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龚培河

作品数:55 被引量:137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哲学宗教
  • 16篇政治法律
  • 6篇历史地理
  • 4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4篇主义
  • 14篇唯物
  • 12篇历史规律
  • 10篇社会主义
  • 10篇逻辑
  • 8篇中国特色社会...
  • 8篇特色社会主义
  • 8篇唯物史观
  • 7篇唯物主义
  • 7篇历史唯物主义
  • 7篇马克思主义
  • 5篇历史必然
  • 5篇历史必然性
  • 5篇逻辑困境
  • 5篇必然性
  • 4篇社会
  • 4篇能动
  • 4篇历史决定论
  • 4篇民族
  • 4篇命题

机构

  • 48篇南京信息工程...
  • 8篇山东大学
  • 2篇南开大学
  • 1篇江苏教育学院

作者

  • 54篇龚培河
  • 20篇万丽华
  • 4篇徐艳玲
  • 2篇万丽华
  • 2篇王骁
  • 2篇王素霞
  • 1篇勇素华
  • 1篇刘国章
  • 1篇高敏
  • 1篇陈学明
  • 1篇程建军
  • 1篇朱蒙
  • 1篇陈赛君
  • 1篇赵海燕
  • 1篇杨玉
  • 1篇姜悠悠

传媒

  • 7篇探索
  • 6篇中国特色社会...
  • 6篇理论探讨
  • 3篇长白学刊
  • 3篇求实
  • 3篇前沿
  • 3篇科学社会主义
  • 2篇广西社会科学
  • 2篇宁夏社会科学
  • 2篇黑龙江史志
  • 1篇当代世界与社...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江汉论坛
  • 1篇科学管理研究
  • 1篇观察与思考
  • 1篇科技管理研究
  • 1篇学术月刊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理论月刊
  • 1篇天府新论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10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6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6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校科研奖励与科研实效的关联性及对策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高校采用物质奖励方式促进科研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收到了实效,但是,物质奖励与科研产出量、科研质量提升之间不是单纯的正相关系,片面提高奖金额度不一定获得相应的科研产出量的增长和科研质量的跃升,相反还会造成学术腐败、教学投入不足等负面效应。针对此弊端,要结合期刊质量和学科差异制定期刊分级标准,并适度保持各级别期刊奖励差距,建立匿名评审制度,同时,还应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弘扬敬业精神。
万丽华龚培河
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功能单面性问题解析被引量:1
2014年
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功能存在单面性问题——只擅长宏大叙事的一面,不擅长近景考察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历史事件的演变情节的一面。这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点中找到问题的表征,从人与历史规律关系困境中洞见问题的成因。制约历史实际进程的必然性具有二重性:历史规律所具有的必然性在历史实际进程背后贯彻下去,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擅长宏大叙事;而在历史发展现实层面上直接发挥实质性制约作用的应该是实践规律,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能够近景考察历史人物的英雄业绩、历史事件的演变情节。这是破解历史唯物主义史学功能单面性问题的理论根据。
龚培河王骁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规律历史事件史学功能
历史规律制约性是“永恒在场”的吗?--“可能性空间”说批判与转型
2011年
从历史运动中抽取出来,历史规律是一个独立完整的逻辑体系,但在历史运动中,历史规律的逻辑体系要随着历史的具体时空展开而展开,所以,其制约性不会像传统的"可能性空间"说那样在任何时期都会"永恒在场"。尽管历史规律贯穿历史进程始终,但只有当历史运动超越了历史规律允许的"空间"范围,历史规律制约性才会"出场",给予必要的"纠偏",使之不致成为历史规律贯彻下去的对立面。所以,历史规律一般地是以人们的活动对它的偏离作为实现的形式。
龚培河万丽华
关键词:历史运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历史逻辑被引量:1
2013年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历史逻辑,需要我们首先考察历史必然性如何贯穿在现实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历史必然性应该在现实社会发展中坚定不移贯穿下去,但现实社会如何贯彻,则取决于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对植根于现实社会环境、反映社会发展基本趋势的实践必然性的把握和贯彻程度。因此,历史具体呈现什么面貌,不能直接归结为历史规律的客观支配作用,在现实意义上,人的能动作用具有主动精神。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溯源于对民族复兴历史必然性的成功承接,立足于对当下社会实践客观要求的深刻自觉。
龚培河陈赛君
关键词:历史必然性历史逻辑民族复兴
马克思主义实践论视角下历史规律的本质与生成逻辑解析被引量:4
2014年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我们应该从创造历史的实践活动过程中解释历史规律的生成逻辑。历史规律既非来源于历史运动之外的力量,也不具有自洽的神秘性,本质上不过是通过实践活动贯彻下去的逻辑必然性,源于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对民族生存与发展这一客观要求的承载。历史规律直接决定了历史实际进程背后的进步逻辑,因此,以直线运动方式表现出来;但在历史事实层面上,由于人的主观作用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历史发展包含着曲折、倒退、停滞等复杂历史现象,因此,以曲线运动方式表现出来。二者构成了围绕直线式中轴进行螺旋上升的运动图景,从而揭示出历史规律的实现方式。
龚培河赵海燕
关键词:历史必然性
化解全面深化改革阻力的原则和对策被引量:1
2018年
全面深化改革有四种阻力样态:内生性阻力,主要内生于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与动力构成矛盾统一体,表明阻力不可避免,要有正确对待阻力的态度;外生性阻力,是改革"邂逅"的阻力,具有偶然性,只要坚定改革信念不动摇,终究能够克服外生性阻力;认识性阻力,是人们对改革认知态度而衍生出来的阻力,表明争取民心形成改革共识是必要的;利益性阻力,阻力大小强弱变化与利益相关性成正比,通过增加或扩张利益流动渠道的方式进行利益关系调整是一种灵活的改革方式。由于不同性质的阻力对改革实际状况具有自己的偏好性,所以采取的策略也应该因势利导,不拘一格。
龚培河万丽华
唯物史观双重叙事特征及其史学价值
2023年
一方面唯物史观叙事呈现历史结构性特点,既富有科学精神又贯穿辩证法智慧,与机械历史决定论存在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唯物史观叙事呈现历史主体性特点,既富有历史主动精神又强调合规律性合目的性,与英雄史观存在本质区别。唯物史观历史结构性叙事依循真理尺度,有助于我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和习得具有科学严谨性的方法论;唯物史观历史主体性叙事依循价值尺度,有助于我们把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统一起来,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自觉实践中争取历史主动,发扬实干精神;二者辩证统一,有助于提升唯物史观在史学中的话语权,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龚培河吴迪
关键词:唯物史观历史规律叙事
社会发展“动力丛林”问题辨析被引量:7
2006年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中存在“动力丛林”问题———这些动力因素在同一个社会中有没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呢?它们是如何联动起来推动社会前进的?到底谁是核心的、关键的动力?本文通过梳理研究成果,探寻根本原因,来尝试解读这个问题。笔者把动力丛林分成三个层面来理解:其一,从全局来看,社会发展动力是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在总体上发挥作用;其二,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起关键作用的主导动力是不同的,是变化的,它可能是生产力因素(经济关系),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其三,最终起基础作用的还是生产力因素(经济因素),尽管在很多情况下,它发挥的是间接的基本作用。
龚培河万丽华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双和”:一个新命题被引量:4
2007年
“双和”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共建“和谐世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翼”,形成了“一体两翼”的理论架构。“双和”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相契合,但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中长期未能得到映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双和”创造基本条件的过程,也就是“双和”逐步获得映现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双和”已实现从理念到模式的升华,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这一模式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土壤之中,深深打上了中国民族特色的烙印;成长于党的改革开放探索过程之中,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孕育于时代挑战的背景之中,是对挑战进行主动回应的产物;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长远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长期和根本意义。
徐艳玲龚培河
关键词:社会主义
发展理念与时俱进:中国改革成功的要点所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被引量:1
2008年
通过资本主义能够劫后复活而苏联却一夜之间轰然倒塌的原因对比研究。认识到只有发展理念与时俱进,才能生机永驻。在中国改革历程中,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社会发展条件和面临的矛盾问题,对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邓小平强调加速发展,江泽民注重高质量发展,胡锦涛则把二者结合起来,探索适度发展。在三十年的改革历程中,发展理念的不断创新,是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
龚培河万丽华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