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楠
- 作品数:5 被引量:64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 中国城市能源消费碳排放核算方法比较及案例分析——基于“排放因子”与“活动水平数据”选取的视角被引量:40
- 2014年
- 根据中国城市可获得的"活动水平数据",论述了目前城市能源消费二氧化碳排放核算的五种方法,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能源平衡表中"消费量合计"数据的修正方法,并以河南省济源市为案例对各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采用不同方法所得到的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具有明显差异;活动水平数据选取标准对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核算结果的精确性和可比性有着较大影响,修正方法能够较大程度地避免错算、漏算和多算,具有一定优势。据此认为,核算者应对核算结果进行规范的不确定性分析与质量控制说明。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体系、改进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明确活动水平数据的选取规则,以降低核算者在数据选取上的主观性。
- 丛建辉朱婧陈楠刘学敏
- 关键词:能源消费碳排放
- “贸易隐含碳”研究进展与评述被引量:3
- 2014年
- “隐含碳”(embodied carbon emissions)概念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974年国际高级研究机构联合会(IFIAS)的能源分析工作组会议。该会议首次提出了“隐含能”(embodiede nergy)的概念,用以衡量某种产品或服务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和间接消耗的能源总量,其后该概念扩展到碳排放研究领域,进而产生“隐含碳”一词。
- 陈楠刘学敏
- 关键词:碳排放隐含能源分析生产过程
- 垂直专业化下中日贸易“隐含碳”实证研究被引量:12
- 2016年
- 本文构建了垂直专业化下的投入产出模型及改进的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中国与日本贸易总"隐含碳"、行业"隐含碳"的排放情况,重点研究了进口中间产品"隐含碳"排放的结构变化,并与改进的投入产出法计算结果做了对比。结果表明:中国是净"隐含碳"出口国,中国在碳排放责任分担与利润间存在不平衡现象。两种方法计算的中国从日本进口"隐含碳"差距悬殊,主要体现在进口加工再出口部分。对两种方法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垂直专业化下的计算更能真实反映中国加工贸易产生的碳排放。同时,进料加工逐渐改变着中日贸易"隐含碳"的结构性排放,这种进料加工主要集中于金属压延,焦炭、精炼石油及核燃料业等资本密集型行业和初级制品行业中,对电气、光学设备等技术密集型行业仍然以来料加工为主。
- 陈楠刘学敏
- 关键词:垂直专业化中日贸易
- 公平视角下的中日两国碳排放责任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文章核算了1995-2011年中日两国"生产者"原则、"消费者"原则、"共同分担"原则下的碳排放总量及行业碳排放量,并运用基尼系数的"相对剥夺"对三种原则下的公平性进行分析,得出"共同分担"原则的碳排放公平性最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共同分担"原则的细分模型,比较了生产碳、国内消费碳及国外消费碳的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三种原则分担的碳排放量,中国均高于日本。"消费者"原则下的日本对中国的相对剥夺系数最小,碳排放责任最大;"生产者"原则下的中国对日本的相对剥夺系数最小,碳排放责任最大。"共同分担"原则下,中国排放的CO2是日本的3.29倍。其中,两国中间投入及满足国内需求的生产碳大于国内消费碳大于对方国分担的碳;中国的生产碳及消费碳大于日本的生产碳及消费碳;中国为日本分担的碳小于日本为中国分担的碳。把责任分配到行业,对方分担本国的碳排放责任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业、主要金属及压延业,化工、塑料、橡胶业,交通设备制造业,电气、光学设备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制造业。
- 陈楠刘学敏长谷部勇一
- 关键词:中日贸易碳排放
- 中日产业转移及贸易隐含碳的影响因素——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研究视角被引量:7
- 2016年
- 采用改进的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及结构分析法(SDA),根据净出口消费指数及垂直专业化率,分别测算1995—2011年中日两国污染产业的转移情况、贸易隐含碳的影响因素及垂直专业化率与隐含碳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并未成为"污染者天堂",日本主要向中国转移了化工业、采掘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及机械设备制造等高、中碳产业,中国则向日本转移了木材加工业、其他制造业等中碳产业及大部分低碳产业。在影响因素中,能源使用效率及中间技术效应减少了隐含碳的排放,贡献率分别为-170.12%及-6.37%;规模效应及结构效应促进了隐含碳排放,贡献率分别为158.06%及39.54%。中国垂直化率与出口隐含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垂直专业化率每增加1%,出口CO2增加0.974%。
- 陈楠刘学敏长谷部勇一
- 关键词:贸易隐含碳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