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品助 作品数:18 被引量:144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肝细胞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后严重并发症患者的诊治体会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后严重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3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5例肝癌TACE术后严重并发症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40~78岁,中位年龄55岁。结果患者均有腹痛、发热、白细胞升高等胆管炎表现。根据患者临床表现、TACE治疗史和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癌TACE术后胆汁瘤10例、肝脓肿4例、缺血性胆管炎l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抗感染、利胆及护肝等基础治疗。10例胆汁瘤患者行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胆汁瘤置管引流、经皮经肝胆道引流术(PTCD)、内镜下鼻胆管引流后治愈。4例肝脓肿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肝脓肿置管引流、局部抗生素冲洗后治愈。1例缺血性胆管炎患者经放置3条PTCD管引流,血清胆红素由500μmol/L降至300μmol/L,但最终因并发严重胆道感染及消化道出血放弃治疗。结论肝癌TACE术后严重并发症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TACE治疗史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包括抗感染、利胆、护肝等基础治疗,以及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PTCD、内镜下鼻胆管引流等引流对症治疗。 胡昆鹏 汤照峰 姚志成 林继宗 黄品助 邓美海 许瑞云 刘波关键词:介入性 肝脓肿 胆管炎 穿刺抽液术 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8月至2012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收治的77例ICC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和计算累积存活率,Log-rank检验及Cox回归模型评估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77例病人1、3、5年存活率分别为44.4%、27.6%、23.6%,中位生存期为10个月。45例行根治性R0手术病人的1年、3年、5年存活率分别为69.4%、50.0%和42.5%,中位生存期为25个月。单因素分析表明,乙肝、肿瘤数目、血管侵犯、远处转移、TNM分期、手术方式和病理分化程度与预后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χ2=36.091,P<0.001)和肿瘤数目(χ2=9.496,P=0.002)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手术方式和肿瘤数目是影响ICC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治性R0切除能明显改善预后,提高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人存活率。 王庆亮 叶小鸣 胡昆鹏 黄品助 刘波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 预后因素 根治性切除 术前血小板计数在评价肝细胞癌切除术后患者生存预后中的价值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肝癌)患者术前Plt在评价术后生存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1987年1月至1994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肝胆肿瘤外科行肝癌肝切除的399例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356例,女43例;年龄21~78岁,中位年龄48岁。观察术前Plt与患者性别、年龄、GGT、HBsAg、AFP、肝硬化、肿瘤包膜、肿瘤直径、肿瘤数目、肿瘤血管侵犯、肿瘤组织学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根据术前Plt将患者分为G1组(<100×109/L,41例)、G2组(100×109/L^300×109/L,321例)、G3组(>300×109/L,37例),对3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术前Plt与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比较采用t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生存预后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术前Plt与HBsAg、AFP、肿瘤直径有关(t=2.069,2.222,-3.911;P<0.05)。G1组患者5、10、1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1.2%、25.2%、11.8%,G2组分别为33.7%、23.0%、18.1%,G3组分别为11.4%、8.6%、5.7%。G3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G1组和G2组(χ2=5.706,11.361;P<0.05)。术前Plt增多为患者术后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G3组患者生存预后较G1组和G2组差(HR=1.761,1.845;P<0.05)。结论肝癌患者术前Plt增多为肝癌肝切除术后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Plt增多的患者预后差。 黄品助 刘春红 陈规划 刘波 胡泽民 邱际亮 廖亚帝 李斌奎 郑云 元云飞关键词:肝细胞 血小板 存活率分析 预后 CIP2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检测CIP2AmRNA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半定量RT-PCR检测4株人肝癌细胞系、1株永生化肝细胞系以及120例肝细胞癌组织、癌旁肝组织和20例正常无肝硬化肝组织中CIP2AmRNA的表达,并结合肝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CIP2AmRNA在人肝癌细胞系Hep—G2、MHCC-97H、SMMC-7721、BEL-7402中均表达,而在永生化肝细胞系L-02中无表达。CIP2AmRNA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率(78.3%)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28.3%)和正常无肝硬化肝组织(5.0%)(P〈0.01)。肝癌组织CIP2AmRNA的表达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和TNM分期相关(P〈0.05)。肝癌组织中CIP2AmRNA阳性组和阴性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4.5%和65.1%,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30.1%和5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P2AmRNA在肝癌细胞系及肝癌组织中高表达,可能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作为预后预测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游经宏 周凯 黄品助 邱际亮 李斌奎 洪健 元云飞关键词:肝细胞癌 肝癌细胞系 CIP2A 肝细胞癌中全长型脾酪氨酸激酶的表达及其预后价值 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脾酪氨酸激酶(SYK)有两种蛋白异构体的存在,全长型SYK(L)和缩短型SYK(S),两者在恶性肿瘤中功能不同;肝癌中SYK(L)功能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定制的SYK(L)特异性多克隆抗体,检测其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SYK(L)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关系。【方法】定制SYK(L)的特异性抗体,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62例肝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SYK(L)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及患者术后生存的关系。【结果】定制SYK(L)抗体的特异性良好;肝癌组织中SYK(L)阳性率为64.8%(105/162),低于癌旁肝组织98.1%(159/162)(P<0.001);SYK(L)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有无卫星结节和血管侵犯相关(P<0.05)。肿瘤中SYK(L)蛋白阳性表达肝癌患者的术后无复发生存与总体生存明显长于阴性表达者(P<0.001)。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显示,SYK(L)表达状态是肝癌患者无复发生存期与总体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P<0.001)。【结论】肝癌组织中SYK(L)蛋白表达减低,与肿瘤分化、侵袭转移和预后相关;SYK(L)可作为判断肝癌患者预后的有效分子标志物。 洪健 邹如海 杨龙君 李斌奎 黄品助 元云飞关键词:肝肿瘤 肝切除术 预后 稳定表达RFX6基因肝癌细胞株的建立 2013年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RFX6基因的肝癌细胞株。方法:构建人源RFX6基因的重组质粒(pLNCX2-RFX6),pVSV-G质粒分别与pLNCX2-RFX6和空载体pLNCX2共转染至GP2-293细胞中进行包装,并用包装的逆转录病毒感染人肝癌QGY-7703细胞株,G418筛选出阳性克隆。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验证稳定细胞株RFX6基因表达情况。采用Image J软件进行灰度值分析比较两株细胞系的差异。结果:在QGY-7703-pLNCX2-RFX6和QGY-7703-pLNCX2细胞中,RFX6/18SmRNA电泳条带灰度比值分别为5.044 0±1.384 0和0.357 2±0.407 9,QGY-7703-pLNCX2-RFX6细胞RFX6/18S是QGY-7703-pLNCX2细胞的14.1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3,P<0.05;而在两细胞株中,RFX6/GAPDH的蛋白质印迹条带灰度值分别为1.391 4±0.141 3和0.127 8±0.037 3,QGY-7703-pLNCX2-RFX6细胞RFX6/GAPDH是QGY-7703-pLNCX2细胞的10.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66,P<0.05。结论:成功构建稳定表达RFX6基因的肝癌细胞株,为研究RFX6基因在肝癌细胞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王莉 黄品助 邱际亮 廖亚帝 李斌奎 元云飞关键词:肝肿瘤 逆转录病毒 印迹法 蛋白质 外源性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对小鼠肝脏增生的影响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外源性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对小鼠肝脏增生的影响。方法健康SPF级雌性C57BL/6小鼠45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A、B组小鼠分别按每公斤体重10、5μg经腹腔内注射外源性T3 2 ml,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2 ml。3组分别于处理后0、7、14、21、42 d时各处死3只小鼠。处死后测量小鼠全肝脏重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细胞增殖情况。实验数据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处理后7、14、21、42 d A组的肝脏重量明显增加(t=3.298,6.760,7.119,6.128;P<0.05),处理后14、21、42 d B组的肝脏重量明显增加(t=4.188,4.570,2.978;P<0.05)。处理后7、14、21、42 d A组增加的肝脏重量均比B组明显多(t=4.935,4.303,4.033,4.480;P<0.05)。其中处理后21 d,A、B组的肝脏重量增加至高峰(F=21.480,11.244;P<0.05)。与对照组相比,处理后0、7、14、21、42 d A组肝细胞数明显增加(t=28.383,23.842,40.194,31.059,15.841;P<0.05),B组的肝细胞数也明显增加(t=9.097,7.680,20.597,42.192,14.415;P<0.05);且A组增加的肝细胞数均比B组明显多(t=8.016,4.872,10.719,9.514,7.831;P<0.05)。其中处理后14 d,A组的肝细胞数增加至高峰(F=169.190,P<0.05);处理后21 d,B组的肝细胞数增加至高峰(F=90.460,P<0.05)。处理后A、B组肝细胞均发生广泛性增殖。结论外源性T3可有效促进小鼠肝脏增生,随着T3浓度的升高,增生更为明显。 姚志成 胡昆鹏 黄品助 陈新桂 黄河 王庆亮 杨培生 刘波关键词:增生 肝再生 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小鼠 NADPH氧化酶DUOX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NADPH氧化酶DUOX1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7株人HCC细胞系及1株人正常肝细胞系、30例正常肝组织及103例肝癌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⒚RT-PCR的方法研究DUOX1 mRNA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DUOX1 mRNA在MHCC-97H、MHCC-97L及BEL7402细胞系中表达,在HepG2、Hep3B、SMMC-7721、Chang liver和LO2中无表达。30例正常肝组织中均无表达。在肝癌和癌旁肝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3.4%(55/103)和14.5%(15/10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性统计分析提示肝癌组织中DUOX1 mRNA表达状态与性别、年龄、有无卫星结节及术前AFP水平相关。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肝癌术后总体生存率的因素为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有无卫星结节、有无门静脉癌栓、TNM分级以及DUOX1 mRNA表达状态。多因素分析提示影响肝癌术后总体生存率的因素为肿瘤直径、有无门静脉癌栓及DUOX1 mRNA表达状态。结论肝癌组织DUOX1 mRNA表达状态是肝癌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DUOX1基因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卢灿亮 黄品助 李斌奎 洪健 黄亮 王莉 张颖 元云飞关键词:NADPH氧化酶 肝细胞癌 预后 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被引量:4 2014年 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经成为治疗良性胆囊疾病的首选术式。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近年来在传统多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技术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减少创伤、提高美容效果而出现的新术式,具有“无疤痕”的美容优势,可达到疼痛轻微的微创效果[1]。本文以1例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例,详细介绍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吊线法)的手术步骤及其优势。 胡昆鹏 姚志成 黄品助 许世磊 黄河 刘波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单孔 良性胆囊疾病 美容效果 切除技术 手术步骤 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j医院岭南医院行腹腔镜肝切除,且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微波f肖融的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26~49岁,中位年龄41岁;肝细胞肝癌(肝癌)2例,肝血管瘤1例,肝局灶性结节增生1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4例患者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术,术中超声引导下行微波消融,肝组织固化止血后切除病灶。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记录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结果4例患者腹腔镜下肝切除手术均顺利,无中转开腹。术中出血量中位数90(50~120)m1,手术时间183(145~220)min,术后住院时间9(8~10)d。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未发生腹腔出血、胆漏等并发症。2例肝癌切缘均为阴性,术后分别随访6、11个月,均未发现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应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可有效地控制肝断面的出血,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微创技术。 黄河 陈新桂 黄品助 姚志成 杨培生 刘波关键词:肝切除术 腹腔镜 超声检查 消融技术 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