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肺楔形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术后复发风险模型的构建被引量:12
- 2021年
- 目的探究肺楔形切除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2020年6月绵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肺楔形切除术组(n=88)和肺叶切除术组(n=38)。比较2种手术术后1年转移率、复发率和病死率;根据肺楔形切除术组患者术后1年的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n=15)和非复发组(n=73),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前实验室检查指标;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因素;构建风险评分模型并评价其预测价值。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数(%)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影响NSCLC患者肺楔形切除术术后1年复发的影响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风险评分模型,采用X-tile软件获得评分的截断值;校准曲线评价风险预测模型预测的准确性,临床决策曲线评价模型预测的有效性。结果肺楔形切除术组患者术后1年的手术切缘转移率、病死率分别为0、6.82%,肺叶切除术组分别为13.16%、21.5%,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组吸烟史、脉管栓癌、淋巴结清扫个数≤15个、癌胚抗原>5 ng/mL、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2.5、可溶性CD105>4 ng/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9 ng/mL、基质金属蛋白酶9>300μg/L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复发组,均是导致肺楔形切除术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将上述危险因素纳入风险评分模型,分别赋予22、38、25、33、20、27、36、30分的权重,根据截断值可将患者划分为中危患者(≤78分)、高危患者(>78分且≤162分)和极高危患者(>162分)。结论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NSCLC的效果明显优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构建预测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评分模型有利于临床上早期识别高危人群,指导医护人员采取个性化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 杨威任杰罗继文
- 关键词:肺切除术复发
- 开胸术后持续肋间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评价开胸术后持续肋间神经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于我院进行开胸手术的120例患者,其中男60例、女60例,年龄40~77(58.10±7.00)岁。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表产生随机序列分成三组,各组在基础镇痛(阿片类联合非甾体消炎镇痛药)方案上,根据联合镇痛方案不同,分为持续肋间神经阻滞组(A组,n=40)、单纯肋间神经阻滞组(B组,n=40)及持续硬膜外镇痛组(C组,n=40),比较各组术后疼痛程度及追加镇痛药物的差异。结果术后第0 d,三组方案联合基础镇痛均能有效控制疼痛,视觉模拟疼痛评分A组(2.02±0.39)分,B组(2.13±0.75)分,C组(2.03±0.69)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0~2 d与术后第3~4 d(停止基础镇痛),A组与C组患者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8±0.28)分vs.(1.93±0.53)分,(3.20±0.53)分vs.(3.46±0.47)分,P>0.05]。术后第0~2 d与术后第3~4 d相比,各组内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2.08±0.28)分vs.(3.20±0.53)分,B组(2.42±0.73)分vs.(5.45±0.99)分,C组(1.93±0.53)分vs.(3.46±0.47)分,P<0.05]。追加镇痛药物剂量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0.00±64.08)mg vs.(225.38±78.85)mg,P>0.05],B组高于A组和C组[(343.33±119.56)mg vs.(220.00±64.08)mg,(343.33±119.56)mg vs.(225.38±78.85)mg,P<0.05]。结论多模式镇痛是开胸术后早期控制疼痛的理想方案。持续肋间神经阻滞可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疼痛。
- 刘铮朱宏任杰刘文杨艳刚张林杨威张永洪罗继文
- 关键词:开胸手术多模式镇痛
- 感染性心内膜炎瓣膜损害的手术治疗体会
- 2009年
-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cardis,IE)是一种重症感染损害心瓣膜,心赘生物形成为特征的常见原发或继发性心脏疾病。绵阳市中心医院胸心外科1997年12月~2008年7月,手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31例效果满意。现就临床资料对同术期诊治难点分析讨论。
- 何树松罗继文任杰罗海燕
- 关键词:心内膜炎手术
- 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52例临床分析
-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52例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合并肺大疱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52例患者,均取得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胸病例,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18个月,无复...
- 任杰朱宏罗继文刘文李小丛
- 关键词:自发性气胸临床疗效
- 应用吻合器重建食管的经验与技巧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规避吻合器在胃食管重建中应用缺陷。方法 2008年4月~2011年6月施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胃食管重建术、主动脉弓下、弓上、左胸顶吻合共319例,击发吻合器后,机械吻合口不需包套及加固缝合,而一次性完成吻合。结果术中吻合缺陷11例(3.44%),术后并发症6种(1.88%),术后1~6个月吻合口狭窄13例(4.1%)。结论一次性弯型吻合器行弓下、弓上及胸顶均可应用。术中重视吻合钉槽头大小型号、固定方法、吻合器中心杆连接技巧,重视规范操作方法,行胃食管重建可显著避免手术缺陷和降低术后并发症。
- 何树松任杰罗海燕杨威罗继文刘文
- 关键词:食管贲门癌吻合器手术
- 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27例体会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特点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2年8月的27例单项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病例特点、手术方法、手术技巧、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恢复情况等进行总结。结果:手术平均时间161.7min,平均肺叶切除时间50.2min,平均淋巴结清扫时间35.1min,淋巴结清扫平均11.3个(8—15个),术中平均出血量73.3mL,术后胸引管平均带管时间3.8d,平均胸引总量66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5d。术后乳糜胸3例,肺部感染并肺不张1例,均好转。结论: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作为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一种优秀术式,不仅具备创伤小、术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安全可行、病人易于接受等特点,而且降低了手术难度,易于掌握,便于推广应用。
- 罗继文朱宏罗红李小从任杰刘文杨威
- 关键词:胸腔镜肺叶切除单向式
- 中央型肺癌手术治疗体会被引量:2
- 2011年
- 为了最大限度地保留正常肺组织,提高中央型肺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支气管、肺动脉成形术被应用于中央型肺癌的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98年10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胸心外科采用支气管肺动脉双袖状、隆突成形术、单纯支气管袖状及部分心包、心房、大血管切除成形术等治疗138例中央型肺癌患者,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 任杰朱宏何树松罗继文
- 关键词:中央型肺癌手术治疗
- 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不同营养支持方式临床结局的比较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6年8月绵阳市中心医院胸心外科收治的年龄≥60岁的食道癌患者90例,术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肠内营养(EN)组,肠外营养(PN)组和EN+PN组,每组30例。术后24 h内进行相应的营养支持。观察3组患者体质量亏损、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等指标。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依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x^2检验。结果与EN组相比,PN组患者的体质量亏损显著增加[(7.3±1.3)vs(6.4±1.6)kg],而EN+PN组患者的体质量亏损显著降低[(4.6±1.0)s(6.4±1.6)k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EN+PN组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显著少于EN组和PN组(P<0.05),而EN组和PN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住院费用PN组>EN+PN组>EN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的临床结局改善效果较好。
- 杨栋杨栋胡雯杜继宇朱宏罗继文刘文任杰
- 关键词:老年人食管肿瘤营养支持
- 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原因与诊治(附27例报告)
- 2011年
-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乳糜胸的原因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0年间食管癌切除术后乳糜胸发生的原因与诊治过程。结果食管癌手术2365例,术后发生乳糜胸27例,发生率为1.14%。保守治愈5例,再手术治愈22例。结论食管癌术后并发乳糜胸发生率低,其预防十分重要,术后一旦确诊乳糜胸应积极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应慎重。
- 朱宏任杰罗继文
- 关键词:食管癌乳糜胸诊治
- 原发性肺肉瘤样癌MSCT特征及与非小细胞癌鉴别诊断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分析原发性肺肉瘤样癌MSCT特征及与非小细胞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5例原发性肺肉瘤样癌患者(PSC组),以及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1例(非小细胞肺癌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检查。对两组患者所得MSCT图像进行分析,以病理结果为基准了解MSCT对原发性肺肉瘤样癌与非小细胞癌的诊断准确率,并比较两者的MSCT特征。结果MSCT对原发性肺肉瘤样癌与非小细胞癌鉴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0.00%、97.53%,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高(P>0.05);肺肉瘤样癌常发生于右中、上肺叶,肿瘤直径>5cm,大多数患者无“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有“棘突”征、大片弱强化区存在,强化形式为薄壁环形强化;肺小细胞肺癌大多数患者存在“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无大片弱强化区存在(P<0.05)。结论原发性肺肉瘤样癌CT征象具有特征性,肿瘤部位、边缘情况、强化形式等CT征象对其临床诊断及与非小细胞肺癌鉴别有重要参考价值。
- 任杰杨威宋君
- 关键词:MSCT非小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