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洪建
- 作品数:4 被引量:23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以全血细胞减少为首发症状的成人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3例被引量:3
- 2018年
-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又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是遗传性或获得性免疫缺陷引起的以过度炎性反应为特征的疾病,表现为一种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病情多进行性加重,伴有免疫功能紊乱、巨噬细胞增生,多以发热、黄疸、肝脾肿大为临床表现,同时伴有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异常等。
- 张正义马洪建李永军苏丹丹欧阳葵
- 关键词:全血细胞减少
- 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成人不同分期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观察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成人不同分期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ITP)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5年12月医院收治的55例成人P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新诊断PITP组(A组,17例)、持续PITP组(B组,2例)、慢性PITP组(C组,3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地塞米松40 mg/d静脉滴注,连用4 d的单一疗程短周期治疗。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的血小板数,卡方检验法比较各期患者完全反应率(CR)和有效率(R)、总有效率(OR),对比初诊ITP(D组)、慢性ITP(E组)患者的CR、OR率。观察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B组、C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第7天血小板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18,P=0.000)。进一步采用Dunnett's T3法比较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各组间血小板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C组治疗后第7天血小板升高,治疗前后血小板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B组治疗后第7天血小板升高,治疗前后血小板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组+B组与C组的CR率、R率及OR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初诊重症PITP组(D组)的CR率高于慢性重症PITP组(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D组和E组的O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大剂量DEX短疗程冲击治疗对PITP患者近期疗效好,治疗后第7天血小板明显上升。新诊断重症PITP患者的疗效优于慢性重症PITP患者。
- 张正义马洪建张夏玮李永军苏丹丹
- 关键词:地塞米松近期疗效
- 地塞米松冲击治疗成人初诊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1例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观察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成人未治的初诊重症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ITP)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4年12月我们收治的11例成人初诊未治的重症PITP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地塞米松40 mg/d静滴×4 d为一个疗程治疗,统计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3 d、7 d、14 d患者的血小板均数、完全反应率和总有效率。结果 11例患者治疗前血小板均数为(6.91±2.30)×109/L,治疗后3 d、7 d、14 d,血小板均数分别为(66.09±36.09)×109/L、(99.45±44.1)×109/L、(78.18±68.92)×109/L。采用单因素方差(One-way,ANOVA)法分析,比较治疗前与治疗后3 d、7 d、14 d血小板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3,P=0.00)。进一步Tukey法进行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前与治疗后3 d、7 d、14 d血小板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有效分别10例、11例、8例。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初诊重症PITP患者可快速提升血小板,减轻出血症状,近期疗效好,但远期效果不明确。
- 张正义马洪建江传和朱育华李永军
- 关键词:地塞米松成人近期疗效
- 健康体检人群脂肪肝与血脂、血糖及肥胖关系的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探讨脂肪肝与高血脂、高血糖、体质指数(BMI)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健康且无其他相关疾病的体检人员988名,对其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及体质指数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988名体检者脂肪肝的总检出率为26.8%(265/988)。其中高脂血症组其脂肪肝的检出率为44.7%(198/988),无高脂血症组脂肪肝的检出率为12.3%(67/988),高脂血症组脂肪肝检出率明显高于无高脂血症组(χ2=12.2,P<0.05)。高三酰甘油血症组脂肪肝的检出率为44.9%,明显高于高胆固醇血症组的22.8%(P<0.05);混合型高脂血症组脂肪肝检出率为56.6%,均高于高三酰甘油血症组及高胆固醇血症组(均P<0.05)。高血糖组脂肪肝的检出率为48.1%,非高血糖组脂肪肝的检出率为1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64,P<0.05)。随着BMI的增加,脂肪肝的检出率明显增加,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脂肪肝检出率随着BMI、血脂水平及血糖水平的增高而增加;脂肪肝的发生与BMI、血脂、血糖水平呈正相关,对此应引起高度重视。
- 马洪建刘育平张振惠姜永增张小红方玉清高小兵
- 关键词:脂肪肝高血脂高血糖体质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