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砖枝 作品数:31 被引量:113 H指数:7 供职机构: 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漳州市自然科学基金 南京军区医学科技创新课题 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MIPPO结合双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评价MIPPO结合双钢板治疗SchatzkerⅥ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4例SchatzkerⅥ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MIPPO 技术内外侧入路、复位骨折后植入同种异体骨支撑塌陷的关节面、同时使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2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20(14.8±2.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3.5±1.2)个月。3例发生异体骨排斥反应,经换药及对症处理后愈合;无皮肤坏死、感染、创伤性关节炎等发生。膝关节功能按HSS评分法评定:优6例,良16例,可2例。结论 MIPPO结合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固定牢靠,允许膝关节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是治疗Schatzker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有效方法。 黄砖枝 林斌 何永志 郭志民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 双钢板 颈椎过伸伤伴多节段椎间盘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诊治分析 2024年 目的探讨颈椎过伸伤伴多节段椎间盘韧带复合体(MDLC)损伤的临床、影像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间在第九〇九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颈椎过伸伤患者共456例,回顾性分析其中确诊为MDLC损伤行手术治疗且病历资料完整的43例颈椎过伸伤伴MDLC损伤患者资料。男37例,女6例;年龄(50.6±10.7)岁;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1例,B级8例,C级18例,D级16例,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为(7.9±1.6)分。42例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与内固定术,1例患者采用后路全椎板减压内固定术。对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术前与术中DLC损伤的诊断相符情况进行分析,采用ASIA分级和JOA评分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并与术前进行比较。结果43例患者有99个间隙(C_(5-6)间隙高发,占30例)存在椎间盘韧带复合体(DLC)损伤,48个间隙(C_(3-4)间隙高发,占16例)存在颈髓损伤高信号表现;两节段DLC损伤最常见,占74.4%(32/43),三、四节段DLC损伤分别为9例、2例;跳跃性MDLC损伤21例,连续性MDLC损伤22例。术前存在疑似DLC损伤有10例患者(11个间隙),最终由手术明确DLC损伤8例(9个间隙),排除DLC诊断2例(2个间隙)。所有患者术后获(54.7±10.7)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ASIA分级:C级3例,D级13例,E级27例,JOA评分为(15.1±2.2)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过伸伤合并MDLC损伤的临床发病率低,中老年患者相对易发,DLC损伤与颈髓损伤节段高发的位置存在不一致,对其中可疑损伤的DLC结构进行手术探查可以降低漏诊、误诊率。 陈卫 陈志达 林斌 蔡弢艺 曾宇哲 丁真奇 俞张剑 黄砖枝关键词:颈椎 脊髓损伤 上颈椎哑铃形肿瘤的外科治疗及中远期随访结果 2024年 目的:探讨上颈椎哑铃形肿瘤的外科治疗策略及中远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上颈椎哑铃形肿瘤患者24例,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35~67岁,平均(48.7±13.9)岁。C1-2占位12例,C2占位3例,C2-3占位7例,C1-3占位2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PUTH)分型:2型3例,3型10例,4型2例,5型6例,6型1例,7型2例;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15例,E级6例。所有患者根据PUTH分型选择手术方法,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Frankel分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卡氏人体机能状态量表(KPS)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并根据X线情况评估颈椎生理曲度及上颈椎稳定性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236.6±49.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260.4±283.0)mL,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4~121个月,平均(87.8±9.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VAS评分、JOA评分和KP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P均<0.05)。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提高了0~2级。末次随访颈椎生理曲度22.44°±9.69°,较术前26.35°±12.16°降低,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3,P=0.23);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椎动脉损伤、心搏骤停、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相邻颈椎节段不稳定等情况。结论:根据PUTH分型选择手术方法治疗上颈椎哑铃形肿瘤中长期随访结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能彻底切除肿瘤,重建上颈椎稳定性。 陈志达 林斌 张哲明 蔡弢艺 蒋元杰 黄砖枝 涂承权关键词:上颈椎 肿瘤 手术治疗 内固定 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的疗效 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评价前路减压Zero-p椎间融合器治疗颈椎病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接受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联合Zero-p椎间融合器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相关资料。临床功能评估采用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影像学评估采用颈椎正侧位X线片,通过Cobb角测量方法,测量病变节段上下椎体Cobb角,测量C_(3~7)椎体颈前软组织厚度,并于术后2年评估融合情况,吞咽困难等并发症也被观察。[结果]共纳入45例患者(50个节段),27例男性和18例女性,平均年龄(45.64±6.28)岁。所有患者至少随访24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41.11±7.82)个月。患者术后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影像学上94%的置入物融合。最终随访时颈椎前凸保持良好。术后颈前软组织厚度较术前显著增加,从平均(7.6±1.9)mm增至(15.2±2.9)mm,最终随访时(9.9±1.9)mm。按吞咽困难Bazaz分级,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44.4%,然而在最终的随访时仍有6.6%的患者具有轻、中度吞咽困难。在术后即刻和最终随访时颈前软组织厚度和吞咽困难分级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二者呈显著正相关。1例患者术后出现持续性的左上肢疼痛伴左三角肌肌力减弱,1例患者发生声音嘶哑,随访3个月后完全恢复。[结论]颈前椎间盘切除融合术联合Zero-p椎间融合器固定治疗颈椎病可获得较好的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术后吞咽困难发生与颈前软组织厚度呈显著正相关。 张海参 史吉胜 黄砖枝 林斌 丁真奇 郭林新关键词:颈椎病 椎间融合器 疗效 逆行交锁髓内钉微创内固定治疗股骨下段及髁上骨折 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下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下段及髁上骨折的效果。方法采用自制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牵开复位器等辅助逆行交锁髓内钉微创内固定治疗55例股骨下段及髁上骨折患者。结果手术时间50~110(78±22)min;术中出血量100~600(260±110)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35个月。根据Karlstrom和Olerud功能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27例,良24例,中4例,优良率为92.7%。结论应用便携式下肢手术支架、AO牵开复位器及带手柄的Schanz钉辅助骨折复位等方法,使股骨逆行交锁髓内钉的手术操作更加便捷。 郭志民 林斌 程斌 黄砖枝 黄连水关键词:髓内 微创性 Wiltse入路椎旁肌间隙至棘突正中线距离的研究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测量国人腰椎椎间盘(L_(1、2)~L_5S_1)MRI T2像横断面上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至棘突正中线的距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方法选取自2013-01—2015-01行腰椎MRI检查的正常人,排除腰椎畸形及腰椎手术史。在腰椎MRI T2像横断面,测量L_(1、2)~L_5S_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弧形最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比较性别之间的差异。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各节段距离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年龄的相关性。结果男性和女性在同一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弧形最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_(1、2)~L_5S_1椎间盘水平多裂肌弧形最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年龄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腰椎椎旁肌间隙至棘突正中线距离不受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及年龄的影响。采用Wiltse入路手术之前测量MRI T2像横断面上多裂肌弧形最凸点到棘突正中线距离有利于术者对患者个体差异作出判断,从而减少医源性损伤。 黄晓川 林斌 刘晖 周亮 何永志 黄砖枝下肢手术支架的设计与临床应用研究 郭志民 林斌 黄砖枝 陈卫 黄连水 张峰 郑佳鹏 所属研究领域:临床医学—骨外科学立项背景:下肢长骨干骨折好发于交通事故伤及军事训练伤,仅胫腓骨骨折就占全身骨折的13.7%。交锁髓内钉具有微创、髓内固定等优点已成为治疗长骨骨干骨折的主要手术方法。胫骨交锁钉和股骨逆行髓内...关键词:关键词:交锁髓内钉 髓内钉固定 骨折手术治疗 硬膜内局部灌注甲强龙对兔急性脊髓损伤后血清SOD、MDA的影响 2012年 目的探讨硬膜内局部灌注甲强龙(MP)对兔脊髓损伤(SCI)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浓度的影响。方法将54只白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8只,Ⅰ组为不完全SCI+局部灌注MP,Ⅱ组为不完全SCI+局部灌注生理盐水(NS),Ⅲ组为对照组。用改良Allen法造成Ⅰ、Ⅱ组不完全SCI模型,硬膜内置管,检测血清中SOD、MDA的变化情况,同时进行改良Tarlov评分测评及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Ⅱ组血清中的MDA升高,SOD浓度下降,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Ⅱ组比较,Ⅰ组能明显降低SCI后血清中MDA含量,提高SOD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CI后硬膜内局部灌注MP能够降低血清MDA含量,提高SOD浓度,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继发性损伤的发展。 林斌 黄砖枝 刘晖 郭志民 沙漠关键词:脊髓损伤 甲泼尼龙 新型下肢可调负重康复支具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术后康复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研究分析自研新型下肢可调负重康复支具在下肢股骨转子间骨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术后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收治62例Ⅱ型(Evans-Jensen分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PFNA内固定术,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常规康复组30例和支具康复组32例。其中常规康复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70.73±6.09)岁;支具康复组,男17例,女15例,年龄(71.25±6.60)岁。常规康复组患者术后按常规方法康复,支具康复组患者应用自研新型下肢可调负重康复支具辅助早期康复。记录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随访过程中的疼痛强度(VAS评分)、患肢负重情况、骨折临床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9例患者半年后失访,其余5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9~18个月。支具康复组在术后1、3、6个月VAS评分均低于常规康复组(P<0.05);支具康复组在各时间点的患肢负重情况均明显大于常规康复组(P<0.05),但支具康复组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较常规康复组更短(P<0.05);此外,在术后支具康复组的Harris评分均优于常规康复组(P<0.05),而并发症的发生率则较常规康复组更低(P=0.048)。结论:自研新型下肢可调负重康复支具在Evans-Jensen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内固定术后康复中能明显缓解术后疼痛,调节并适度增加骨折端应力刺激,从而促进骨折愈合,加速髋关节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其临床效果安全可靠。 黄砖枝 陈志达 宋超 吴进 蔡弢艺 林斌关键词:股骨骨折 髋骨折 康复 一种下肢免荷可控康复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下肢免荷可控康复装置,涉及下肢保护装置领域,用于提供外附骨骼以保护受伤的下肢,包括脚板、下肢固定装置及连接所述脚板和所述下肢固定装置的调节装置,所述调节装置能够灵活调节所述脚板相对下肢固定装置的距离,从而... 林斌 陈志达 黄砖枝 蒋元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