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宛生

作品数:33 被引量:117H指数:5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膀胱
  • 5篇原发性
  • 5篇神经再生
  • 5篇术后
  • 5篇前列腺
  • 4篇端侧
  • 4篇端侧吻合
  • 4篇内脏
  • 4篇内脏神经
  • 4篇前列腺癌
  • 4篇肿瘤
  • 4篇细胞
  • 3篇神经端侧吻合
  • 3篇神经源
  • 3篇神经源性膀胱
  • 3篇手术
  • 3篇尿道
  • 3篇尿动力
  • 3篇尿动力学
  • 3篇文献复习

机构

  • 22篇郑州大学第一...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新乡医学院
  • 1篇九江学院
  • 1篇无锡市第四人...

作者

  • 28篇高宛生
  • 6篇文建国
  • 6篇李云龙
  • 6篇杨彦峰
  • 5篇李兵
  • 5篇何翔飞
  • 4篇张道秀
  • 4篇李东升
  • 3篇董传江
  • 3篇魏金星
  • 2篇赵会平
  • 2篇张好好
  • 1篇乔保平
  • 1篇汪良
  • 1篇张齐钧
  • 1篇徐培元
  • 1篇张龙
  • 1篇贾仁峰
  • 1篇丁锡奇
  • 1篇师磊

传媒

  • 14篇中华实验外科...
  • 4篇临床泌尿外科...
  • 2篇癌症进展
  • 2篇肿瘤基础与临...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现代泌尿外科...
  • 1篇现代医院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参数磁共振与经直肠超声融合引导下前列腺靶向穿刺诊断前列腺癌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多参数磁共振(MRI)与经直肠超声(TRUS)融合引导下前列腺靶向穿刺诊断前列腺癌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6例经多参数MRI检查怀疑前列腺癌的患者行MRI/TRUS融合引导下前列腺靶向穿刺。每位患者经多参数MRI发现可疑灶数目1~2处。患者年龄(68.0±6.4)岁。穿刺前患者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8.7±6.8)ng/ml,其中tPSA<10 ng/ml者4例,10~20 ng/ml的14例,>20 ng/ml的8例。所有患者首先行MRI/TRUS融合引导下的前列腺靶向穿刺,将患者的MRI DICOM图像文件导入靶向穿刺UroNav系统(Invivo/Philips),将TRUS图像与MRI影像实时融合,锁定可疑灶所在平面,进行靶向穿刺,每个可疑灶穿刺两针,然后行经直肠超声引导下12针前列腺系统穿刺。比较靶向穿刺和传统系统穿刺两者之间的诊断结果和Gleason评分的差异。结果本研究26例经多参数MRI发现可疑灶患者,行前列腺系统穿刺和靶向穿刺共诊断前列腺癌20例。其中,2例系统穿刺结果阳性靶向穿刺结果阴性,11例系统穿刺结果和靶向穿刺结果均为阳性,7例系统穿刺结果阴性而靶向穿刺结果阳性。前列腺系统穿刺共诊断13例,靶向穿刺共诊断18例。系统穿刺Gleason评分[(7.21±0.80)分],Gleason评分≤6分、7分、≥8分者分别占15.4%(2/13)、53.8%(7/13)、30.8%(4/13);靶向穿刺Gleason评分[(7.86±1.10)分],Gleason评分≤6分、7分、≥8分者分别占11.1%(2/18)、50.0%(9/18)、38.9%(7/18)。在系统穿刺和靶向穿刺均明确的11例患者中,7例靶向穿刺Gleason评分高于系统穿刺。结论MRI/TRUS融合靶向穿刺较TRUS系统穿刺可有效提高前列腺穿刺的阳性率,增加高危前列腺癌的检出并降低低危前列腺癌的检出,减少高危前列腺癌的漏诊和过度诊断的发生率。
杨彦峰黄文波李东升高宛生
关键词:前列腺癌
FK1706对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大鼠神经再生的作用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通过神经形态学观察FK1706对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大鼠内脏神经再生作用。方法3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FK1706组、端侧吻合组和对照组(n=10)。FK1706组:将大鼠左侧腰6前根(L6VR)与腰4前根(L4VR)进行端侧吻合,术后皮下注射FK1706(0.3 mg/kg),连续8周,每周5 d;端侧吻合组:单纯将内脏神经(L6VR)与体神经(L4VR)进行端侧吻合,术后未给予FK1706;对照组:离断左侧腰6后根(L6DR)、骶1前根(S1VR)和骶1后根(S1DR),保持L6VR的完整。术后4个月,取FK1706组和端侧吻合组吻合口远端L6VR延续而成的节前盆副交感神经(PPN),制备半薄切片和超薄切片,计数有髓轴突数量,观察髓鞘形态及厚度并进行比较。 结果术后4个月,FK1706组与端侧吻合组吻合口远端L6VR生长良好,两组大鼠吻合口远端再生PPN有髓轴突数量分别为515.6±43.3和328.4±46.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FK1706组和端侧吻合组大鼠再生PPN的髓鞘厚度分别为(0.672 4±0.110 1) μm和(0.466 8±0.076 3) μ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FK1706能够提高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后内脏神经再生效果,促进外周神经损伤的修复。
高宛生李云龙何翔飞文建国
关键词:神经再生内脏神经端侧吻合
大鼠脊神经离断神经源性膀胱模型的建立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建立大鼠脊神经离断神经源性膀胱(NB)模型并对其进行影像尿动力学评估。方法25只8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体重200~22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B组(n=15)和假手术(Sham)组(n=10)。NB组大鼠行椎管内双侧腰6(L6)和骶1(S1)脊神经离断,Sham组只行椎板切除,不离断脊神经。术后1个月,两组大鼠行影像尿动力学评估。结果NB组大鼠术后出现排尿障碍,表现为下腹部饱满,可触及因尿潴留而增大的膀胱,按摩下腹部有较多尿液排出,Sham组大鼠无上述排尿障碍表现。影像尿动力学检查结果示:与Sham组比较,NB组大鼠逼尿肌无明显收缩,最大膀胱测压容量[(3.97±0.90) ml比(1.03±0.21) ml]和膀胱顺应性[(0.203±0.068) ml/cmH2O比(0.037±0.010) ml/cmH2O(1 cmH2O=0.098 kPa)]明显增加(t=10.070,P=0.000;t=7.616,P=0.000),逼尿肌漏尿点压[(20.64±5.03) cmH2O比(27.88±3.94) cmH2O]明显降低(t=3.746,P=0.001);同步影像检查结果显示与Sham组大鼠比较,NB组大鼠膀胱容积增大,呈"橄榄球"状。结论采用脊神经离断法能建立大鼠逼尿肌无收缩NB模型。
李云龙何翔飞高宛生文一博李延伟韩中将吴军卫冯锦锦闫少华文建国
关键词:神经源性膀胱脊神经尿动力学
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方式的研究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通过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大鼠模型25只,荧光双标追踪技术研究神经再生方式。方法在成活的21只模型鼠左侧盆神经节(MPG)内注射0.5μl荧光金(FG),腰4前根(L4VR)的外周神经-坐骨神经注射1μl快蓝(FB)进行逆行神经追踪。应用组织化学方法对吻合口远端的神经根(kVR)进行甲苯胺蓝染色。结果逆行追踪结果显示FG单标和FG—FB双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脊髓L4左侧前角,FB单标神经元主要分布于脊髓L3-L6左侧前角。脊髓腰4节段每张切片上FG单标神经元、FB单标神经元、FG—FB双标神经元数目分别为(20.8±3.3)、(5.7±1.3)、(10.3±0.7)。吻合口远端(L6VR)再生的神经经甲苯胺蓝染色后可见轴突呈深蓝色。结论逆行追踪结果证明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后,体神经可以通过侧枝发芽的方式长入并替代内脏神经。
李兵高宛生董传江
关键词:端侧吻合神经再生内脏神经
围手术期快速康复护理对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对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学表法将患者均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情况、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手术后细胞免疫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后疼痛值为(2.14±1.15)分,低于对照组的(3.33±1.84)分(t=3.004,P=0.004)。观察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16.67%(χ^(2)=9.886,P=0.002)。观察组患者手术后CD3^(+)、CD4^(+)、CD4^(+)/CD8^(+)分别为(59.52±8.21)%、(38.91±5.15)%、(1.26±0.27),均高于对照组的(53.78±7.93)%、(33.33±5.14)%、1.13±0.22(t=2.754,P=0.008;t=4.200,P=0.001;t=2.044,P=0.046)。结论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应用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低,术后疼痛感更轻,免疫功能恢复较理想,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赵会平张道秀高宛生王航
关键词:围手术期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免疫功能
大鼠盆神经节胆碱乙酰转移酶和一氧化氮合酶阳性神经元对尿道外括约肌的支配
2010年
目的 观察大鼠盆神经节(MPG)中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对尿道外括约肌(EUS)的支配.方法 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A组(n=12)和B组(n=12).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技术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和酶组织化学双标技术,观察A组大鼠MPG中ChAT阳性神经元和还原型辅酶Ⅱ(NADPH,NOS标志物)阳性神经元对EUS的支配.B组大鼠MPG内注射麦芽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WGA-HRP)进行顺行神经追踪.结果 A组大鼠HRP标记神经元散在分布于MPG内.HRP标记神经元中43.3%(155/358)为ChAT免疫反应阳性,14.5%(49/339)为NADPH组化反应阳性.B组大鼠EUS内有HRP阳性神经末梢.结论 大鼠盆神经节中的神经元对EUS有直接支配,其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和一氧化氮.
李兵高宛生李书强董传江
关键词:盆神经节尿道外括约肌胆碱乙酰转移酶
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纤维再生研究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大鼠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纤维的再生。方法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n=12)和正常对照组(n=12),实验组大鼠通过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建立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6个月后,在吻合口近端和远端分别截取10mm的供体神经(L。VR)和受体神经(kVR),在kVR延续的盆副交感神经(PPN)和阴部神经(PN)分别截取10mm的神经。正常对照组大鼠分别取相应节段的L4VR、L6VR、PPN和PN神经。标本经石蜡包埋切片并行甲苯胺蓝染色,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L。VR、PPN、PN神经纤维数量。结果实验组大鼠横断面可见新生的有髓神经纤维,L6VR、L6VR、PPN和PN的神经纤维数量分别为1602.2±75.7、1037.9±123.6、817.0±52.2、510.4±29.1,吻合口远近端神经纤维通过率为64.8%,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相应的kVR、PPN、PN神经纤维数目比率分别为70.2%、68.9%和62.2%。结论大鼠内脏神经.体神经端侧吻合后体神经能够长入并替代内脏神经。
高宛生李兵
关键词:端侧吻合神经再生自主神经
去泛素化酶USP36通过调控线粒体裂变与融合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肾纤维化
2024年
目的探究去泛素化酶USP36在缺血再灌注-肾纤维化过程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体内外缺血再灌注损伤肾纤维化模型,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USP36、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及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利用马松(Masson)染色和天狼猩红(Sirius Red)染色评估肾组织间质纤维化,透射扫描电镜观察肾组织中线粒体形态,Mito-Tracker染色观察线粒体裂变与融合,蛋白免疫共沉淀检测MFN2蛋白泛素化修饰。两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结果小鼠和细胞实验中USP36蛋白表达(1.001±0.125、0.994±0.113)均高于模型组(0.269±0.071、0.195±0.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42、14.23,P<0.01);动物实验对照组CollagenⅠ和α-SMA蛋白表达(1.012±0.070、1.008±0.067)低于模型组(2.899±0.187、2.265±0.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6、17.66,P<0.01);细胞实验对照组CollagenⅠ和α-SMA蛋白表达(1.039±0.081、0.997±0.096)低于模型组(3.067±0.311、2.619±0.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36、18.58,P<0.01);Massion染色和Sirious Red染色显示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细胞外基质沉积;动物实验IRI+Vector组CollagenⅠ和α-SMA蛋白表达(3.689±0.460、2.257±0.197)高于IRI+OE-USP36组(1.889±0.314、1.525±0.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2、7.36,P<0.01);细胞实验H/R+Vector组CollagenⅠ和α-SMA蛋白表达(3.298±0.168、4.309±0.283)高于H/R+OE-USP36组(1.409±0.127、1.530±0.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06、18.67,P<0.01);过表达USP36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细胞外基质沉积;IRI+Vector组和H/R+Vector组MFN2蛋白(0.276±0.063、0.247±0.105)低于IRI+OE-USP36组和H/R+OE-USP36组MFN2蛋白表达(0.789±0.201、0.746±0.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9.27,P<0.01)。在细胞缺氧复氧过程,过表达USP36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裂变,促进线粒体融合;USP36通过去泛素化MFN2,抑制MFN2蛋白-酶体降解,从而促进线粒体融合。结论缺血再灌
张建伟高宛生李书强师磊王焱刘浩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肾纤维化线粒体融合蛋白2
尿道口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尿道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起源、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尿道原发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患者尿道外口有一无痛肿块,质脆。尿道镜检显示尿道6点钟距尿道外口约3mm处可见一直径约10mm赘生物,有完整黏膜,界限清楚,表面无出血、坏死等;腹膜后、腹股沟彩超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和肿瘤标记物未见异常。手术完整切除肿物,术后病检提示为尿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病变组织起源于淋巴系统,肿瘤细胞类圆形,胞质少,核分裂象多见。肿瘤细胞弥漫性表达CD20,CD79a,CD45。结论:尿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化标记物是诊断该病的主要依据。需要与尿道息肉相鉴别。早期手术切除联合放疗和化疗,可以提高生存率,术后密切随访预防复发和转移。
高宛生徐培元韩静杨小明蔡非
关键词:尿道肿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尿失禁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7
2018年
目的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后尿失禁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 方法行TURP的263例患者根据术后有无尿失禁分为两组,其中术后出现尿失禁患者55例为尿失禁组,其余208例为无尿失禁组,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相关资料。 结果尿失禁组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分、切除前列腺比例分别为(23.25±3.56)分、(67.25±5.36)%,均高于无尿失禁组的(18.34±4.05)分、(52.15±6.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91、16.433,P均=0.000)。尿失禁组的年龄、最大尿流率、病程、前列腺体积、手术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分别为(69.78±6.47)岁、(6.21±2.82) ml/s、(33.54±16.54)个月、(65.46±33.52) ml、(70.36±19.21) min、(6.81±0.46) d,与无尿失禁组的(70.05±4.82)岁、(5.62±2.63) ml/s、(35.20±17.50)个月、(62.65±35.23) ml、(68.21±17.86) min、(6.79±0.52) 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89、1.457、0.633、0.531、0.781、0.260,P=0.773、0.146、0.528、0.596、0.435、0.795)。随访发现,55例尿失禁患者中,真性尿失禁1例(1.82%)、急迫性尿失禁25例(45.45%)、压力性尿失禁29例(52.73%)。 结论尿失禁是TURP常见的并发症,术前IPSS评分高及术中过度的切除前列腺组织是导致术后尿失禁的主要因素,临床上可通过术中对功能尿道的保护以及手术前后盆底肌锻炼减少尿失禁的发生。
张道秀顾朝辉高宛生王智勇魏金星
关键词: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尿失禁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