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君红
- 作品数:26 被引量:85H指数:6
- 供职机构: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绍兴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以便血为主的缺血性结肠炎16例诊治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某一段结肠的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引起的病变,是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典型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便血三联症,但临床上有部分患者腹痛不明显,而以便血为主,增加了早期确诊的困难。现收集本院近年来诊治的该类患者16例,报道如下。
- 马君红张黎
- 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诊治分析便血下消化道出血早期确诊三联症
- 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并勃勒纳瘤1例
- 2003年
- 马君红张黎
- 关键词:卵巢浆液性囊腺瘤并发症外科手术病例报告
- 食管裂孔疝的内镜诊断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探讨内镜在食管裂孔疝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0例经内镜诊断的食管裂孔疝患者的镜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食管裂孔疝内镜下的主要特征是贲门口明显扩大、松弛呈开放状140例(87.5%),胃底黏膜松弛,His角变钝或消失115例(71.9%),齿状线上移明显138例(86.3%),齿状线至食管裂孔压迹的距离为2.5~9.5cm,根据食管下端粘膜的严重程度不同分为轻度58例,中度60例,重度11例。结论内镜检查作为食管裂孔疝的诊断方法,具有直观、可靠、方便的价值特点。
- 马君红齐中普
- 关键词:食管裂孔疝内镜
- 危重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被引量:4
- 2009年
- 马君红
- 关键词:肠内营养危重病人护理胃肠黏膜胃肠道功能肠源性感染
- 胃粘膜异型增生60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研究胃粘膜异型增生的诊断、转归及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对 6 0例具有随访资料的胃粘膜异型增生病例进行胃镜、病理形态特征分析 ,并作PCNA免疫组化染色 ,HID AB PAS组织化学染色、Hp检测。结果 高度异型增生胃镜形态表现为灰白色、粗糙、光泽消失、病灶 >0 .5cm的与癌变关系密切 (P <0 .0 1或 0 .0 5 )。中、重度萎缩性胃炎伴高度异型增生、不完全大肠型化生癌变率高。Hp感染阳性组PCNA增殖指数高于Hp感染阴性组 (P <0 .0 1或 0 .0 5 )。结论 高度异型增生应做胃部分切除或近期胃镜下活检随访 ,低度异型增生必须密切随访。Hp感染、PCNA增殖指数与胃粘膜增殖。
- 董来华马君红茅育蕾
- 关键词:胃粘膜异型增生转归胃癌病理
- 229例残胃病变临床分析
- 2003年
- 马君红张黎
- 关键词:残胃病变胃癌胃部分切除术并发症
- 幽门螺杆菌和反流性食管炎关系初探被引量:3
- 2003年
- 近年来国外对幽门螺杆菌(Hp)和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研究较多,但结论一直不统一.而国内有关资料较少,现收集我院7年间经胃镜检查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RE)病例,对Hp感染与RE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 陈龙根董来华葛建荣王益平茅育蕾马君红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反流性食管炎胃镜检查
- 消化性溃疡患者根治幽门螺杆菌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被引量:5
- 2003年
- 目的 通过对消化性溃疡 (PU)患者根治幽门螺杆菌 (Hp)前后胃窦和食管下段黏膜病理及感染情况的分析 ,探讨Hp和反流性食管炎 (RE)的关系。方法 随机复查 10 5例PU患者 ,其中 74例用三联方案 (铋剂 +阿莫西林 +甲硝唑或呋喃唑酮 )根治Hp ,3个月后取胃窦和食管下段黏膜标本作组织学和Hp检查。RE按中国烟台试行标准进行分级。结果 10 5例PU治疗前合并RE(I级 ) 2例 ,胃窦黏膜Hp阳性 74例 ,经抗Hp治疗后胃窦黏膜Hp转阴者 4 5例 ,发生胃镜RE(I级 ) 5例 ,组织学RE(轻度 ) 7例 ;胃窦黏膜Hp持续阳性者 2 9例 ,发生胃镜RE(I级 ) 2例 ,组织学RE(轻度 ) 4例。食管下段黏膜两组Hp均为阴性。虽然Hp转阴组发生胃镜RE和组织学RE数略高 ,但两组R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此外 ,检测 112例各级RE患者食管下段黏膜Hp感染情况 ,Ⅰ、Ⅱ、Ⅲ级RE的阳性率分别为 0 %、15 .5 5 %和 30 .77% ,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结论 PU根治Hp后转阴患者RE的发生率无明显升高 ,提示PU抗Hp治疗后RE的发生与胃窦黏膜是否感染Hp无明显关系。
- 陈龙根董来华葛建荣王益平马君红茅育蕾
-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食管炎反流性
- 反流性食管炎和消化性溃疡关系的探讨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 通过反流性食管炎有无合并消化性溃疡病例的分析 ,探讨消化性溃疡 (PU)对反流性食管炎 (RE)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收集 9年间胃镜诊断的 75 6例原发性RE ,分为两组 ,一组合并消化性溃疡 (RE +PU) 6 9例 ,另一组未合并消化性溃疡 6 87例 (RE -PU) ,对两组胃窦黏膜 (75 6例 )和食管下段黏膜 (1 74例 )的组织学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进行分析。RE按中国烟台试行标准进行分级。结果 RE +PU组患者的平均年龄 (4 6 .33± 1 3.1 4 )岁 ,显著较RE -PU组 (4 2 .90± 1 3.6 8)岁为高 (P <0 .0 5 )。RE +PU组患者Ⅱ、Ⅲ级RE 2 5例 (2 5 / 6 9,36 .2 3% ) ,与RE-PU组 (1 2 4 / 6 87,1 8.0 5 % )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1 )。RE +PU组的胃窦黏膜Hp阳性率 (70 .5 9% )也较RE -PU组(4 3.6 2 % )为高 (P <0 .0 1 )。RE +PU组的食管下段黏膜Hp阳性率为 2 6 .92 % ,较RE -PU组 (1 0 .81 % )显著为高(P <0 .0 5 )。此外 ,1 74例Ⅰ、Ⅱ、Ⅲ级RE的食管下段黏膜Hp阳性率分别为 0、8.5 7%、39.5 3% ,三者间差异显著 (P<0 .0 1 )。结论 合并消化性溃疡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年龄较大 ,胃窦黏膜Hp阳性率较高 ,食管下段黏膜病变程度较重 。
- 陈龙根董来华葛建荣张黎马君红茅育蕾
-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
- 72例胃粘膜活检中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探讨提高胃粘膜活检中印戒细胞癌的诊断率。方法 对 72例胃粘膜活检中印戒细胞癌进行胃镜、病理特征分析 ,并作HP检查 ,部分病例作AB/PAS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72例胃镜检查诊断胃癌 6 5例 ,7例仅表现为粘膜糜烂、浅表溃疡而误诊。病理活检首次确诊 6 4例 ,3例癌疑经连续切片多张证实 ,5例活检阴性的可疑病例 ,经 2~ 3次胃镜复查再次活检确诊 ,2例切片中癌细胞少 ,散在分布而漏诊。HP感染阳性率 5 2 8% ,7例AB/PAS染色细胞内阳性率 10 0 % ,15例CEA免疫组化阳性率 10 0 %。结论 胃镜检查对可疑病变取材要充分 ,多点活检 ,尽量取到深处组织 ,一次活检阴性 ,短期内复查。不易确诊时作AB/PAS染色和CEA免疫组化染色帮助诊断。
- 董来华茅育蕾马君红
- 关键词:胃肿瘤印戒细胞癌胃粘膜活检临床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