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振南

作品数:4 被引量:93H指数:3
供职机构: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缺损
  • 2篇人工骨
  • 2篇煅石膏
  • 2篇羟基磷灰石
  • 2篇骨缺损
  • 2篇骨形成
  • 2篇骨形成蛋白
  • 1篇修复骨缺损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治疗
  • 1篇羟基磷灰石复...
  • 1篇面中部
  • 1篇面中部骨折
  • 1篇内固定
  • 1篇活性
  • 1篇活性研究
  • 1篇坚固内固定
  • 1篇胶原
  • 1篇骨诱导

机构

  • 4篇华西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田卫东
  • 4篇李声伟
  • 4篇高振南
  • 2篇郑晓辉
  • 2篇陈伟辉
  • 2篇乔鞠
  • 1篇邓楠
  • 1篇潘剑

传媒

  • 3篇中国口腔种植...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年份

  • 2篇1999
  • 2篇199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胶原与羟基磷灰石复合人工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5
1999年
以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的胶原为颗粒型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粘接成形剂,将HA-胶原复合材料植入狗下颌实验性骨缺损中,采用组织学、定量组织学和X线等方法评价其骨缺损修复能力。研究结果发现,HA-胶原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骨引导性,能与新骨形成紧密结合,抑制HA颗粒散动及改善其操作性能,胶原在植入后4周完全吸收。本研究表明,HA-胶原复合人工骨作为新的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和较理想的操作性能。
田卫东李声伟邓楠陈伟辉高振南
关键词:胶原羟基磷灰石人工骨骨缺损
煅石膏、骨形成蛋白及羟基磷灰石三元复合人工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1998年
以煅石膏(PLP)作为颗粒型羟基磷灰石(HA)人工骨粘接成形剂和骨形成蛋白(BMP)的载体 ,制成三元复合人工骨 ,分别用HA -bBMP、HA-PLP和单纯HA植入狗下颌骨实验性骨缺损中 ,采用组织学、定量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X线摄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的方法评价该复合人工骨的生物学性能。术后1、2、4、8和16周观察发现 ,HA -bBMP-PLP复合人工骨具有明显的骨诱导活性 ,PLP可充当BMP缓慢释放系统载体 ,增强BMP骨诱导活性 ,和作为颗粒型HA的粘接成形剂 ,使复合人工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成形性 ,可达到准确的植入 ,植入后早期可有效防止HA颗粒移动。本研究证实 ,HA-bBMP-PLP三元复合人工骨不仅可限制植入后HA颗粒的早期移动 ,更重要的是可以迅速增加新骨形成量 。
田卫东乔鞠李声伟陈伟辉高振南
关键词:煅石膏骨形成蛋白羟基磷灰石人工骨骨缺损
面中部骨折手术治疗及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应用被引量:59
1999年
目的:探讨面中部骨折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治疗的98例面中部骨折病例,对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时机及方法进行探讨。着重讨论了手术切开复位与坚固内固定技术的应用基础、临床效果及注意事项。结果:本组病例共98例,男性占78.6%,好发于21~40岁年龄段。伤因,车祸伤占32.6%,工伤事故的打击伤占24.5%,跌伤占17.3%。骨折以上颌骨为主的联合骨折为最多(72.45%)。行骨折Ⅰ期处理的45例及陈旧性骨折错位愈合Ⅱ期处理的42例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及坚固内固定技术,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结论:手术切开复位及坚固内固定技术的联合应用是治疗面中部骨折,尤其是复杂骨折及陈旧性骨折错位愈合的理想方法。
田卫东李声伟潘剑高振南郑晓辉
关键词:面中部骨折坚固内固定骨折固定术
煅石膏与骨形成蛋白载体系统的建立及其骨诱导活性研究被引量:7
1998年
将牛骨形成蛋白(bBMP)与煅石膏(PLP)复合物及单纯PLP和单纯bBMP分别植入狗下颌的实验性骨缺损中,术后1,2,4和8周分别观察,发现PLP在植入后早期吸收,bBMP-PLP复合物有明显的骨诱导性,可防止BMP扩散及过快吸收,使其更持久地作用于周围的细胞。可在相对较短时间内,促进骨缺损的修复,研究表明。
田卫东乔鞠李声伟郑晓辉高振南
关键词:煅石膏骨形成蛋白骨诱导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