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项轶

作品数:50 被引量:204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8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肺癌
  • 12篇细胞
  • 9篇肿瘤
  • 7篇支气管
  • 7篇文献复习
  • 7篇细胞肺癌
  • 7篇小细胞
  • 7篇小细胞肺癌
  • 7篇慢性
  • 7篇非小细胞
  • 7篇非小细胞肺癌
  • 7篇复习
  • 6篇晚期
  • 5篇血管
  • 5篇气管
  • 5篇吸烟
  • 5篇病理
  • 4篇胸腺
  • 4篇阻塞性
  • 4篇免疫

机构

  • 46篇上海交通大学...
  • 9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嘉兴市第二医...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蚌埠医学院
  • 1篇贵州省人民医...
  • 1篇南京大学医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中日友好医院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阜阳市第二人...
  • 1篇溧阳市中医院
  • 1篇铜陵市人民医...

作者

  • 50篇项轶
  • 23篇万欢英
  • 16篇高蓓莉
  • 14篇李庆云
  • 11篇黄绍光
  • 9篇时国朝
  • 7篇周剑平
  • 6篇李敏
  • 5篇吴华成
  • 5篇冯耘
  • 5篇周敏
  • 5篇程齐俭
  • 4篇陈巍
  • 3篇戴然然
  • 3篇钱嫣蓉
  • 3篇倪磊
  • 3篇邓伟吾
  • 3篇许海敏
  • 2篇朱伟嵘
  • 2篇孙娴雯

传媒

  • 4篇诊断学理论与...
  • 3篇临床肺科杂志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中华转移性肿...
  • 2篇国外医学(呼...
  • 2篇上海医学
  • 2篇中国呼吸与危...
  • 2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上海医药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中国肿瘤
  • 1篇浙江医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 1篇中国感染与化...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4篇2005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和最大肺活量的比值与肺组织病理破坏程度的关系
2003年
郑宁万欢英李敏黄绍光项轶杨践许海敏
关键词:肺组织病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纳武利尤单抗二线免疫治疗晚期恶性胸膜间皮瘤1例
2022年
患者女,47岁,因"反复左侧胸痛5个月,咳嗽1月余"入院,于2019年12月25日行CT下经皮肺穿刺,病理确诊符合恶性胸膜间皮瘤上皮型。遂于2020年1月8日始行一线培美曲塞、卡铂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6个周期,培美曲塞联合贝伐珠单抗维持治疗9个周期,无进展生存期为16个月,最佳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2021年5月病情进展二线纳武利尤单抗治疗4个周期,2个周期后疗效评估为PR,8月23日评估再次确认病情缓解。同时发现低氧,CT检查双肺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表现。排除感染性肺炎后确诊为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CIP)3级。暂缓免疫治疗,给予甲泼尼龙激素治疗,5 d后病情缓解,激素逐渐减量,6周后CIP完全吸收好转,拟重启免疫治疗。
吕梦辰孙娴雯曾然杨锦陈巍陈巍汤葳汤葳项轶
血管正常化提高肿瘤治疗疗效被引量:7
2016年
抗血管生成治疗作为肿瘤靶向治疗方式已得到临床广泛应用。抗血管生成治疗诱导的血管正常化效应机制,可以逆转肿瘤内部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新生血管,改善肿瘤微环境的组织间隙高压、低氧和酸中毒,提高放化疗及免疫治疗的疗效。
张静张文超钱子君高蓓莉项轶
关键词: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治疗
缺氧对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在抗肿瘤药物耐药中的影响及机制
万欢英项轶冯耘倪磊钱嫣蓉李庆云章锐锋潘春明范亮高蓓莉
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肺癌位居恶性肿瘤死因的首位。近年研究提示肿瘤乏氧是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但目前针对肿瘤乏氧仍然缺乏有效的干预治疗。该研究小组在对肺癌局部缺氧机制的研究发现肿瘤缺氧造成局部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
关键词:
关键词:肺癌基因表达乏氧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和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和诊治进展被引量:11
2021年
肺癌是所有癌症患者中死亡率最高的,其中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约占肺癌病人的85%左右[1],由于晚期局部浸润和转移,大多数临床诊断的患者不适合进行根治性的手术,被迫接受系统化学疗法。2009年Ⅲ期临床研究FASTACTⅡ,在2013年的ASCO会议中揭示了接受GC(吉西他滨+顺铂或者卡铂)序贯厄洛替尼组较安慰组的患者的PFS有明显的延长。然而,由于造血,肝肾和胃肠道毒性,大多数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多种药物不良反应(ADR)。此外,化学治疗剂还会损害宿主的免疫系统并下调抗肿瘤免疫力。最终,这些事件降低了患者接受进一步治疗的可能性并导致严重的并发症,不良的生活质量(QOL)和预后的恶化。因此,迫切需要改进治疗策略[2]。对于检测出有基因突变的患者,使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客观缓解率,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靶向治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还不是很明确,虽然靶向药物总体相对安全,但也有文献报道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本文将对靶向治疗和化疗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和诊治进展进行综述。
杨锦戴然然项轶
关键词:肺癌病人厄洛替尼靶向治疗血小板减少吉西他滨
EIA基因表达及炎症标志物的检测在COPD防治中意义研究
黄绍光万欢英李敏李庆云曲仪庆程齐俭吴华成周敏项轶
该课题组对慢性支气管炎早期炎症病理过程和相关炎症标志物进行了研究,并就腺病毒潜在感染对COPD气道炎症即炎症标志物的影响作了深层次的研究。主要涉及的炎症标志物为支气管腔内炎症细胞的浸润,髓过氧化物酶,ICAN-1以及IL...
关键词:
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在老年患者肺门及纵隔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漏诊分析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评价经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在老年患者肺门及纵隔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接受EBUS-TBNA术的206例患者,年龄均≥65岁,所有患者经胸部CT或PET-CT检查显示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和(或)存在气管旁、支气管旁肿块,且均具有明确的组织病理学结果(包括经皮肺穿刺、胸腔镜、开胸手术及浅表淋巴结活检等检查)。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计算EBUSTBNA诊断效能及分析漏诊情况。结果:206例患者共穿刺气管旁、支气管旁病灶61个以及淋巴结225组,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疾病的患者有151例,其中由EBUS-TBNA确诊为恶性肿瘤的患者为140例;经病理确诊为良性病变的患者55例,其中由EBUS-TBNA确诊者为50例。EBUS-TBNA的总体诊断灵敏度达92.2%,特异度为100%,漏诊率为7.8%。EBUS-TBNA对恶性肿瘤的诊断灵敏度为92.7%,特异度为100%,漏诊率为7.3%;EBUS-TBNA对良性病变的诊断灵敏度为90.9%,特异度为100%,漏诊率为9.1%。造成EBUS-TBNA漏诊的主要原因包括病灶直径小(病灶平均长径或直径<1 cm)、送检组织较小或数量较少等。结论:在老年患者的肺门及纵隔病变诊断中,EBUS-TBNA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对结果为阴性但病灶的平均长径或直径<1 cm的患者,要注意漏诊的可能。
洪贵平陈晓炎周剑平周剑平陈巍陈巍项轶
关键词:纵隔病变老年患者
烟雾致大鼠慢性支气管炎系列模型的建立及病理变化半定量评价被引量:24
2002年
目的 探讨建立大鼠慢性支气管炎形成过程模型及进行病理变化半定量分析的方法。方法 混合烟雾吸入法建立慢性支气管炎形成的系列发展模型;HE常规染色观察不同阶段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并进行半定量评分。结果 在慢性支气管炎形成过程中,气道病理变化呈逐渐加重过程,至第7周出现慢性支气管炎典型病理变化。结论 混合烟雾吸入法致大鼠慢性支气管炎模型是用于研究慢性支气管炎炎症发生发展的简便、可靠的模型;半定量分析的形态学评价为研究慢性支气管炎炎症机制及治疗提供了更客观的方法。
李庆云黄绍光吴华成程齐俭项轶许海敏李敏郭雪君万欢英邓伟吾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动物模型病理评分
激素无效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的诊疗进展
2025年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related pneumonitis,CIP)是一种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目前CIP的治疗主要依赖于糖皮质激素,70%~80%的患者可通过常规糖皮质激素治疗得到控制,但激素无效性CIP常常症状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对于激素无效性CIP,尚无标准治疗方案,临床未满足需求较大。全文对激素无效性CIP的诊疗进展和探索性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实践提供循证依据。
冯湘然高永凤蓝孝斐孙娴雯周俊周俊包志瑶项轶
关键词:抗纤维化治疗
中国南方汉族人种微粒体环氧化物酶基因多态性与吸烟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感性的相关性
2004年
目的 探讨中国南方汉族人的微粒体环氧化物酶 (mEPHX)基因多态性与吸烟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将吸烟者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 1秒钟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率(FEV1/FVC % )≥ 70 % ,轻度COPD组FEV1/FVC %为≥ 5 0 %~ <70 % ,中、重度COPD组FEV1/FVC % <5 0 %。采集吸烟者的外周血或肺手术标本 ,常规抽提DNA ;采用PCR技术扩增mEPHX外显子 3和 4 ;分别以限制性内切酶EcoRV或RsaⅠ酶切外显子 3和外显子 4 ;以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酶切片产物片段 ,观察mEPHX外显子 3和 4的基因多态性。结果 检测 5 1例吸烟者的mEPHX外显子 3和 74例吸烟者的mEPHX外显子 4的基因多态性 ,其中有 4 3例测定 2个外显子的基因多态性。COPD组外显子 3的等位基因突变纯合子检出率和突变检出率分别为 2 4 .14 % (7/ 2 9例 )和 86 .2 1% (2 5 / 2 9例 )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 9.0 9% (2 / 2 2例 )和 6 3.6 4 % (14 / 2 2例 ) ;3组间外显子 3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COPD组外显子 4等位基因突变杂合子的检出率为 2 8.95 % (11/ 38例 ) ,低于正常对照组的 4 1.6 7% (15 / 36例 ) ,且 3组间外显子 4的突变杂合子分布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5 )。 3组中外显子 3的?
项轶黄绍光万欢英程齐俭
关键词:吸烟者基因多态性易感性FEV1/FVC人种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