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坚

作品数:50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会议论文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1篇手术
  • 13篇动脉瘤
  • 13篇外科
  • 11篇血管
  • 9篇肿瘤
  • 9篇显微手术
  • 8篇动脉
  • 8篇手术治疗
  • 8篇颅内
  • 7篇栓塞
  • 7篇椎管
  • 7篇外科手术
  • 7篇显微外科
  • 6篇脑膜
  • 6篇脑膜瘤
  • 5篇血管内栓塞
  • 5篇栓塞治疗
  • 5篇椎管内
  • 5篇颅内动脉
  • 4篇动静脉

机构

  • 50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南华大学
  • 1篇昆明医科大学

作者

  • 50篇陈坚
  • 31篇雷霆
  • 26篇陈劲草
  • 6篇陈旭
  • 6篇曾令成
  • 5篇牛洪泉
  • 5篇郭东生
  • 5篇杨正明
  • 5篇舒凯
  • 2篇陈军
  • 2篇万锋
  • 1篇闵晓黎
  • 1篇崔晟华
  • 1篇申琼
  • 1篇李朝曦
  • 1篇王和平
  • 1篇赵恺
  • 1篇王玉平
  • 1篇梁日初
  • 1篇朱炎昌

传媒

  • 8篇第16届中南...
  • 5篇中国临床神经...
  • 3篇2011中华...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临床神经外科...
  • 2篇中华医学会神...
  • 1篇河南实用神经...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The Ch...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基础医学教育
  • 1篇2007天坛...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 1篇首届中国神经...

年份

  • 4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8篇2013
  • 11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3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特征和治疗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7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80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和(或)DSA检查。患者明确诊断后行药物保守、腔内介入或剖腹探查及血运重建术治疗。观察指标:(1)临床特征。(2)治疗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出院后1、6、12个月各随访1次,以后每年随访1次。随访内容为腹痛症状复发情况,CTA检查肠系膜上动脉(SMA)夹层变化或支架置入术后SMA变化及夹层重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7年3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平均数(范围)表示。结果(1)临床特征:①临床表现:80例患者中,75例有症状,5例无症状为健康体检时发现。75例有症状患者均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均无腹膜刺激征,腹痛以脐周及腹上区为主,14例伴恶心、呕吐,4例伴血便。②影像学检查结果:80例患者均经CTA检查明确诊断为SISMAD。CTA检查表现为SMA局部增粗、真假双腔形成、动脉真腔变细并可见内膜瓣影、假腔形成血栓,其中77例第一破口位于距肠系膜开口1~6cm以内,3例位于主干中远段。80例患者均未发现主动脉夹层。(2)治疗情况:75例有症状患者中,53例药物保守治疗有效,有效率为70.7%(53/75),症状缓解平均时间为5d(1。12d);22例行支架置入术,均取右侧股动脉入路,置入自膨式裸支架或覆膜支架,其中21例成功,1例失败,手术成功率为95.5%(21/22),支架置入术失败患者予药物保守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无行剖腹探查及血运重建术患者。5例无症状患者嘱其院外有效控制血压,定期随访,未作其他干预。(3)随访情况:75例有症状患者均获得随访�
李沁刘颖陈坚党一平李毅清
关键词:放射学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支架置入术
颈椎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王煜唐思成陈坚雷霆李龄
颈段髓内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分析
张宗永曾令成陈坚
颅内复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于加省雷霆陈劲草何跃陈坚李龄
磁共振增强扫描无强化的不同级别脑胶质瘤临床特征的对比分析
2024年
目的通过与磁共振增强扫描无强化的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进行对比, 探讨磁共振增强扫描无强化的高级别脑胶质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磁共振增强扫描无强化、接受手术治疗且病理学诊断明确的成人(年龄≥18岁)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对比高级别组[世界卫生组织(WHO)3、4级]与低级别组(WHO 2级)的临床特征, 并将其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寻找与高级别相关联的特征。结果共纳入126例患者, 其中高级别组46例(36.5%), 包括38例WHO 3级和8例WHO 4级患者;低级别组80例(63.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的年龄、肿瘤生长速率、相对表观弥散系数、胆碱/肌酸及胆碱/N-乙酰天冬氨酸值、危险程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而性别、有无癫痫发作、肿瘤的最大径或部位、有无瘤周水肿、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错配征、肿瘤病理学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 患者的年龄>40岁(OR=3.55, 95%CI:1.30~11.48)、肿瘤生长速率>8 mm/年(OR=17.30, 95%CI:7.89~41.94)、较低的相对表观弥散系数(OR=0.77, 95%CI:0.56~0.97)、较高的胆碱/肌酸比值(OR=1.14, 95%CI:1.08~1.20)和胆碱/N-乙酰天冬氨酸比值(OR=3.73, 95%CI:1.50~9.35)与肿瘤呈高级别有关(均P<0.05)。结论对于年龄>40岁和(或)肿瘤生长速率>8 mm/年的磁共振增强无强化的脑胶质瘤患者, 术前需高度警惕其病变为高级别的可能;进一步配合功能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和(或)磁共振波谱检查有助于术前对肿瘤级别的判断。
曾令成厉华陈如东杨洪宽陈坚于加省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疾病特征磁共振成像
286例椎管内肿瘤的病理和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椎管内肿瘤的流行病学规律,以指导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经手术后病理学证实的286例椎管内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首诊临床表现;肿瘤发生部位及病理类型等方面。结果椎管...
赵恺舒凯牛洪泉郭东生陈劲草陈坚雷霆
关键词:椎管内肿瘤病理学
文献传递
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1例床突旁动脉瘤患者(3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栓塞过程以及结果。其中3例辅以球囊瘤颈再塑形技术,2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
于加省何跃陈如东陈劲草陈坚雷霆李龄
关键词:床突旁动脉瘤血管内治疗
文献传递
22例复发脑膜瘤再手术疗效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评价复发脑膜瘤患者再手术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同济医院1997年7月~2006年12月间22例复发脑膜瘤再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再次手术等级、组织学特征与其手术前后生活质量(QOL)之间的统计学关系,所有数据经SPSS13.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再手术治疗后生活质量的显著影响因素为手术切除等级,而相关的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特点在本组中对再手术疗效的影响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组中影响再手术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手术切除等级。
崔晟华陈坚梁日初
关键词:脑膜瘤复发手术
发生全身转移的成人胶质母细胞瘤临床及分子病理特征:个体数据汇总分析
2024年
目的评估成人胶质母细胞瘤(GBM)脑脊髓神经轴外全身转移的临床及分子病理特征。方法在“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截至2023年12月31日报道的发生全身转移的成人GBM病例,收集汇总其临床特征,同时汇总分析报道的分子病理结果以评估转移发生的可能机制。结果通过数据库检索纳入1928年-2023年的113篇文献,共147例全身转移病例。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3∶1;中位年龄45岁;转移灶几乎可见于全身各个部位,其中常见的转移部位为骨、肺及淋巴结;自GBM初次诊断至转移发生的中位间隔约10个月;自转移发生至患者死亡的中位间隔约4.5个月;中位总体生存约14.8个月。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全切除以及未合并颅内复发与患者生存显著正相关。约39例患者(39/147,26.5%)报道了基因检测的结果。不同的研究所检测的基因项目存在区别,而且不同病例之间检测的基因结果呈现明显异质性。从报道的数量及阳性比例来看,异柠檬酸脱氢酶(IDH)野生型(阳性率27/30)、TERT启动子突变(阳性率11/13)、PTEN突变(阳性率10/11)、TP53突变(阳性率10/13)和RB1突变(阳性率8/9)为相对常见的基因突变。结论成人GBM脑脊髓神经轴外全身转移罕见,年轻患者相对多见,颅内病变的复发或进展仍为决定患者生存的关键因素。转移的发生应为多克隆基因突变进展的结果,其中,促增殖、促侵袭类基因改变例如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突变以及上皮间质转化类相关基因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曾令成厉华陈如东杨洪宽陈坚闵晓黎于加省
关键词:胶质母细胞瘤全身转移分子病理
互联网时代移动教学在神经外科教学中的应用探讨被引量:1
2021年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借助移动通讯设备和网络的学习模式成为了新的教学趋势。该文对移动学习的特点和移动教学的方式,以及当前的移动教学新模式在神经外科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和探讨,重点讨论了MOOC课程、翻转课堂以及微信平台教学对神经外科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带来的变化及其应用前景。同时也分析了当前移动设备应用于教学的不足之处及对大学生学习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对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探讨。正确对待移动设备在教学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并发展适应时代潮流、多模式、高效的教学方法,对神经外科教学乃至其他医学类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陈旭徐钰于加省牛洪泉陈坚
关键词:移动教学神经外科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