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维忠

作品数:146 被引量:1,081H指数:21
供职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交通运输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1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17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6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93篇小麦
  • 60篇霉病
  • 60篇赤霉
  • 60篇赤霉病
  • 37篇抗性
  • 28篇育种
  • 23篇分子标记
  • 21篇病抗
  • 19篇赤霉病抗性
  • 18篇小麦赤霉病
  • 18篇基因
  • 16篇植株
  • 16篇抗赤霉病
  • 10篇再生植株
  • 10篇QTL
  • 9篇原生质
  • 9篇原生质体
  • 9篇质体
  • 8篇植物
  • 7篇单倍体

机构

  • 132篇江苏省农业科...
  • 12篇南京农业大学
  • 9篇安徽农业大学
  • 7篇扬州大学
  • 4篇江苏里下河地...
  • 3篇南京师范大学
  • 3篇安徽科技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遗...
  • 3篇江苏沿海地区...
  • 2篇安徽技术师范...
  • 2篇华中农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江苏太湖地区...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滁州学院

作者

  • 141篇陆维忠
  • 64篇马鸿翔
  • 56篇周淼平
  • 44篇任丽娟
  • 43篇张旭
  • 27篇余桂红
  • 17篇黄益洪
  • 17篇佘建明
  • 12篇沈晓蓉
  • 11篇姚金保
  • 11篇吴鹤鸣
  • 8篇蔡华
  • 8篇马传喜
  • 7篇侯喜林
  • 7篇曹寿椿
  • 6篇周楠
  • 5篇章静娟
  • 5篇朱作为
  • 5篇葛美蓉
  • 5篇向阳海

传媒

  • 35篇江苏农业学报
  • 13篇麦类作物学报
  • 8篇江苏农业科学
  • 6篇作物学报
  • 4篇园艺学报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Journa...
  • 3篇江苏省遗传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江西农业学报
  • 2篇核农学报
  • 2篇江苏省遗传学...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植物保护学报
  • 1篇中国农村科技
  • 1篇激光生物学报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Acta B...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遗传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7篇2010
  • 4篇2009
  • 3篇2008
  • 18篇2007
  • 17篇2006
  • 14篇2005
  • 10篇2004
  • 10篇2003
  • 6篇2002
  • 8篇2001
  • 6篇2000
  • 3篇1999
  • 4篇1998
  • 1篇1997
  • 1篇1996
1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植物细胞工程与农作物育种
<正>农业生物技术是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生物遗传改良的重要途径与方法。我国植物细胞工程技术历史悠久,其研究领域之广,适用范围之大,研究用于实践之早,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目前,它已成为农作物种质创...
陆维忠
文献传递
凝胶组成对小麦SSCP技术的影响被引量:2
2007年
SSCP技术易受凝胶浓度、丙烯酰胺与甲叉双丙烯酰胺的比例和添加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研究探讨了凝胶中丙烯酰胺与甲叉双丙烯酰胺的比例、凝胶浓度和添加物等。结果显示:凝胶中丙烯酰胺与甲叉双丙烯酰胺的比例为29∶1、凝胶浓度为12%、凝胶中不添加蔗糖和甘油为最佳的凝胶组成,单链DNA条带清晰,杂带少,容易观察。
余桂红唐克轩马鸿翔吴勇华周淼平张旭任丽娟陆维忠
关键词:小麦聚丙烯酰胺凝胶
不同小麦组合与不同玉米基因型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被引量:12
2005年
选用21个小麦F1杂交组合与4个玉米基因型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结果表明,不同小麦F1杂交组合的得胚率存在明显差异,最高组合D026/D035为11.6%,最低组合Ta01/C98仅为1.2%;二者相差10%以上;不同玉米基因型的得胚率趋势表现为:甜玉米(35.7%)>普通玉米(11.6%)>爆裂玉米(8.7%)>糯玉米(7.3%);玉米扬花期间,不同阶段授粉对得胚率具有显著影响,以开花当日授粉最佳,越往后得胚率越低。
蔡华马传喜陆维忠
关键词:小麦玉米单倍体得胚率授粉时期
小麦赤霉病抗性QTL分析被引量:27
2004年
以小麦赤霉病抗源望水白与感病品种Alondra杂交产生的 10 4个重组自交系为材料 ,采用JoinMap○R3 0软件构建了含有 2个RAPD、10 9个SSR和 10 5个AFLP标记共 2 5个连锁群的遗传连锁图 ,其中 2 4个连锁群可以确定为相应的染色体 ;采用自然发病和土表接种方法 ,对该重组自交系群体在建阳和苏州进行了连续两年赤霉病抗性鉴定 ,结果表明 :小麦赤霉病抗性由多基因控制 ,存在主基因效应 ,抗病基因表达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用MapQTL○R4 0软件进行了赤霉病抗性QTL分析 ,共检测到位于染色体 2A、3B、4A、4D、5A、5B、6A、6B和 7A的 10个QTL ,其中 8个由抗病亲本望水白提供 ,2个由感病亲本Alondra提供 ,分别可以解释 8 3%~ 2 3 6 %的赤霉病抗性。与赤霉病抗性QTL紧密连锁的两侧分子标记可以为小麦抗赤霉病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帮助。
周淼平任丽娟张旭Olga-E Scholten黄益洪马鸿翔陆维忠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QTL分子辅助育种
小麦骨干亲本生选6号的赤霉病抗性遗传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为研究生选6号对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效果,以黄淮麦区矮抗58、周麦25、周麦27、兰考161等4个主栽品种(系)为母本,以生选6号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分别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上海崇明、安徽滁州)和黄淮地区(河南兰考)对4个组合F2群体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4个组合的F2群体赤霉病抗性较感病亲本均显著提高,平均病小穗率在18.4%~31.2%之间,均达到中抗水平。4个群体的个体抗性级别主要集中在抗病和中抗,平均约占80%;而中感、感病和高感很少,平均占比20%左右。矮抗58/生选6号F2群体在滁州和兰考两个不同生态区域的抗性差异显著,虽然两地均达中抗水平,但滁州点抗性明显优于兰考点。主要表现为兰考点高感单株数是滁州点的7.4倍,中抗单株数却不到滁州点的1/2。同时,兰考点抗感比为65∶35,而滁州点为89∶19,这种现象应该与当年两地气候差异有关,可能黄淮冬麦区当年气候更适合赤霉病发病,也与长江中下游品种大多中抗以上而黄淮品种大多为高感品种的事实相一致。此外,抗性单株从F2到F3,发生了接近3∶1的抗感分离,F3抗性单株的平均病小穗率为20.2%,仍保持较强赤霉病抗性。上述结果表明,生选6号可以作为骨干亲本,广泛用于黄淮冬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的改良。
罗明蔡华余飞宇朱恩洁沈天民陆维忠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骨干亲本
由小麦×玉米获得的小麦DH系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被引量:1
2005年
研究了由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获得的小麦双单倍体DH2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结果表明,大多数双单倍体小麦与异源六倍体普通小麦染色体数目相同,这是染色体经秋水仙素成功加倍的结果。同时在少数细胞中观察到了染色体的“块状移动”,在这些“块”中存在少数“染色体落后”现象,这可能是由于在染色体加倍过程中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异造成的。
蔡华马传喜陆维忠
关键词:小麦玉米DH减数分裂染色体变异
一种小麦赤霉病抗病育种方法
本发明属于小麦非整倍体生物技术育种领域。利用“中国春”小麦的单体系列与小麦赤霉病抗源“苏麦3号”进行杂交与回交,并对每个世代进行镜检,选择单体再次进行回交。至回交4代后,将分离出的单体后代套袋自交,从中选择纯合二体作为该...
张旭陆维忠姚金保周淼平任丽娟
文献传递
小麦×玉米产生的小麦单倍体植株的染色体加倍研究被引量:16
2005年
为了研究秋水仙素对小麦×玉米产生的小麦单倍体的染色体加倍效果,分别用浓度为250、500、750、1000mg/L的秋水仙素溶液对单倍体植株进行浸根加倍处理。结果表明,单倍体植株的平均加倍率分别为51.9%、83.2%、86.4%、82.9%,平均加倍处理效率分别为46.1%、68.8%、71.7%、70.9%,均以浓度为750mg/L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效果最好。用浓度为500mg/L的秋水仙素溶液浸根处理时持续供应O2,可获得79.9%的平均加倍率,高于没有O2供应的处理(72.7%);有O2供应的加倍处理效率(66.1%)也高于无O2供应的处理(62.2)%。
蔡华蔡华马传喜
关键词:小麦玉米单倍体
小麦赤霉病抗性分子标记的筛选及其利用被引量:19
2011年
以4个来源不同的小麦赤霉病抗源为材料,筛选与赤霉病紧密连锁的抗性标记,并进行赤霉病抗性数量性状原点(QTL)定位。结果表明:4个来源不同的抗赤霉病品种所携带的主效抗性QTL均在染色体3BS上,尽管它们的抗性效应不相等,但位置相同,均在Xgwm533与Xgwm493之间。在此基础上,将筛选到的SSR抗性标记在抗感程度不同的品种和高代品系中进一步验证,寻找有效的赤霉病抗性连锁标记。结果表明,选用Xgwm533、Xgwm493或Xbarc133赤霉病抗性紧密连锁标记,在多基因聚合育种群体和回交育种群体中,单标记选择效率可达70%左右。由此可见,在传统育种基础上,运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进行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可提高赤霉病抗性选育效果。
陆维忠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分子标记QTL定位标记辅助育种
大麦赤霉病抗源的发掘与评价被引量:7
2007年
为了发掘新的大麦赤霉病抗源,2005、2006年利用禾谷镰刀菌单花滴注和喷雾接种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287份大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和抗侵染性。结果表明,大麦赤霉病抗性除了抗初侵染类型外还存在抗扩展类型。比较两年单花滴注接种后21 d的病小穗率,筛选得到9个抗源,分别为盐96157、2000品12、秀9744、Vivar、Phoenix、盐94148、鉴35、盐97001、96AC20-30,占全部供试品种的3.44%。通过比较喷雾接种21 d后病小穗率、病穗率、病情指数、反应级等各项指标,发现9个抗源中存在三种类型:盐96157、2000品12、盐94148和Vivar属于既抗扩展又抗侵染的类型,秀977、鉴35和Phoenix属于抗侵染性较弱而抗扩展性强的类型,盐97001和96AC20-30属于抗侵染性强而抗扩展性较弱的类型。在9个抗源中96AC20-30抗侵染性也最强。
戈和静陆维忠张旭陈和陈建民马鸿翔
关键词:大麦赤霉病抗扩展性
共15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