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彧 作品数:22 被引量:51 H指数:5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一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CTA与X线图像配准方法和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CTA与X线图像的配准方法与装置,包括:采集患者的术中X线视频和术前CTA;在X线图像和分割重建的3D骨骼CT中标记同名点对,计算对应的投影姿态参数;同时生成不同投影姿态下的DRR图像... 舒丽霞 李浩轩 黄小勇 陈彧 濮欣 王一丁 贾瑞明文献传递 Bentall术后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应用主动脉全弓替换结加支架象鼻手术(孙氏手术)治疗Bentall术后未手术部位新发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主动脉弓病变的中远期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2月至2016年2月141例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弓部病变的Marfan综合征(MFS)患者资料,11例(7.8%)初次因主动脉根部瘤行Bentall手术,其中男10例,年龄(43.2±8.6)岁(26~50岁),急诊手术8例,高血压病史4例,家族发病史7例,均行孙氏手术治疗。Bentall手术至孙氏手术时间间隔(11.3±5.8)年。依据术前降主动脉近端直径是否大于〉40mm分两组。收集所有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和主动脉CTA影像学资料,分析孙氏手术后远端主动脉假腔血栓化程度、主动脉直径变化,远端主动脉扩张和再次手术等早期和中远期预后。结果11例Bentall术后合并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MFS患者均成功行孙氏手术治疗,无脊髓损伤。术前降主动脉近端直径〉40inln组患者住院死亡3例,其中1例手术时间长,肺实变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围手术期脑梗塞并脑出血;1例远端主动脉破裂。孙氏手术后随访(5.3±2.0)年(2.1~8.1年),随访率100%。远端主动脉假腔血栓化率在支架象鼻近端周围达100%,非支架降主动脉段达75.0%;支架近端无内漏,无远端主动脉破裂。3例远端主动脉缓慢扩张,最大直径达50him,拟择期行胸腹主动脉替换手术(TAAAR)术。晚期非心脏原因死亡2例,无再次手术。术前降主动脉近端直径〉40mill组与≤40mm组相比,FET支架段降主动脉重塑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非支架降主动脉段,膈肌和肾动脉水平两组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孙氏手术后1个月、1年和6年生存率分别为81.8%,72.7%和63.6%。结论孙氏手术治疗Bentall术后远端未手术部 陈彧 马维国 李建荣 郑军 朱俊明 刘永民 孙立忠关键词: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 百年医心永向党——我国胸心血管外科学会的建设者 被引量:1 2021年 体外循环是心血管外科手术中的重要辅助手段,体外膜肺氧合技术的应用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危重患者的救治提供了重要支持。作为心血管外科起步较晚的主动脉外科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果。本文通过追忆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的创始人苏鸿熙教授和孙衍庆教授的创业,回顾我国体外循环和主动脉外科的拓展与进步,以及对人民健康事业的贡献。 曹景颖 朱俊明 张宏家 侯晓彤 陈彧 李佳春 姜胜利 王嵘 屈正关键词:体外膜氧合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一种术中X线和CT图像的配准方法和装置 本申请公开一种术中X线和CT图像的配准方法和装置,方法包括,获得样本数据,样本数据包括从第一对象获得的样本术中X线图像、样本术前CT图像、样本DRR图像、投影样本术前CT图像生成样本DRR图像的投影参数真实值;投影过程模... 舒丽霞 王杰 崔家礼 郭曦 陈彧成人主动脉弓部手术后发生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成人主动脉弓部手术后发生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TN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应用中低温停循环行主动脉弓部手术的患者159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TND分为发生TND组(52例)与未发生TND组(107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资料,分析术后TN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发生TND组患者急性主动脉疾病、急诊手术比例和术前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糖水平和术中体外循环次数、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术后血钠、血糖、血乳酸水平、输入红细胞悬液、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及重症监护病房停留时间明显高于/多于/长于未发生TND组,术后血细胞比容明显低于未发生TN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诊手术(比值比=2.927,95%置信区间:1.326~6.463,P=0.008)、术前血糖水平升高(比值比=1.662,95%置信区间:1.239~2.229,P=0.001)、术中体外循环次数增多(比值比=1.127,95%置信区间:1.012~1.256,P=0.030)是术后T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诊手术、术前血糖水平升高、术中体外循环次数增多是术后T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海成 潘旭东 陈彧 马倩男 郑军 刘永民 孙立忠 郑斯宏关键词:主动脉弓部手术 选择性顺行脑灌注 孙氏术后象鼻支架内球囊阻断下常温胸腹主动脉置换术 目的:总结孙氏术后象鼻支架内球囊阻断下常温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初步经验.方法:2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孙氏手术后由于胸腹主动脉进行性扩张行常温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术中于左腋窝纵切口游离暴露腋动脉,左腹股沟切口游离暴露股静脉.左... 李建荣 刘永民 刘宁宁 郑军 白涛 薛金熔 潘旭东 陈彧 孙立忠关键词:胸腹主动脉置换术 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深低温体外循环温度管理 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探讨深低温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 ircu lation,ECC)温度管理策略。方法选取15例夹层动脉瘤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下行主动脉弓部手术,ECC复温过程中采用平衡变温方法进行温度管理,用pH稳态管理酸碱平衡,合理应用药物。结果动脉血气指标PaCO2及pH值等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全组无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并发症,无术后明显体温降低。结论深低温下采用pH稳态血气管理、平衡复温、合理应用药物等综合措施,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陈彧 刘锋 江朝光 万彩虹 杨璟 何美玲 张慧萍 董培青关键词:体外循环 深低温 复温 主动脉弓置换术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预防性应用 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高危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预防性应用的效果。方法41例高危cABG病人围术期应用IABP辅助,其中20例为预防性应用(Y组),21例为CABG围术期发生严重低心排被迫应用(B组)。术前两组性别、年龄、体表面积、心功能、射血分数、病变程度基本一致,仅冠心病合并室壁瘤情况,Y组显著高于B组(70%对38.1%P=0.04)。结果Y组与B组生存率为95.0%对85.7%(P=0.31),IABP应用时间为(72.5±28.91)h对(97.47±47.70)h,(P=0.02),术中严重低血压或心律失常发生率5%对66.7%(P〈0.0001)。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22.0±1.6)h对(39.6±2.1)h(P=0.005)、ICU停留时间(58.0±1.5)h对(98.5±1.9)h(P=0.003)。结论IABP的预防性应用为高危CABG病人提供了安全保障,术中严重低血压或心律失常发生率低,病情恢复快。 高泉鑫 龚庆成 李嘉维 刘岸新 孙志全 赵岩岩 缪娜 邢家林 贾在申 陈彧 刘晓军关键词:冠状动脉分流术 手术期间 主动脉内气囊泵 一种新的术中X线与术前CT图像配准方法 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本研究旨在配准胸主动脉血管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术中X线与术前CT图像,为TEVAR支架植入提供精确安全的导航。然而,现有配准算法存在无法有效弥合投影CT图像生成的数字重建影像(digitally reconstructed radiography,DRR)与X线图像之间的域间差异和难以获得图像分割标签的问题。因此,需要提出新的方法来改善这一问题。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配准框架,该框架结合了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的域自适应网络和基于Transformer的配准网络。基于GAN的域自适应网络将X线图像的风格迁移到DRR图像上,使两者在图像风格上更接近。基于Transformer的配准网络采用CNN与跨模态变换器(cross-modality transformer,CMT)相结合的模式,直接配准X线与CT图像,无需进行图像分割。结果本文在208对标定的TEVAR术中X线与CT图像对上对新的配准方法进行了验证。与其他域适应方法相比,本文所采用的CycleGAN网络作为风格转换模块,有效减小了DRR图像与X线图像之间的域间差异。消融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配准网络中的全局局部感知模块(global-local perception module,GLPM)对提高配准精度具有明显作用,而空间缩减(spatial reduction,SR)则有效缩短了配准时间。通过对比现有方法和本文方法在真实患者X线与CT图像对上的配准效果,本文的方法在配准精度和成功率方面均表现出最佳性能。结论本文提出的新的X线与CT图像配准方法有效克服了现有方法存在的域间差异以及难以获得分割标签的问题。 崔家礼 王杰 郭曦 陈彧 舒丽霞关键词:X线图像 CT图像 配准 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策略探索CD14+免疫细胞调控白塞病血管炎症免疫的生物分子网络的机制 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基于整合生物信息学和网络药理学策略探索白塞病CD14+免疫细胞的全身生物分子网络。方法:使用GEO数据库检索白塞病相关的转录组学数据集,筛选后选择GSE61399转录组学数据集,其特征包括8个白塞病患者(实验组)CD14+免疫细胞样本和9个健康人(对照组)CD14+免疫细胞样本。首先对测序中的每个样品进行质量控制,然后使用R软件中的limma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然后使用DAVID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富集分析;CIBERSORTx用于对白塞病CD14+免疫细胞进行分类;最后,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对数据集进行分析,得到与白塞病最相关的基因模块。结果:差异基因表达分析共获得397个差异基因,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对肿瘤坏死因子的细胞反应、对氧化应激的反应、细胞-细胞信号传导、血管生成的正调节、趋化性、细胞趋化性、内在凋亡信号通路的负调节、凋亡过程、对内质的反应网状应激等生物过程;和干细胞多能性的信号通路、粘附连接、TGF-β信号通路、癌症中的胆碱代谢、赖氨酸降解、AMPK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CIBERSORTx的结果显示,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WGCNA显示前20位基因为RARA、OSBPL8、SAMD9L、DDX17、NIPBL、MIR21、VMP1、CCDC88 A、TOP1、CDC27、MALAT1、EHBP1L1、RAB12、TRAF3IP3、WASF2、MIS15RGLUBP1、MIR15、GLUMM4。结论:白塞病患者CD14免疫细胞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与炎症、免疫等生物学过程有关。在差异表达基因中,BMPR2、LUZP1、C5AR1、THBS1可能与白塞病的心血管受累高度相关。 杨凯麟 许尚栋 陈彧 董松波 阳晟 金秀峰 郑军 孙立忠关键词:白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