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
- 作品数:15 被引量:69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东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胃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收集的14例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改变及活检标本病理形态学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4例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表现为非特异性的胃肠道症状,血清学检测均显示抗壁细胞抗体阳性和/或抗血清内因子抗体阳性。12例为女性,2例为男性,年龄41~79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7例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2例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14例患者中有2例内镜下可见多个息肉状广基隆起(直径0.2~0.9 cm),组织学诊断为多发神经内分泌瘤;2例胃体/胃底见10余个形态不规则隆起型肿物(直径0.8~3.5 cm),组织学诊断为多发增生性息肉。14例组织病理学特征为以胃体/胃底黏膜慢性炎性病变为主,具有不同程度的胃底腺萎缩,伴有不同程度的肠上皮化生、假幽门腺化生、胃小凹增生及胰腺腺泡化生。嗜铬粒素A或突触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所有病例均有胃体神经内分泌细胞线状和/或微结节状增生,而胃泌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胃窦黏膜内G细胞增生。所有病例胃窦黏膜无明显炎性病变或呈轻度慢性炎。2例属于早期病变,6例属于旺炽期病变,6例属于末期病变。结论:自身免疫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不一,部分较隐匿,内镜表现呈多样性,不同的临床阶段,具有不同的组织学改变。病理医师应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胃炎的形态学认识,避免漏诊、误诊,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
- 武鸿美刘超肖泽斌张晓光张芬陈洁何娇梅平陈玉刘艳辉
- 关键词:自身免疫疾病胃炎肠嗜铬细胞神经内分泌瘤
- 单中心689例心脏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被引量:14
- 2019年
- 目的探讨心脏肿瘤的病理类型、年龄、性别及发病部位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诊断的689例心脏肿瘤,复习其临床资料、HE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切片及分子病理检测,根据第4版《WHO肺、胸膜、胸腺和心脏肿瘤分类》标准进行病理诊断、分类,并统计分析、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89例心脏肿瘤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8岁,发病高峰为40~59岁年龄段;其中男性259例,女性430例(男女比为3∶5),但青少年儿童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2例(男女比为2∶1)。原发性肿瘤674例(674/689,97.8%),继发性肿瘤15例(15/689,2.2%)。各年龄段的心脏肿瘤均以良性肿瘤多见,20岁以下儿童及青少年与20岁及以上成年人相比,良性、交界性及恶性心脏肿瘤的发生率均较低(4.8%比95.2%;3/9比6/9;5.5%比94.5%,P=0.01)。心脏良性肿瘤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406∶219),而交界性及恶性心脏肿瘤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6∶3和34∶21)。心脏肿瘤以黏液瘤最为多见(577/674,85.6%)。心脏黏液瘤好发于2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85.9%比14.1%),女性多见,而非黏液瘤则好发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及儿童(55.6%比44.4%,P<0.01),且男性稍多于女性。689例心脏肿瘤中,524例发生于左心房,其次是右心房(84例)、心包(26例)、右心室(23例)、左心室(11例),还有21例发生于多心腔或瓣膜。良性肿瘤最好发于左心系统(523/625,76.3%);交界性肿瘤好发于右心系统(5/9);恶性肿瘤好发于右心系统(22/55,40.0%)。结论原发性心脏肿瘤病理类型多样,其中黏液瘤的发病率占明显优势,主要为成年女性,但是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中男性多见,且以非黏液瘤为主。
- 武鸿美陈玉肖泽斌张芬吴敏朱小兰刘辉姚溯李智刘艳辉
- 关键词:心脏肿瘤流行病学黏液瘤
-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病理学特征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情况。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4至2015年诊断的4例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信息,分析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患者年龄51~57岁,平均年龄54岁;男女各2例;病变部位分别为胃底1例、十二指肠降段2例、回肠末端1例,内镜下表现为多发丘状或颗粒状隆起。组织学形态:黏膜层见多个淋巴滤泡增生,相当于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的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肿瘤细胞表达CD20、CD10、bcl-6及bcl-2,CD21显示滤泡树突细胞网架位于滤泡外围,呈环状包绕滤泡;Ki-67阳性指数较低。3例患者经利妥昔单抗治疗4个疗程后病变完全消退。1例患者未治疗,在诊断15个月后进展为系统性淋巴瘤。结论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属于低度恶性的特殊类型的滤泡性淋巴瘤;组织学表现为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形态,滤泡树突网架特征性地位于滤泡外围,阳性指数低;绝大部分预后良好,利妥昔单抗治疗疗效好,部分患者有进展为系统性淋巴瘤风险。
- 张芬罗东兰陈玉何娇严金海罗陆侨骆新兰刘艳辉
- 关键词:预后
- 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与INSR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关系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与INSR基因甲基化状态之间的关系。方法 PCOS患者35例,根据HOMA指数诊断胰岛素抵抗(IR)分为胰岛素抵抗组(IR组)17例和非IR组18例。对比两组之间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和腰臀比(WHR)、基础性激素睾酮(T)、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及催乳素(PRL),空腹胰岛素(FINS)和空腹血糖(FBG)和HOMA指数,利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技术检测两组患者子宫内膜INSR基因的DNA甲基化状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之间BMI、WHR、FINS、FBG、HOMA指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R组的空腹胰岛素、BMI和WHR显著高于非IR组;两组患者之间年龄、FSH、LH、E2、T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子宫内膜细胞提取的INSR基因经甲基化特异性PCR后,所有病例均未检出完全甲基化状态的特征条带,24例显示部分甲基化状态的特征条带,其中PCOS-IR组13例,PCOS-非IR组11例;11例显示非甲基化状态,其中PCOS-IR组4例,PCOS-非IR组7例。比较了IR组与非IR组基因部分甲基化状态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COS患者存在子宫内膜INSR基因的部分甲基化改变,目前还不能证实IR引起子宫内膜局部INSR基因的甲基化模式改变。
- 林芸邢福祺欧志英梁洁玲闻安民陈玉
- 关键词:胰岛素受体DNA甲基化胰岛素抵抗子宫内膜
- DNA甲基转移酶1、3a和3b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的表达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子宫内膜DNA甲基转移酶DNMT1、DNMT3a和DNMT3b表达的意义。方法:收集PCOS妇女35例。根据有无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ence,IR)分为IR组17例和非IR组18例。选择10例非PCOS妇女为对照组。测量人体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计算体质量指数和腰臀比。测定血清睾酮、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雌二醇、催乳素、空腹胰岛素和空腹血糖。取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方法测定DNMT1、DNMT3a和DNMT3b的蛋白表达。结果:PCOS-IR组、PCOS-NIR组和非PCOS组DNMTl的免疫印迹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172±0.127,0.165±0.195和0.097±0.074;DNMT3a的免疫印迹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054±0.071,0.058±0.118和0.041±0.087;DNMT3b的免疫印迹相对表达量分别是0.766±0.603,0.408±0.395和0.291±0.218。PCOS-IR组和PCOS-NIR组,PCOS-IR组和非PCOS,PCOS-NIR组和非PCOS组子宫内膜的DNMTl、DNMT3a免疫印迹相对表达量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COS-IR组子宫内膜DNMT3b免疫印迹相对表达量高于PCOS-NI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IR组子宫内膜DNMT3b免疫印迹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非PCO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OS-NIR组和非PCOS之间的DNMT3b免疫印迹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MT3b在子宫内膜癌等多种肿瘤早期表达升高,提示有IR的PCOS患者有发生子宫内膜癌的表观遗传学发病基础。
- 林芸梁洁玲刘彩霞闻安民陈玉
-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DNA甲基转移酶子宫内膜
-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INSR基因mRNA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syndrome,PCOS)患者INSR基因外显子mR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根据有无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ence,IR)把35例PCOS患者分为IR组17例和NIR组18例。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月经周期、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计算体质指数(BMI)和腰臀比(WHR)。取子宫内膜组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INSR mRNA的表达,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月经周期和身高无统计学差异(P>0.05)。IR组体重、腰围、臀围、BMI和WHR显著高于NIR组。NIR组INSR mRNA的表达值是0.158±0.190,低于IR组的表达值0.113±0.16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6)。结论:PCOS患者子宫内膜有INSR mRNA表达,是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IR有降低PCOS子宫内膜INSR mRNA表达的趋势。
- 林芸梁洁玲刘彩霞闻安民张仁礼陈玉
-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受体子宫内膜
- Multiple pulmonary meningothelial-like micronodules suspected as lung carcinoma by CT scan:report of a case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 武鸿美朱小兰陈玉刘超哦罗陆侨张芬梅平刘艳辉
- pSTAT3和PD-L1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pSTAT3和PD-L1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5年6月至2019年2月51例确诊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pSTAT3和PD-L1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1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男性35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为18~85岁,中位年龄47岁;pSTAT3阳性率为68.6%(35/51);PD-L1阳性率为76.5%(39/51);两者表达呈正相关(P=0.033,R=0.322)。pSTAT3及PD-L1表达与各临床参数(包括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有无B症状、Ann Arbor分期、乳酸脱氢酶值、外周血EB病毒DNA含量、国际预后指数评分)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STAT3和PD-L1阳性组预后分别略优于阴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TAT3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中高表达,并且与PD-L1表达具有相关性,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并为STAT3靶向药物和免疫检查点抑制药物的联合使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 张芬罗东兰陈玉严金海罗陆侨刘健刘艳辉
- 关键词:预后分子靶向治疗
- 心房黏液瘤伴纤维素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六例临床病理学特征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心房黏液瘤伴纤维素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06-2019年诊断的6例心房黏液瘤伴纤维素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信息,分析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患者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9岁,男女各3例,均因为左心房黏液瘤就诊。病理检查偶然发现在黏液瘤周边可见大的异型淋巴样细胞弥散分布,可见核分裂象及凋亡细胞,少数坏死。免疫表型为B细胞性(CD20+,CD79α+)、高增殖指数(Ki-67阳性指数>85%)和潜伏Ⅲ型(LMP1、EBNA2、EBER均阳性)的EB病毒感染模式。肿物均行外科手术完整切除,且未做术后化疗。经随访5~120个月,所有患者情况良好,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心房黏液瘤伴纤维素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炎性病变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现为惰性的临床病程。手术完整切除肿物,术后密切随访,暂不行化疗以免过度治疗。
- 严金海罗东兰张芬陈玉骆新兰许洁李智刘艳辉
- 关键词:心脏肿瘤黏液瘤纤维素
- T细胞抗原受体(TCR)标志物βF1及TCRγ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中的表达被引量:2
- 2018年
- 摘要目的检测T细胞抗原受体(TCR)标志物βF1及TCRγ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白血病(T-LBL/ALL)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0至2016年广东省人民医院病理科51例确诊为T-LBL/ALL的病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βF1及TCRγ在T-LBL/ALL表达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1例T-LBL/ALL中儿童及青少年患者13例,成人患者38例。βF1及TCRγ在T-LBL/ALL的表达率分别为27.5%(14/51)及15.7%(8/51)。成人患者(≥18岁)在αβ T-LBL/ALL、TCR沉默型T-LBL/ALL及γδ T-LBL/ALL占比分别为7/14、79.3%(23/29)及8/8,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而性别、乳酸脱氢酶值、骨髓侵犯及临床分期在3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例γδ T-LBL/ALL中6例为CD4^-/CD8^-表型,14例αβ T-LBL/ALL中7例为CD4^+/CD8^+表型。CD4/CD8表达情况在3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γδ T-LBL/ALL仅发生于成人患者,以CD4^-/CD8^-表型为主;αβ T-LBL/ALL各年龄阶段均可发生,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发生率更高,以CD4^+/CD8^+表型最多见。
- 张芬罗东兰陈玉武鸿美严金海骆新兰何娇罗陆桥刘艳辉
- 关键词:前体细胞淋巴母细胞白血病淋巴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