和认识某一特定历史社会的主要依据,所谓“史失而求诸野”是也。以往人们研究西南联大,多注重其产生的社会背景、师生结构、课...
何斯民
关键词:西南联大教师
文献传递
试论抗日战争对昆明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衣食娱乐是一个时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本文从时人生活态度、衣物服饰、食品、娱乐方式、出版物等下层文化的细节入手,论述抗日战争对昆明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力求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的真相,以为正确把握当前改革开放中吸收人类文明成果与保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提供借鉴。
何斯民
关键词:抗日战争社会文化
罗庸先生笳吹弦诵在滇云
2007年
何斯民
关键词: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学术史古典文学教育事业
从水利碑刻看清代云南的水利建设
2024年
水利建设是清政府经营云南的重要手段之一,水利碑刻是反映斯时云南水利建设原貌最直观的实物史料。本文从水利碑刻这一独特视角,揭示清代云南水利工程的时空分布特点,透过官倡民修、民众自修、军民同修类型,以及水利利用中的军民、僧民、回汉民等间的纠纷,全面探究清代云南社会与水利工程的互动关系,以资当前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借鉴。
何斯民
关键词:清代水利建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