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平 作品数:5 被引量:7 H指数:2 供职机构: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天文地球 文化科学 更多>>
基于GIS的移动智能端院前急救分级转诊设计与实现 被引量:2 2024年 智能化方式平衡医疗资源,让患者快捷救治,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引入GIS技术对患者、救护车及医疗资源等对象进行动态管理和分析,嵌入早期预警评分体系(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以科学的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转诊和收治,统筹医疗机构的上下联动,使线上线下一体、转诊和救治贯通,形成高效的医疗生态闭环。本文以长沙市为例,解决GIS技术如何深度融入院前急救体系,在医疗资源管理、现场救援规划、最佳救援路径分析、呼救信息管理、突发事件处置等方面,依托救援事件的时空属性,运用信息化技术推进智能化分级诊疗制度的实现,成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配置、平衡、优化、共享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发软件系统实现患者能利用智能手机在线呼救、现场救援、科学分诊、医院接诊等功能,保障分级诊疗的顺利实施,提高对患者的院前管理,为老百姓提供便捷、迅速和精准的紧急救援方式,全面提升诊治能力和效率。 黄平 伍平 杨宁 佘长寿 胡珊珊 莫晓叶 周利平关键词:智能终端 MEWS 院前急救 叙事医学在体外心肺复苏术培训中的应用 2024年 目的探讨叙事医学课程在急诊科体外心肺复苏术(extracorporeal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CPR)培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急诊科ECPR团队实操培训班的20名学员为研究对象,在传统培训方案中增加40分钟叙事医学课程,课堂上记录教学情况,培训完成后对学员进行半结构型访谈及线上匿名调查。结果叙事医学课程中学员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课后调查显示学员收获很大,提高了叙事倾听共情的能力,大部分学员愿意再次参加叙事医学课程或者推荐同事同伴参加此类课程。结论将叙事医学课程引入到ECPR团队培训中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然而教学培训总时间有限,加以ECPR的知识广泛而有深度,培训内容和教学形式都很丰富,包括理论学习、技能实操、情境模拟等,今后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优化培训教学体系,提高ECPR培训质量。 周利平 伍平 贺威 王爱民 李荣 杨宁关键词:共情 倾听 急诊科 无乳酸碱剩余对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分析无乳酸碱剩余对接受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的急危重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3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04例ECMO支持的患者,根据住院期间28 d内患者是否死亡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指标和无乳酸碱剩余的差异,应用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异。结果共纳入病例96例,其中生存组32例,死亡组64例。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年龄、上机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更高,ECMO转机后24 h乳酸和乳酸脱氢酶更高,标准碱剩余和无乳酸碱剩余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OR 2.48,P=0.03)和ECMO转机后24 h无乳酸碱剩余<-3 mmol/L(OR 2.87,P=0.02)是ECMO治疗患者28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ECMO转机后24 h无乳酸碱剩余负值与ECMO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胡珊珊 黄国庆 周利平 李湘民 牛旭平 杨宁 伍平 佘长寿 赵震 韩鑫 方振根 汤杰 麦钊 莫晓叶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期间出血和血栓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分析急危重症患者接受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治疗期间发生出血和血栓的危险因素,探讨预测出凝血相关并发症的更优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ECMO治疗患者,结局定义为ECMO置入后24 h至撤机前是否发生出血或血栓。比较各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预后、血常规、脏器和凝血功能、血液制品输注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评估ECMO转机期间出血和血栓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上述危险因素预测出凝血并发症的能力。结果共纳入61例ECMO患者,ECMO期间发生出血21例,血栓14例。与未出血组相比,出血组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冰冻血浆和浓缩红细胞输注量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无血栓组相比,血栓组患者的体重、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上机24 h内动脉氧分压上升幅度(ΔPO2)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凝血酶时间(OR=1.039,95%CI:1.006~1.072,P=0.018)和冰冻血浆输注量(OR=1.046,95%CI:1.010~1.083,P=0.012)是出血的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OR=1.030,95%CI:1.009~1.051,P=0.005)、D二聚体(OR=1.181,95%CI:1.044~1.336,P=0.008)和ΔPO2(OR=1.007,95%CI:1.002~1.012,P=0.006)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凝血酶时间、冰冻血浆输注量以及联合两项指标预测出血的AUC分别为0.712、0.690和0.816,该联合指标的截断值为0.273,敏感度为75.61%,特异度为80.00%;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ΔPO2以及FDP和ΔPO2的联合指标预测血栓的AUC分别为0.778、0.748、0.786和0.868,该联合指标的截断值为0.15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09%和92.86%。结论急危重症患者在ECMO期间,凝血酶时间联合冰冻血浆输注量预测出血发生最优,而FDP联合ΔPO2预测血栓发生更优。 周利平 黄国庆 李湘民 杨宁 伍平 佘长寿 胡珊珊 徐吉 李小刚 莫晓叶关键词:体外膜肺氧合 出血 血栓 凝血酶时间 动脉氧分压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暴发中病人的分诊管理 2023年 为控制SARS-CoV-2的传播,避免院内感染,长沙市某医院实施了基于流行病学史的分诊管理,将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分流至区域A,将无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分流至区域B。本回顾性研究对分诊期间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区域A中COVID-19最终确诊病例占比是区域B的7倍,而区域B接诊患者是区域A接诊患者的近3倍。在247名疑似患者中,发现了8例COVID-19患者。50%以上疑似患者接受了多轮核酸检测。在239名被诊断为病毒感染阴性的患者中,有188人复检并确定为COVID-19阴性病例。8例COVID-19患者中,有3例经多轮核酸检测最终确诊。除了合并症之外,流行病学信息的延迟获得也增加了实际诊断的复杂性。本文的分诊经验和策略将对今后传染病的控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黄国庆 曾维倩 王文波 宋延民 莫晓叶 李佳 伍平 王若龙 周芳意 吴静 易斌 熊曾 周露 汪凡祺 田阳婧 胡文宝 徐霞 袁凯 李湘民 邱新建 邱健 王爱民关键词:分诊 传染病 冠状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