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梅

作品数:43 被引量:279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解放军总医院临床科研扶持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9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2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静脉
  • 9篇导管
  • 8篇血管
  • 7篇肿瘤
  • 6篇中心静脉
  • 6篇脑静脉
  • 6篇护士
  • 6篇化疗
  • 5篇外周
  • 4篇导管异位
  • 4篇动脉
  • 4篇动脉狭窄
  • 4篇血管内治疗
  • 4篇肿瘤专科
  • 4篇肿瘤专科护士
  • 4篇专科
  • 4篇专科护士
  • 4篇脑静脉窦
  • 4篇颈动脉
  • 4篇颈动脉狭窄

机构

  • 43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43篇郭梅
  • 10篇龚海芬
  • 10篇岳利霞
  • 9篇李宝民
  • 9篇李生
  • 8篇汪丹
  • 4篇曹向宇
  • 4篇王君
  • 3篇王松峰
  • 3篇许宗仪
  • 3篇李雪梅
  • 3篇穆婷婷
  • 3篇辜小芳
  • 2篇王鑫
  • 2篇李志坚
  • 2篇王建荣
  • 2篇黄旭生
  • 2篇蒲传强
  • 2篇朱秀勤
  • 2篇王茂强

传媒

  • 2篇中华护理杂志
  • 2篇军医进修学院...
  • 2篇中华老年心脑...
  • 2篇中华现代护理...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护理研究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北京医学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中国药业
  • 1篇现代神经疾病...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实用临床医药...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中国现代神经...
  • 1篇护理研究(下...
  • 1篇中华临床营养...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2
  • 2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7
  • 3篇2005
  • 4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8
  • 1篇1997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文献报告会在提高肿瘤专科护士科研能力中的应用
肿瘤专科护士作为专科护士的专业领域之一,是为肿瘤患者提供照顾支持的多专业团队中最核心的成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专科操作技能,还要具有夯实的科研能力,促进专科的进步和发展.研究人员在肿瘤专科护士临床培训的实践...
张淑豪郭梅岳利霞熊跃娇
关键词:肿瘤专科护士
氧气雾化装置
一种氧气雾化装置,其包括:罐体、盖体、T形管;盖体设置在罐体的上端,盖体上端的接口与T形管的第三端连接;所述T形管的第三端包括有可弯曲的软管,所述盖体上端的接口通过所述软管与T形管的第三端连接。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氧气雾化装...
王松峰郭梅姜欣彤
文献传递
中心静脉导管冲洗装置
一种中心静脉导管冲洗装置,其包括:第一可来福接头、第二可来福接头、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三通、第三连接管、中心静脉导管连接头、常开电磁卡子、常闭电磁卡子、第一电子开关、第二电子开关、第一电源、第二电源、控制单元;第一可...
王亚岚郭梅
文献传递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05年
目的探讨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后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规律,找出影响其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8例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手术治疗的症状性和非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脑血管造影检查评估支架置入手术前后对比剂在脑内的灌注变化,同时按照血流灌注积分表获得具体分值;经Logistic统计回归模型筛选、分析影响手术后脑血流循环灌注程度的相关因素,并对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行半定量分析,从而确定重要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后,78例患者中58例(74.36%)对比剂灌注流速明显改善,其中血流灌注1级者46.15%(36/78),2级者20.51%(16/78),3级者7.69%(6/78)。经直线回归分析显示,手术后脑血流灌注改善程度与手术侧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在所构建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中,对比剂灌注流速的改善程度分别与手术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 R=2.1×1010,P<0.01)、患者年龄(OR=0.8791,P=0.017)以及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OR=0.0149P=0.014)呈显著相关;而与手术后颈动脉狭窄改善程度无关。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可有效改善脑血流灌注;其血流动力学得到改善的作用机制是解除狭窄后多因素的相互作用结果。
王君李宝民李生曹向宇郭梅龚海芬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变化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脑血管造影检查
恶性肿瘤病人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被引量:47
2019年
通过搜索国内外11个权威数据库分析相关文献,综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高发时间、好发部位、主要风险因素以及护理干预策略,指出针对血栓的高发生低检出情况,有必要全面分析评估PICC置管病人的风险因素,找出最佳B超筛查时间、频率,对高危人群及时做好科学、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惠慧马燕兰郭梅王松峰
关键词:肿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血栓形成
不同体位PICC置管术导管异位情况的观察分析被引量:26
2012年
目的拟探讨不同的体位配合歪头动作置管术后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以期选择出适合的体位,提高置管成功率。方法将155例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平卧位组55例、半卧位组49例、坐立位组51例,均采用标准的PICC置管方法。平卧位组患者取平枕仰卧位,半卧位组患者取床头抬高约30°,坐立位组患者取坐位900,置管后均拍X线胸部正位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3组间的导管异位的发生情况。结果共有11例患者发生导管异位,其中半卧位组8例占16.3%,平卧位组2例占3.6%,坐立位组1例占1.9%,半卧位组与其他2组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结论PICC置管术中患者取平卧位是最佳选择,只有当患者伴有呼吸困难或导管异位需要调整时采用坐立位,不推荐床头抬高300的半卧位体位。
郭梅汪丹穆婷婷周晶许宗仪
关键词:体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异位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围手术期的护理
2007年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围手术期的护理特点。方法经过对7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心理护理,医护配合和恢复期指导等措施,明确形成了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中的护理项目和责任。结果78例患者的手术均获成功,无一例严重并发症。结论在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过程中,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医护密切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郭梅龚海芬汪丹周晶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护理
出血性脑静脉窦血栓的血管内治疗被引量:5
2004年
李宝民李生曹向宇王君李雪梅郭梅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脑静脉窦血栓脑静脉血栓出血性梗死静脉内
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特点与血管内治疗
作者考察了脑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特点与血管内治疗方案,总结分析了静脉系统的血管闭塞引发的病理改变,并提出了在抗凝治疗中应严格监测出凝血指标的建议.
李宝民李生黄旭生郭梅李雪梅余新光蒲传强
关键词:脑静脉血栓影像学诊断
文献传递
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及相关问题的探讨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 探讨老年 (≥ 70岁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PTAS)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处理等相关问题。方法 本组收集 16例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经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诊断后 ,均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应用自膨式支架行PTAS治疗。结果  16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狭窄段的直径较术前扩大 ,12例达到正常管径的 6 0 %以上 ,4例达到 4 0 % ,有症状的 14例术后临床脑缺血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全部患者无并发症发生。随访 2~ 2 4个月 ,全部患者均未再发生脑缺血 ,其中 2例行DSA复查、6例行多普勒超声复查 ,均无再狭窄发生。结论 PTAS是治疗老年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简便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李生李宝民曹向宇王君李志坚王立军郭梅辜小芳
关键词:颈动脉疾病颈动脉狭窄血管成形术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