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立业
- 作品数:61 被引量:417H指数:11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残胃再发癌手术问题的探讨被引量:12
- 1994年
- 残胃再发癌手术问题的探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外科(200433)闻兆章,方国恩,华积德,沈炎明,马立业残胃再发癌系指因胃癌而行胃次全切除或近端胃次全切除(又称倒次全切除),术后的残同内再次发现癌瘤,包括复发癌和新生癌。我科从1979~1989年间共...
- 闻兆章方国恩华积德沈炎明马立业
- 关键词:胃肿瘤残胃癌外科手术
- ABO血型与胃癌发生风险的病例-对照研究及meta分析被引量:14
- 2014年
- 目的通过病例一对照研究及meta分析探讨ABO血型系统与胃癌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930例胃癌患者及8426例非胃癌患者进行病例一对照研究;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起始时间不限,截止时间为2013年12月31日。将笔者所做病例一对照研究一并纳入分析,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取文献并提取数据,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Meta—Analyst3.1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病例对照研究提示:血型A是胃癌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OR=1.58,95%CI为1.37~1.81);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型A较非A血型人群胃癌发生风险有所增加(0R=1.28,95%CI为1.01~1.62),血型O发生胃癌风险低于非O血型人群(OR=0.84,95%CI为0.73~0.96),但亚组分析发现结果在国内外人群中存在差异。结论ABO血型系统与胃癌发生风险存在关联,血型A是胃癌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之一。
- 王在标尹慢慢蔡慧李勃赵昕马立业
- 关键词:胃肿瘤ABO血型系统META分析病例对照研究
- 胃癌细胞中nm23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
- 1999年
- 为探讨胃癌细胞中nm23蛋白表达与胃癌浸润转移的关系,作者采用链霉素生物素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67例手术切除胃癌细胞中的nm23蛋白表达。结果:nm23蛋白在胃癌细胞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8.7%;在管状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于其余组织学类型(P<0.025);在高分化、中分化癌细胞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于低分化组(P<0.05);在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细胞中表达阳性率高于有淋巴结转移者;在癌组织浸及肌层的表达阳性率高于局限于粘膜或浸及粘膜下层及浆膜层者。上述结果表明,nm23蛋白表达与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有关。
- 谭建美方国恩方国恩华积德闻兆章毕建威华积德赵超英
- 关键词:胃肿瘤基因产物NM23蛋白病理学
- 高龄贲门癌与胃体癌的围手术期处理(附160例临床分析)
- 1992年
- 本文报告160例高龄(平均69岁)贲门癌(122例)与胃体癌(38例),而且绝大多数为中晚期,均行根治性或扩大根治性手术,手术死亡率仅1.8%。围手术期处置是否得当极为攸关,本文详细介绍了围手术期的各项注意事宜。
- 马立业华积德沈炎明闻兆章
- 关键词:贲门癌胃肿瘤围手术期
- 胃癌R0切除上下切缘距离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R0切除且无远处转移胃癌患者上下切缘距离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09年11月无远处转移、接受胃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胃腺癌且切缘肿瘤无残留、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完整的288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整理临床病理指标并分析不同上切缘(proximal resection margin,PRM)距离、下切缘(distal resection margin,DRM)距离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多因素分析胃癌预后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分析不同PRM、DRM距离与胃癌术后生存的关系。结果PRM距离增大与病灶位于胃下1/3显著相关(P<0.001);DRM距离增大与肿瘤T分期较早(P=0.044 2)、病灶位于胃中1/3(P=0.008 4)、病灶较小(P=0.024 1)、术前血清肿瘤标记物正常(P=0.013 2)和全胃切除术(P=0.001 7)相关。单因素分析提示:PRM距离(P=0.650)及DRM距离(P=0.095)不是影响胃癌生存的主要因素,PRM距离及DRM距离在局部区域复发与远处复发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提示:N分期、病灶部位、病灶大小、淋巴管侵犯是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PRM距离(P=0.650)、DRM距离(P=0.095)对胃癌生存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亚组分析结果提示:PRM距离对N0+N1组内生存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2),而DRM距离对于N0+N1组内生存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PRM、DRM距离并非影响胃癌术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DRM距离>2cm在淋巴结转移数目<3个的胃癌患者中能显著改善R0切除术后预后。
- 李勃蔡慧康争春赵昕冯云洁马立业
- 关键词:胃肿瘤胃切除术局部肿瘤复发
- 细胞周期蛋白E1基因表达上调与胃癌发生的关系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在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胃癌组织中细胞周期蛋白E1(CCNE1)的表达,研究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探讨其与胃癌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Oncomine(肿瘤微阵列数据库)分析CCNE1在胃癌中的表达。采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4例配对样本中CCNE1的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组织芯片/组织微阵列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CNE1在34例配对样本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胃癌原发灶CCNE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01),在胃癌组织中CCNE1 mRNA表达水平在Ⅰ+Ⅱ期和Ⅲ+Ⅳ期均呈现显著上调(P=0.042,P=0.016)。在胃癌原发组织中CCNE1蛋白阳性表达率[41.2%(14/34)]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0(0/34)]及胃炎组织[0(0/34)],P<0.01。CCNE1蛋白表达水平在不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的表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CNE1表达上调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提示CCNE1的检测可能为胃癌的诊断和预后提供参考。
- 顾立强常文军韩一芳蔡慧马立业曹广文
- 关键词:实时定量PCR组织芯片
- 腹部创伤415例诊治分析被引量:3
- 2007年
- 腹部创伤是临床上常见的急症。由于腹部内脏器官较多,损伤后的诊治较复杂,如合并其他部位的损伤,常给诊治带来一定困难,如诊治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现就我院1993—2005年收治的415例腹部创伤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报告如下。
- 方国恩杜成辉毕建威薛绪潮魏国闻兆章马立业华积德
- 关键词:诊治分析腹部创伤内脏器官创伤患者
- 胃癌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个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中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2和TIMP-2蛋白的表达,并分析两者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中的MMP-2蛋白阳性率为77.0%,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33.0%和正常胃组织的8.0%(P值均<0.01),癌旁组织又显著高于正常胃组织(P<0.01)。胃癌组织中的TIMP-2蛋白阳性率为29.0%,显著低于癌旁组织的62.0%和正常胃组织的76.0%(P值均<0.01),癌旁组织又显著低于正常胃组织(P<0.01)。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Tis~T4)、周围淋巴结转移的增多(N0~N3)、临床分期的进展(0~Ⅳ期),MMP-2蛋白阳性率逐渐升高,TIMP-2蛋白阳性率逐渐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MMP-2和TIMP-2的表达可能与胃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有关,检测MMP-2和TIMP-2的表达有助于预测胃癌转移。
- 倪元峰罗天航聂明明马立业毕建威华积德
- 关键词:基质金属蛋白酶-2胃癌临床病理特征
- 2004—2011年上海市卢湾区居民淋巴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上海市卢湾区2004—2011年淋巴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经系统整理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上海市肿瘤登记报告中卢湾区户籍人群淋巴瘤发病和死亡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淋巴瘤发病率及死亡率,并用2000年全国第5次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进行标化,对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趋势分析。结果:2004—2011年,上海市卢湾区共报告淋巴瘤新发病例319例,占同期全区恶性肿瘤的3.06%。其中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1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245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64例。HL、NHL、MM的男性标化发病率分别为0.19/10万、5.43/10万、1.28/10万,女性标化发病率分别为0.34/10万、4.33/10万、0.89/10万。8年间死亡病例共200例,其中HL 2例、NHL 148例、MM 50例。男性HL、NHL、MM的标化死亡率分别为0.03/10万、3.50/10万、0.93/10万;女性标化死亡率分别为0.01/10万、2.22/10万、0.66/10万。HL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极低;NHL的发病和死亡在50岁后显著上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MM的发病和死亡则集中在45岁之后。2004—2011年淋巴瘤发病率有一定波动,但变化趋势不大。8年间标化死亡率呈一定的上升趋势。结论:2004—2011年上海市卢湾区户籍人群淋巴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同期我国城市人口总发病率和死亡率,应积极寻找淋巴瘤高发原因,加强相应的防治工作。
- 张杭蔡慧王烨菁丁一波傅忠星周建军马立业杜琰
- 关键词:淋巴瘤发病率死亡率
- 白介素-1β在猪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对内皮祖细胞的调控
- 2009年
- 目的 探讨猪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中p38MAPK介导的白介素(IL)-1β对内皮祖细胞(EPC)的数量与功能的调控,从血管内皮祖细胞分化障碍来研究创伤后MODS的发病机制。方法将30头家猪随机分为MODS组(n=15,M组)、对照组(n=15,C组),采用失血性休克与内毒素血症的“二次打击法”建立猪MODS模型,在体内Western—blot法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p38MAPK的磷酸化变化;ELISA法测定外周血血浆IL-1β的浓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EPC数量的变化;采用x^2检验比较M组与C组的MODS发生率,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M组与C组的p38MAPK的磷酸化变化、外周血血浆IL-1β的浓度变化与外周血EPC数量的变化。结果在MODS中外周血单核细胞p38MAPK的磷酸化增强,导致其外周血IL-1β浓度升高,从而使得外周血EPC数量下降,M组MODS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C组(P〈0.01);M组的外周血单核细胞p38MAPK的磷酸化与外周血血浆IL-1β的浓度明显高于C组(P〈0.01);M组外周血EPC数量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在猪MODS的发病机制中,外周血单核细胞内的p38MAPK的磷酸化使血浆IL-1β浓度升高,使EPC的数量下降,致使MODS的炎症反应加重。
- 毛岸荣方国恩周虹马立业毕建威罗天航付文政华积德
-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IL-1Β内皮祖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