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键

作品数:60 被引量:464H指数:14
供职机构: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福建省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领域

  • 46篇农业科学
  • 33篇轻工技术与工...
  • 8篇生物学
  • 3篇化学工程
  • 3篇理学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8篇乌龙茶
  • 15篇茶叶
  • 12篇香气
  • 11篇鲜叶
  • 10篇萎凋
  • 10篇茶树
  • 9篇茶品
  • 8篇多糖
  • 8篇模式识别
  • 8篇儿茶
  • 8篇儿茶素
  • 8篇茶多糖
  • 7篇白茶
  • 6篇生化成分
  • 6篇儿茶素类
  • 6篇茶鲜叶
  • 5篇性状
  • 5篇遗传性状
  • 5篇杂交
  • 5篇色谱

机构

  • 60篇福建省农业科...
  • 5篇安徽农业大学

作者

  • 60篇陈键
  • 45篇陈林
  • 39篇王丽丽
  • 36篇宋振硕
  • 25篇张应根
  • 19篇杨军国
  • 13篇尤志明
  • 9篇邬龄盛
  • 8篇王振康
  • 6篇杨如兴
  • 6篇郭吉春
  • 6篇陈泉宾
  • 5篇陈志辉
  • 5篇余文权
  • 5篇张文锦
  • 3篇张磊
  • 2篇黄世忠
  • 2篇王秀萍
  • 2篇何孝延
  • 2篇杨卫

传媒

  • 12篇茶叶学报
  • 10篇茶叶科学技术
  • 7篇福建农业学报
  • 6篇茶叶科学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福建茶叶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贵州科学
  • 1篇热带亚热带植...
  • 1篇食品研究与开...
  • 1篇核农学报
  • 1篇中国茶叶加工
  • 1篇2007年全...
  • 1篇第十二届中国...
  • 1篇第十六届中国...
  • 1篇第四届海峡两...
  • 1篇全国茶业科技...
  • 1篇福建省科协第...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6篇2018
  • 7篇2017
  • 8篇2016
  • 3篇2015
  • 7篇2014
  • 3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6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乌龙茶科技创新及其产业的发展趋势被引量:3
2006年
阐述了乌龙茶资源、育种、栽培、加工、机械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及乌龙茶产业的发展趋势,认为依靠现代科技进步,选育出高优乌龙茶新品种,配套以栽培、加工等重要技术措施是全面提升乌龙茶产业及其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杨如兴陈键
关键词:乌龙茶品种资源栽培
一种茶叶萎凋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加工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茶叶萎凋装置,其包括箱体、多层的放置茶叶的隔板和箱门;每层所述隔板内部以S形的排布循环管,所述循环管一端与进水管连接,另一端与出水管连接,且循环管上连有雾化装置;隔板底部有石墨...
王振康张应根邬龄盛陈泉宾陈林陈键王秀萍黄世忠
文献传递
不同工艺制法对茶叶风味品质化学轮廓的影响被引量:11
2016年
为探明不同工艺制法对茶叶风味品质化学轮廓的影响,本研究对福建4种茶类(绿茶、白茶、红茶和乌龙茶)及其鲜叶原料中的主要滋味和香气品质成分进行了检测分析和可视化模式识别。结果表明,基于茶叶主要滋味品质成分的主成分分析(PCA)可将全部供试茶样划分成3种类群:Ⅰ型:绿茶、白茶和一芽二、三叶鲜叶样;Ⅱ型:乌龙茶和中、小开面2~4叶鲜叶样;Ⅲ型:红茶。采用偏最小二乘增强判别分析(PLS-EDA)可进一步放大不同类群茶样的组间差异,乌龙茶及其鲜叶原料有较高含量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s),而红茶中多酚类(TPs)和表没食子基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相对较低;(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二维散点视图可作为茶叶分类识别的一种重要判别工具。4种茶类以乌龙茶的香型种类最为丰富,绿茶与鲜叶原料的香气组成化学模式较为接近,白茶与红茶香气组成在种类和数量上存在一定的相似特征。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苯乙腈、4-乙基苯甲酸-2-苯基乙酯类似物、反式-橙花叔醇、α-法呢烯、吲哚等可视为乌龙茶有别于其他3种茶类(绿茶、白茶和红茶)的主要特征香气成分。本研究结果为茶叶化学分类及其工艺品质的目标控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陈林陈键陈泉宾张应根宋振硕王丽丽尤志明
关键词:茶叶加工茶叶种类香气组分模式识别
醇沉分级粗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比较及变化机制被引量:20
2016年
以粗茶多糖提取物为原料,设置50%、60%、70%、80%、90%等5个浓度梯度乙醇沉淀分级制得茶多糖样品TPs-50、TPs-60、TPs-70、TPs-80和TPs-90,探明其沉淀分级特性、抗氧化活性表达及变化机制。结果表明,TPs-50和TPs-80得率可达到9%以上,茶多糖含量变化趋势为TPs-60>TPs-50>TPs-70>TPs-90>TPs-80。TPs-80中茶多糖含量为8.06%,占总析出量的14.76%,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占总析出量的43.82%。抗氧化活性实验表明,DPPH自由基清除率变化趋势为TPs-50>TPs-60>TPs-70>TPs-80>TPs-90,还原力亦呈降低趋势,与茶多糖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检测分析茶多糖样品中抗氧化组分含量发现,茶多糖、茶多酚、儿茶素类、总黄酮、咖啡因等组分皆有析出,析出量以TPs-50中最高。除茶多糖外,其他抗氧化组分析出量TPs-60、TPs-70和TPs-80之间逐渐变大,TPs-90中骤减至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多酚、总黄酮和咖啡因与茶多糖样品抗氧化活性表达呈显著性正相关,而茶多糖亦有正相关性,却未呈显著性相关,表明其抗氧化活性的表达更多依赖于其他活性组分的协同作用。
杨军国陈键王丽丽宋振硕陈林
关键词:茶多糖乙醇组成成分抗氧化
茶树杂交种金观音与黄观音的选育及应用被引量:23
2008年
选配铁观音(♀)与黄金桂(♂)杂交,从F1中分离单株,经20多年的试验研究与生产示范,育成综合性状优异的杂交种金观音(又名茗科1号)、黄观音,先后通过省级与国家级品种审定.两个杂交种适制乌龙茶与绿茶,制优率高,黄观音亦适制红茶、白茶.花香明显,品质优异,超过黄金桂,香气与制优率均比铁观音高.茶多酚、氨基酸等生化成分和萜烯醇类及其氧化物、酯类、内酯类、酮类等乌龙茶香气特征成分含量丰富.金观音、黄观音的遗传性状分别趋向母本与父本.超亲优势强,产量高,比双亲平均增产20%至60%以上,扦插繁殖力、抗性与适应性强,超过双亲.开采期早,与黄金桂同期,分别比铁观音提早13d与10d左右.适宜在福鼎大白茶的适栽区域推广.
郭吉春杨如兴张文锦陈志辉陈键
关键词:茶树育种杂交一代遗传性状香气品质
铁观音风味品质测定方法初探
本试验以感官审评的结果为依据,以3min为单次冲泡时间,对茶汤进行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单次冲泡能较好的对铁观音样品品质和风味特点进行判定,茶汤中成分的数量和含量均明显少于国标的检测结果,茶汤中儿茶素类以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
陈键宋振硕王丽丽
关键词:茶叶风味品质感官评价化学成分
清香型乌龙茶品质形成过程主要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被引量:12
2012年
分别选用铁观音、黄棪、金观音和黄观音春茶新梢为供试材料,对其新梢不同生育阶段及清香型乌龙茶制作过程中的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等与茶叶滋味品质密切相关的主要生化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低"酚氨比"和高咖啡碱为茶树品种幼嫩新梢的主要特征;当其萌长至中、小开面2~4叶时,除可溶性糖有明显增加外,其他生化成分均呈下降趋势。在茶树新梢生育过程中各主要(或主体)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较清香型乌龙茶制作工艺的影响更为明显。各品种茶样滋味品质相关成分测定结果经数据标准化预处理后,再行相似度分析(夹角余弦)、聚类分析(欧氏距离-近邻法)和主成分分析均可获得较为一致的可视化模式识别结果。在茶树新梢生育过程中,各茶样主要生化成分的化学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而清香型乌龙茶在制品则可按品种相互区分。
陈林陈键张应根邬龄盛王振康尤志明
关键词:乌龙茶生化成分模式识别
一种茶酊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茶酊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收集茶叶提取物制备过程中的水蒸气或渗透液,水蒸气冷凝为冷凝液,得冷凝液或渗透液;步骤2:用吸附树脂吸附步骤1收集的冷凝液或渗透液;步骤3:用乙醇洗脱步骤2中吸附有冷凝液或...
杨军国王丽丽陈林宋振硕张磊陈键
文献传递
茶鲜叶萎凋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动态变化规律被引量:21
2015年
萎凋是影响白茶、红茶和乌龙茶风味品质的重要工序。本文选用10份茶树品种春茶新梢的一芽二、三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为供试材料,在控温控湿(20-22℃、RH 35%-45%)条件下,探讨了不同萎凋程度茶鲜叶的游离氨基酸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供试茶样可按嫩度划分为两个类群,且在萎凋过程中均有按鲜叶减重率(0%、15%、30%、45%、60%)区分倾向,而使之区分的游离氨基酸特征组分主要有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苏氨酸和丝氨酸。随着萎凋程度(鲜叶减重率)的加重,尤其是在减重率30%以后,一芽二、三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茶样在二维空间的分布渐趋离散,即不同品种茶样中游离氨基酸的组成模式愈加多样。茶鲜叶各游离氨基酸在萎凋过程中的组分变化差异明显,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等游离氨基酸含量呈增加趋势,而茶氨酸含量逐渐减少。该研究结果可为基于萎凋工艺的茶叶品质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宋振硕王丽丽陈键杨军国张应根陈林
关键词:茶鲜叶萎凋游离氨基酸主成分分析
白茶风味品质形成与调控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3年
白茶为中国六大茶类中的特色小众茶类,其风味品质的形成与生产调控技术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文章介绍了白茶产品的主要种类与品质影响因素,并对其风味品质形成的生化基础、加工和贮藏过程生化成分的动态变化、萎凋过程生化成分的代谢机理和基于鲜叶原料、萎凋工艺、干燥技术、压饼造型、创新工艺和仓贮陈化等方面的主要品质调控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实现白茶产品的分类评价与风味品质的定向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陈林陈键宋振硕王丽丽张应根项丽慧林清霞
关键词:白茶风味化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