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应清

作品数:12 被引量:40H指数:5
供职机构:余姚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骨折
  • 5篇股骨
  • 3篇手术
  • 3篇颈骨
  • 3篇颈骨折
  • 3篇股骨颈
  • 3篇股骨颈骨折
  • 3篇复位
  • 2篇胸腰椎
  • 2篇胸腰椎爆裂
  • 2篇胸腰椎爆裂性...
  • 2篇腰椎
  • 2篇腰椎爆裂性骨...
  • 2篇髓内
  • 2篇髓内钉
  • 2篇转子间
  • 2篇转子间骨折
  • 2篇疗效
  • 2篇内固定
  • 2篇近端

机构

  • 12篇余姚市人民医...

作者

  • 12篇任应清
  • 6篇高峰
  • 5篇孙成群
  • 4篇张智达
  • 4篇张炯华
  • 3篇游新茂
  • 3篇陶波
  • 1篇周三权
  • 1篇郑钧
  • 1篇赵丽敏
  • 1篇谢长远
  • 1篇程坚
  • 1篇邵永科
  • 1篇尚立勇
  • 1篇张志杰
  • 1篇潘新宇
  • 1篇陈建意
  • 1篇姚伟根
  • 1篇张燕
  • 1篇姜文明

传媒

  • 4篇中国现代医生
  • 3篇现代实用医学
  • 2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浙江创伤外科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09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手术时机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研究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手术时机对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选取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42例空心钉治疗的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急诊手术组18例和择期手术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骨折分型、并发症及术后3、6、12个月骨折愈合情况和髋关节功能,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骨折分型及并发症上不存在差别,急诊手术组于术后3个月时在骨折愈合程度上占优势,术后3、6个月时在髋关节功能改善上占优势,其余时间段两组均无明显差别。结论急诊手术组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及骨折愈合情况比择期手术组更有优势,急诊手术可改善早期功能恢复,但对最终恢复情况并无影响。
高峰张炯华陶波孙成群任应清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急诊手术择期手术
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Mason分型Ⅱ~Ⅲ型桡骨小头骨折效果观察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Mason分型II^III型桡骨小头骨折的效果。方法对36例桡骨小头Mason分型II^III型骨折行切开复位掌指骨微型钢板内固定,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按Metaizeau的肘关节治疗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手术,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4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时进行疗效评定,其中优28例,良5例,可3例,均未发现桡骨小头坏死及骨折不愈合,也无桡神经损伤发生。结论掌指骨微型钢板内固定治疗Mason分型II^III型桡骨小头骨折是一种较实用的方法,临床疗效满意。
游新茂张智达任应清
关键词:桡骨骨折微型钢板
三维成像技术结合精确定位导向器在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
2019年
目的 利用三维成像技术结合精确定位导向器,研究一种应用于股骨颈骨折的快速导针定位及置钉技术.方法 2009年6月至2016年12月选取符合标准的股骨颈骨折9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传统3枚空心钉固定方法及三维成像技术结合定位导向器置入3枚空心钉治疗股骨颈骨折.术后拍摄股骨颈正侧位X线片,评价手术时间及股骨颈置钉位置.结果 94例患者中89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时间28.2个月,81患者骨折愈合良好,8例患者骨折不愈合,于术后12个月行髋关节置换术,其中2例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断钉.按照Garden复位标准及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为93.49%,采用传统3枚空心钉置钉方法手术时间平均72min,采用三维成像技术结合定位导向器置入3枚空心钉时间为49min.结论 三维成像技术结合精确定位导向器是一种简便、可靠、易行的置钉技术,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人员的放射暴露时间,获得较高的复位优良率及骨折愈合率.
孙成群张炯华高峰任应清赵丽敏陈建意
关键词:三维成像技术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
CT检查对股骨颈骨折的诊断以及治疗运用探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CT在股骨颈骨折的诊断以及治疗中的运用。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2年7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患者283例均进行术前X线检查以及CT检查,并进行三维重建。比较两种方法 Garden分型以及解剖分型分析。结果 X线片对股骨颈骨折的分型,按照解剖分型其一致率为53.36%,Garden分型一致率为57.60%。而CT检查其分型为97.88%、98.94%,两种检查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片中有32例患者发现骨折端有碎骨片,CT检查中,有138例患者显示有碎骨片,两种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检查对股骨颈骨折的诊断以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高峰张炯华陶波姚伟根任应清
关键词:CT股骨颈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髋螺钉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动力加压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9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内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PFNA组及DHS组,PFNA组50例,DHS组45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DHS组(均P<0.01),两组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髋关节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游新茂张智达任应清姜文明
关键词:下肢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
bFGF与VEGF在骨折愈合过程表达及促进愈合机制分析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探计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二者在促进骨折愈合中的作用。方法将407,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2组,手术建立胫骨骨折模型,其中观察组骨折处局部注射bFGF,而对照组骨折处局部注射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术后D7、D14、D21、D28随机处死5R大鼠,采集骨折断端的骨痂及周围组织进行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VEGF表达新生血管量,ELISA法检测vEGF表达水平。结果术后D7、D14、D21、D284个时间段骨折处新生血管量:D7两组均未见新生血管形成。D14对照组新生血管量为0,观察组为(14.46±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21对照组新生血管量为(1263±2.21),观察组为(17.10±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28对照组新生血管量为(28.39±4.52),观察组为(42.32±5.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7、D14、D21、D284个时间段观察组VEGF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处局部注射bFGF可以增加骨折愈合过程中VEGF表达量,并延长其表达时限,两者共同作用可以促进骨折愈合过程。
孙成群任应清程坚张炯华王茉莉袁乐丽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折愈合过程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内固定手术中融合与非融合手术疗效的比较研究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比较研究融合与非融合手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内固定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2月~2015年2月接受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共78例。研究组采用非融合手术方式共35例,对照组采用融合手术方式共43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以及1年后伤椎Cobb角,判断矫正丢失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腰部功能情况。结果经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1.42±0.20)h]少于对照组[(1.60±0.40)h](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263±51)m L]与对照组[(290±94)m L]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即刻伤椎Cobb角度数方面[(6.23±2.61)°]与对照组[(6.44±1.70)°]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1年,研究组的伤椎Cobb角度数[(11.83±3.91)°]大于对照组[(8.78±2.86)°](P<0.05),矫正度丢失[(5.45±0.82)°]也大于对照组[(3.02±0.71)°](P<0.05),研究组的VAS评分[(1.77±0.62)分]与对照组[(1.65±0.49)分]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内固定手术时,无需常规进行融合,可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取骨区并发症及减轻费用,且可获得与融合手术相似的疗效。
高峰张智达任应清孙成群魏娜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非融合后路内固定
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影响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对策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影响相关危险因素,并就相关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干预以降低或避免精神障碍疾病发生。方法将医院2011年6月至2016年6月90例因颅脑损伤而入院治疗者按照其是否发生精神障碍疾病分为对照组(非精神障碍疾病,50例)与观察组(精神障碍疾病,40例)。比较两组临床相关资料,并找出精神障碍发生影响因素,据此提出相关干预对策。结果 90例颅脑损伤患者中,精神障碍发生率44.44%(40/90)。(1)单因素:低氧血症、教育程度、颅内血肿、受伤至急救时间、GCS评分、额叶损伤、伤后昏迷、损伤范围为精神障碍发生影响危险因素,P<0.05;(2)多因素:颅内血肿(OR=2.031,P=0.00)、GCS评分≤8分(OR=1.825,P=0.00)、额叶损伤(OR=1.997,P=0.00)、低氧血症(OR=1.749,P=0.00)、损伤范围(OR=3.748,P=0.00)为精神障碍发生高危独立因素。(3)重视该类危险因素,并积极干预。结论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发病率较高且影响高危因素多,因此临床予以重视,并针对该类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干预以降低或避免精神障碍发生。
王玉成任应清刘会国
关键词:颅脑损伤干预对策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32例应用体会
2016年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32例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sis vertebra compressed fracture,OVCF)的治疗效果和体会。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10月~2015年3月采用PKP治疗OVCF病患32例,通过比较采用PKP方法治疗的患者术前、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cobb角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疼痛症状得到迅速而有效的缓解,术后随访6~13个月(平均9个月),通过对术后3 d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VAS评分和cobb角与手术前比较改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但术后3 d与术后6个月随访时VAS评分和cobb角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PKP方法治疗OVCF可有效缓解胸腰背部疼痛,重建压缩椎体高度,是治疗OVCF有效的方法。
任应清谢长远张燕高峰尚立勇梁科勇卢峰
关键词: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不同融合方式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内固定手术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研究不同融合方式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后路手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6年2月间本院胸腰椎爆裂性骨折采用后路内固定手术的病例共89例,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41例和对照组48例。研究组采取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对照组进行后外侧植骨融合,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植骨容量,记录其手术前、手术后以及术后1年时伤椎Cobb角的数值,评估术后1年时矫正度丢失情况,对两组患者1年后骨性融合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术后即刻伤椎Cobb角度数小于对照组患者,并且1年后随访发现研究组患者的伤椎Cobb角度数以及矫正度丢失情况同时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于术后1年进行随访发现,其骨性融合率为97.56%,明显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行后路手术中实施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效果优于实施后外侧植骨融合,患者骨融合程度好,矫正程度丢失少,有利于后期恢复,值得推广。
高峰张智达孙成群任应清陶波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