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瑜
- 作品数:56 被引量:291H指数:11
- 供职机构: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2005-2012年贵州省伤寒副伤寒监测分析被引量:13
- 2015年
- 目的利用"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及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国家级监测点上报的监测数据,分析贵州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贵州省2005-2012年伤寒副伤寒病例和监测点监测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贵州省伤寒副伤寒发病死亡呈下降趋势,发病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发病高峰为5~9月;全省2个监测点2005-2012年共采集4 578份标本,伤寒副伤寒杆菌总的阳性检出率为6.47%(296/4578),病原菌型监测显示伤寒菌占18.24%(54/296)、副伤寒杆菌占81.76%(242/296),伤寒副伤寒菌耐药情况较为普遍,菌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棒酸等药物敏感。结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国家级伤寒副伤寒监测点的主动监测可相互补充,对指导贵州省伤寒副伤寒防控有积极意义。
- 黄艳萍姚光海聂炜游旅韦小瑜
-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
- 贵州省2006-2011年炭疽芽胞杆菌检出情况与致病性研究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了解贵州省2006-2011年炭疽芽胞杆菌感染和分布情况,为贵州省炭疽疫情的预防控制和炭疽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来自贵州省2006-2011年不同地区的830份疑似炭疽标本(外环境标本667份、患者标本151份和牲畜标本12份),采用传统的革兰染色镜检、普通营养琼脂平板和血琼脂平板培养基分离培养炭疽芽胞杆菌,运用青霉素抑制试验和噬菌体裂解试验对可疑炭疽芽胞杆菌菌落进行鉴定。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88株经传统细菌学方法鉴定为炭疽芽胞杆菌菌株pXO1质粒上的PA基因和pXO2质粒上的CAP基因。结果从830份标本中分离出88株炭疽芽胞杆菌,总检出率为10.60%。2007年分离出炭疽杆菌的阳性标本最多,占36.36%;其次为2009年,占29.55%。阳性标本主要分布在黔西南州,其次为毕节地区和黔南州;册亨县、织金县和望谟县为炭疽杆菌检出数较多的监测县。88株炭疽芽胞杆菌CAP基因均为阳性。除2007年2株炭疽菌株PA基因为阴性外,其余86株PA基因均为阳性。结论贵州省炭疽疫源地面积广大,污染严重;检出的88株炭疽芽胞杆菌中97.73%的菌株同时具有两种毒力质粒,具有强致病性;该研究结果对贵州省炭疽疫情的预防控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马青李世军刘英游旅韦小瑜唐光鹏王定明陈峥宏
- 关键词:炭疽炭疽芽胞杆菌毒力基因质粒
- 贵州省2010-2015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了解贵州省细菌性痢疾(菌痢)的发病特征及流行趋势,为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贵州省2010-2015年菌痢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5年贵州省共报告菌痢病例34 580例,6年报告平均发病率为16.28/10万。发病率较高的地区依次为黔南州、黔西南州和安顺市。5~9月为发病高峰。男女发病比为1.45∶1,其中0~4岁和15~20岁组发病最多(占病例总数的55.70%)。职业分布以农民(46.06%)、散居儿童(32.24%)和学生(9.30%)为主。病原菌型监测显示,志贺菌总的阳性检出率为2.57%(97/3 778),以宋内志贺菌菌株为主,占91.75%(89/97)。志贺菌株的耐药情况较为普遍,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庆大霉素等药物敏感。2010-2015年通过电话、网络等共报告菌痢突发事件41起,事件集中发生在5~10月,36起发生在学校,32起可能为水源性暴发,易引起菌痢暴发疫情的病原是福氏志贺菌。结论贵州省菌痢发病呈下降趋势但仍是危害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重点加强学校、农村的防控工作,切实落实综合性防控措施,减少菌痢的危害。
- 黄艳萍姚光海黄荷游旅韦小瑜
-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特征防控能力
- 贵州省2008-2015年手足口病病原学监测分析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了解贵州省2008-2015年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病原谱构成和分布特征,为HFMD预防控制提供参考。方法收集贵州省各市(州)采集的HFMD病例标本和临床信息,并采用Real time-PCR检测肠道病毒(EV)感染状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8-2015年共收集和检测30 069份HFMD病例标本,其中EV阳性16 122份(53.62%)。在EV阳性标本中,肠道病毒A71型(EV-A71)阳性5 004份(31.04%),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阳性3 532份(21.91%),EV-A71和CV-A16均阳性145份(0.90%),其他EV阳性7 441份(46.15%)。六盘水、黔西南州和铜仁市以EV-A71感染为主,其他6个市(州)以其他EV感染为主。3-5月为感染季节高峰,1岁组为感染年龄高峰。轻型病例以其他EV感染居多(48.17%),重症和死亡病例以EV-A71(51.42%和83.64%)居多。结论贵州省大部分地区HFMD流行的病原谱发生变化,需进一步加强监测工作。
- 李法锦王丹郭军蒋维佳姚光海韦小瑜王欢高兴红王定明
-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病毒监测
- 贵州省2009-2016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被引量:19
- 2017年
- 目的分析2009-2016年贵州省手足口病(HFMD)的流行特征,为HFMD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6年贵州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上报的HFMD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9-2016年贵州省HFMD发病率为102.45/10万。HFMD发病呈每隔1年高发,4-6月和10-12月双峰分布;发病多集中在省中部及西、北部;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主要累及5岁以下幼儿,其中1岁组儿童发病率、重症率及死亡率最高,但0-11月龄儿童临床严重程度最高。HFMD以除EV71和CVA16以外的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为主。结论贵州省HFMD具有明显的季节、地区、人群和病原分布规律。
- 王丹李法锦姚光海王欢韦小瑜高兴红郭军邹志霆王定明
-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
- 贵州省首例空肠弯曲菌菌血症病例病原鉴定和亚种分型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对贵州省1例菌血症患儿血液中分离的疑似空肠弯曲菌进行鉴定。方法运用传统细菌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从菌血症患者血液分离的可疑空肠弯曲菌进行鉴定和亚种分型。结果来自菌血症患儿血液的可疑菌株,经传统生化鉴定为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特异性多重PCR方法鉴定为弯曲菌属空肠弯曲菌,NAP-mPCR方法鉴定为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结论分离自贵州省菌血症患儿血液的菌株确认为空肠弯曲菌空肠亚种,NAP-mPCR方法可将空肠弯曲菌鉴定到亚种水平。
- 韦小瑜田克诚游旅唐光鹏王定明
- 关键词:空肠弯曲菌菌血症
- 2013-2014年贵州省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药物敏感性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了解贵州省2013-2014年腹泻病例中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的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贵州省2013-2014年腹泻病例中分离的78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检测,并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型别的耐药性。结果 78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最高,为96.2%,对氨苄西林、萘啶酸、四环素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的耐药率>50.0%,对头孢噻吩的中介率达51.3%;贵阳地区检出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较严重,除对环丙沙星不耐药外,对其他9种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桐梓地区则对氨苄西林、四环素耐药明显;不同型别的菌株均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的敏感性较高,除1株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外,均对氨苄西林、四环素的耐药性较高;51.0%的菌株存在多药耐药。结论贵州省2013-2014年腹泻病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分离株对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庆大霉素敏感性较高,多药耐药性严重,需加强对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药敏的监测。
- 韦小瑜游旅田克诚唐光鹏王定明
- 关键词: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腹泻药物敏感性
- 银杏制剂对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
- 2009年
-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在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及银杏制剂干预肺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四组大鼠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均一次性气管内注射BLM复制肺纤维化模型,两预防组于模型制备2小时后分别予以高剂量、低剂量银杏制剂每天灌胃治疗,于28天后处死动物,测定血清羟脯氨酸(HYP)含量;肺组织肺泡炎及肺纤维化程度;检测肺组织中TGFβ1的表达。结果肺纤维化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28天时血清HYP含量、TGFβ1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多(P<0.01);肺泡炎、肺纤维化程度显著增加(P<0.01)。两银杏制剂预防组与模型组相比,28天时血清羟脯氨酸含量、TGFβ1蛋白的表达显著减少(P<0.01);肺泡炎、肺纤维化程度显著减轻(P<0.05)。结论TGFβ1参与了肺纤维化的发病过程;银杏制剂对博莱霉素所致肺纤维化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下调TGFβ1的表达,抑制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从而阻断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 何云韦小瑜
- 关键词:银杏制剂肺纤维化博莱霉素
- 问号钩端螺旋体对J774A.1和THP-1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及ROS产生的影响
- 2016年
- 目的:探索问号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对小鼠和人单核-巨噬细胞株NADPH氧化酶活性及活性氧簇( ROS)产生的影响,了解不同宿主巨噬细胞对问号钩体的杀菌机制。方法采用问号钩体56601株感染J774A.1和THP-1细胞建立钩体细胞感染模型,光度法测定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和超氧离子O-2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ROS水平变化。结果光度法检测结果显示,问号钩体赖株感染2 h、4 h、12 h和24 h后,J774A.1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分别从感染前的0.6190μmol·min-1· mg-1上升至0.3055μmol · min-1· mg-1、6.1415μmol · min-1· mg-1、1.4871μmol·min-1·mg-1和0.9646μmol · min-1· mg-1;THP-1细胞 NADPH 氧化酶活性分别从感染前0.7235μmol·min-1·mg-1上升至0.8842μmol·min-1·mg-1、1.8971 μmol·min-1·mg-1、1.1254μmol·min-1·mg-1和0.5627μmol·min-1·mg-1;超氧离子结果显示,J774A.1细胞超氧离子水平由正常细胞的0.1890 μmol/L 分别上调至0.2363μmol/L、0.2977μmol/L、0.3240μmol/L 和0.3057μmol/L;THP-1细胞由正常细胞的0.1237μmol/L 分别上调至0.1493μmol/L、0.2490μmol/L、0.2700μmol/L和0.2727μmol/L;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示,钩体感染J774A.1和THP-1细胞2 h、4 h、12 h和24 h后,细胞ROS水平较正常细胞逐渐变强,24 h出现降低。结论问号钩体感染J774A.1和THP-1细胞NADPH氧化酶活性和超氧离子O-2均显著上调,且J774A.1细胞上调更明显,结果有助于揭示巨噬细胞杀灭问号钩体的分子机制。
- 李世军李沛丽王铭周碧君刘英马青韦小瑜王定明唐光鹏
- 关键词:问号钩端螺旋体巨噬细胞
- 2017-2021年贵州省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基因特征
- 2023年
- 目的了解贵州省布鲁氏菌分离株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基因特征。方法以2017-2021年贵州省布鲁氏菌分离株(保存于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菌毒种库)为研究对象,应用BCSP31-PCR方法进行布鲁氏菌属特异性鉴定,AMOS-PCR方法进行布鲁氏菌种/型鉴定;应用MLST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并采用Bionumerics 8.0软件对分型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贵州省分离的32株布鲁氏菌,经BCSP31-PCR方法和AMOS-PCR方法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经MLST方法分析,可以分为2种ST型(ST8、ST39型),其中ST8型28株(87.5%)、ST39型4株(12.5%)。ST8型菌株分布在省内7个市(州),ST39型菌株仅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发现。聚类分析结果显示,ST8、ST39型菌株与羊种布鲁氏菌参考株聚在1个群内,且ST39型与ST8型菌株仅在glk基因内存在1个核苷酸位点差异,亲缘关系较近。结论羊种布鲁氏菌是近年来贵州省布鲁氏菌病疫情的主要病原体,ST8型是贵州省羊种布鲁氏菌的优势MLST基因型。
- 王月谭勤琴刘英杨幸贵营夏马青韦小瑜李世军
- 关键词:多位点序列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