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久胜
- 作品数:26 被引量:62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放血疗法与政体健康:体液理论中的莎士比亚罗马复仇剧被引量:3
- 2016年
- 一直以来,学界主要研究莎士比亚罗马复仇剧中的复仇动机和种族伦理,忽视剧中频繁使用的体液修辞。从古典医学的体液理论出发,发现这些复仇剧中将军被暗杀或女儿遭皇室强暴意味着纯净血液被敌人的败血所玷污。考虑到人体与政体的对应和托勒密宇宙观、新柏拉图范式强调大小宇宙的类比,过剩体液污染将军家族时,必定感染到整个罗马帝国,他们必须向皇室或元老院复仇"放血",从而让罗马恢复健康。剧中罗马患病暗含莎士比亚对英国道德现状的焦虑,罗马康复表达伊丽莎白国民克服社会问题以重建大英帝国的理想。
- 陶久胜
- 关键词:放血政体莎士比亚
- “生活背后的神秘力量”——《上帝的儿女都有翅膀》与奥尼尔的悲剧意识
- 尤金·奥尼尔,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美国最伟大的戏剧家,为美国的戏剧、文化和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如明镜一般地反射了一战和二战前后的美国社会并成为它的知音。然而,奥尼尔作为人类心灵的刻画家远远超越了时空的局限,给任...
- 陶久胜
- 关键词:悲剧意识酒神精神戏剧文学奥尼尔文学创作
- 文献传递
- 奥尼尔的文学伦理思想论析被引量:2
- 2009年
- 奥尼尔独特的生活与阅读经历铸造了他对生活的道德式解读,他用戏剧回答了现代人该如何生活、什么是好生活及人物怎么感知这种生活等基本伦理问题。其伦理思想源于他对苦难生活的感受、对希腊悲剧要素的吸收、对现代心理学的理解和对超人哲学的接受。
- 陶久胜
- 关键词:伦理思想个体主义
- 体验自然的伤残,呼吁整体的和谐——哈代自然诗歌生态思想揭示被引量:8
- 2005年
- 与浪漫主义诗歌不同,哈代诗歌中的自然充满阴郁、冷漠、伤感和残酷。对人类中心主义、理性文明和疯狂欲望三者的批判构成了哈代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对整体、和谐与仁爱的人文追求是生态思想发展的结果,并成为他的生态理想。
- 陶久胜
- 关键词:生态思想人类中心主义
- 英国早期现代戏剧中的宗教论战与民族认同
- 2015年
- 在欧洲宗教改革语境中,英国与罗马教廷势不两立,英国剧作家通过戏剧创作参与宗教论战,君王利用剧院舞台宣扬新教主张以构建民族国家,观众在观看戏剧表演过程中实现国家认同。戏剧《哈姆雷特》、《西班牙悲剧》、《马尔菲公爵夫人》等谴责天主教偶像崇拜和圣餐仪式,使用新教的宗教隐喻和见证手法,以树敌方式推进国民的民族身份建设。
- 陶久胜
- 关键词:戏剧新教天主教民族认同
- 从《丽姬亚》看爱伦·坡的梦幻女性
- 2012年
- 以波纳帕特精神传记分析法为基础,运用弗洛伊德白日梦理论并结合作家生平对《丽姬亚》(1838)进行解读,探讨文中女性角色及其在爱伦·坡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丽姬亚是作者生命中三个重要女性——母亲、初恋及养母的理想化身,《丽姬亚》是作者构建的一个属于自己的"白日梦",表现了作者对梦幻女性复活的强烈渴望,挑战了现实中的伦理禁忌。
- 陶久胜
- 关键词:爱伦·坡
- 权力话语和奥尼尔女性身份叙事
- 2011年
- 在早期三部剧作中,奥尼尔刻画了四位女性形象。受占统治地位的男性话语所决定,奥尼尔将剧中的理想女性都叙事为自我牺牲、无偿做家庭劳动、绝对忠于丈夫和家庭的女人;同时把坏女人描绘为挑战男人权威、诅咒男人的撒旦女巫。论文从女性身份视角对奥尼尔戏剧进行研究,强调在男性话语的社会环境下女性话语权力及社会地位的缺失,旨在说明奥尼尔通过权力话语的解构和构建来重新叙事和定义女性身份的努力。
- 陶久胜
- 关键词:尤金.奥尼尔权力话语女性身份
- 从种族身份的解构到种族关系重写——《宣叙》的文化身份解读被引量:2
- 2010年
- 《宣叙》(1983)是托尼·莫尼森惟一一部短篇小说,故事中特怀拉叙事了她与来自不同种族的另一个女性罗伯塔的终生友谊和期间的曲曲折折。在圣·波妮孤儿院,她们目睹了玛吉事件:大女生们攻击一位在孤儿院厨房工作的残疾老妇玛吉。长大后,每次碰面她们都回忆共有的过去生活,但总是回到玛吉事件的细节上去:争论发生了什么,她们起着怎样的作用。读者试图从文中寻找证据读出谁是白人,谁是黑人:杜波伊斯(Dubois:5)认为作品凸现了种族、性别和文化问题,阐释了黑人女性罗伯塔寻求主体、构建主体的成长历程和她身上表现出来的'双重意识'。国内学者(陶洁:322-323)也倾向于此种划分。事实上。
- 陶久胜王红梅
- 关键词:种族关系莫里森解构重写
- 十九世纪美国的生命诗学——惠特曼《亚当的子孙》主题探讨
- 2005年
- 《亚当的子孙》是《草叶集》中的重要部分,主要歌颂生命的三种形式,即肉体、自然和个体感性,形成了具有惠特曼独特魅力的十九世纪美国的生命哲性诗学。自我是肉体和灵魂的同一,自然神性启迪人类灵魂,个体感性包涵普遍神性,共同构成其主题。
- 陶久胜
- 关键词:肉体
- 英国巴罗克时期的宫廷政治:新斯多葛主义下的《白魔》被引量:1
- 2015年
- 17世纪巴罗克时期,西欧各国纷纷从古罗马的政治实践和理论中学习如何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取胜。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加的谨慎处事原则与历史学家塔西佗的阴险暴力手段互为补充,结合成新斯多葛主义政治学,流行于詹姆士一世统治下的英格兰王宫之中。《白魔》诠释了新斯多葛主义政治理论,在政治氛围和角色功能上,与当时英格兰王宫塞内加—塔西佗政治基本对应,而剧中新斯多葛主义意识形态预示了早期斯图亚特英格兰王宫中更多的派系斗争和潜在的内战威胁,对稳定王权具有极大的破坏作用。
- 陶久胜
- 关键词:巴罗克马基雅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