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振江

作品数:9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生物学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钝顶螺旋藻
  • 6篇藻蓝蛋白
  • 6篇螺旋藻
  • 6篇纳米
  • 4篇谱学
  • 4篇谱学研究
  • 4篇SE
  • 3篇纳米硒
  • 3篇IV
  • 2篇蛋白
  • 2篇动态过程
  • 2篇药物
  • 2篇液相
  • 2篇体内代谢
  • 2篇相互作用
  • 2篇纳米金
  • 2篇内代谢
  • 2篇活性
  • 2篇活性蛋白
  • 2篇复合药物

机构

  • 9篇暨南大学

作者

  • 9篇郭振江
  • 8篇郑文杰
  • 7篇白燕
  • 6篇杨芳
  • 4篇黄峙
  • 2篇涂芳
  • 2篇杨芳
  • 2篇陈填烽
  • 1篇唐全民

传媒

  • 2篇海洋科学
  • 1篇感光科学与光...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10
  • 3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活性蛋白复合型纳米硒的制备及液相保存技术
本发明提供了活性蛋白复合型纳米硒,及其制备方法和液相保存技术,既保证了纳米态硒的稳定存在又使两种活性物质反应制得新型的复合药物,对解决硒利用的急性毒性问题和开发新型纳米药物,开辟了活性纳米硒新的使用方式。活性蛋白复合型纳...
郑文杰杨芳黄峙郭振江陈填烽白燕
文献传递
活性蛋白复合型纳米硒的制备及液相保存技术
本发明提供了活性蛋白复合型纳米硒,及其制备方法和液相保存技术,既保证了纳米态硒的稳定存在又使两种活性物质反应制得新型的复合药物,对解决硒利用的急性毒性问题和开发新型纳米药物,开辟了活性纳米硒新的使用方式。活性蛋白复合型纳...
郑文杰杨芳黄峙郭振江陈填烽白燕
文献传递
Se(IV)对藻蓝蛋白分子的氧化及纳米Se(0)的生成
2010年
从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中提取纯化藻蓝蛋白(Phycocyanin,PC),光吸收值A620/A280为3.1,观察Se(Ⅳ)与PC相互作用的光谱行为及红硒化现象。光谱检测发现,加入SeO32-后,PC在620 nm的特征光吸收减弱,并随Se(Ⅳ)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单调降低,278 nm和347 nm的光吸收增强;PC的荧光发射和荧光激发也均呈现衰减。另外,PC与Na2SeO3相互作用后,观察到红硒化现象,透射电镜(TEM)证明主要存在形态为红色纳米硒。结果提示PC可能是SeO32?作用的敏感靶点,Se(Ⅳ)对PC主要表现为氧化损伤,而Se(Ⅳ)被还原为红色纳米硒。
杨芳黄峙郭振江郑文杰
关键词: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纳米
Se(IV)和Te(IV)对钝顶螺旋藻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被引量:1
2007年
用化学品对藻类毒性测试的标准试验方法,分别研究了硫属元素Se(IV)和Te(IV)单组分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的毒性效应,用相加指数法评价了Se(IV)和Te(IV)双组分对螺旋藻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Te(IV)对螺旋藻的毒性大于Se(IV),其EC50,96h分别为125.2mg/L和36.1mg/L;Se(IV)和Te(IV)的联合毒性效应为拮抗作用,其EC50,96h为103.1mg/L。
唐全民郑文杰杨芳白燕涂芳郭振江
关键词:
藻蓝蛋白原位还原Ag(Ⅰ)与纳米Ag(0)形成动态过程的谱学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在4℃避光条件下,将藻蓝蛋白(简称PC)与AgNO3作用,通过UV,FS,FTIR等谱学方法研究了PC与Ag(Ⅰ)原位还原与纳米Ag(0)粒子形成的动态过程。结果显示:PC在615nm的特征吸收峰强度明显减弱,并随Ag(Ⅰ)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单调降低;PC的荧光发射峰和荧光激发峰也均呈现衰减趋势。同步荧光光谱观察到纳米Ag(0)粒子形成的动态过程。用TEM观察到所形成的Ag(0)分散于PC表面,形成PC为核,纳米银为壳部分包覆的生物缀合物,粒子呈球形,有较窄的分布尺寸,粒径在15~30nm之间。
杨芳郭振江白燕郑文杰
关键词: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纳米
藻蓝蛋白与Se(Ⅳ)、Au(Ⅲ)、Ag(Ⅰ)的作用研究
生物大分子修饰的纳米复合粒子成为人们研究的热点。纳米粒子与生物分子相结合具有许多潜在应用,如贵金属纳米粒子与蛋白质结合应用于免疫细胞化学制造等。纳米粒子结合生物大分子能够选择性地与抗原、靶细胞或病毒反应,被广泛应用于免疫...
郭振江
关键词:藻蓝蛋白纳米硒纳米金纳米银
文献传递
藻蓝蛋白对Au(III)原位还原与纳米Au(0)形成动态过程的谱学研究被引量:4
2006年
在4℃、避光条件下,将藻蓝蛋白(PC)与AuCl3作用,通过UV、FS、FT-IR等谱学方法研究了PC与Au(III)作用的动态过程,结果显示:PC在615nm的特征吸收峰强度明显减弱,并随Au(III)浓度增加和时间延长单调降低;PC的荧光发射峰和荧光激发峰也均呈现衰减趋势.同时通过TEM观察到纳米Au(0)粒子形成,纳米金基本呈球形,有较窄的分布尺寸,粒径在20 nm左右,均匀地分散于PC中,这是PC原位还原Au(III)所形成的.
杨芳郭振江白燕黄峙郑文杰
关键词: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纳米金
Se(Ⅳ)与藻蓝蛋白相互作用的谱学研究
<正> Se(Ⅳ)(Na2SeO3或SeO2)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已有较多报道,从Se(Ⅳ)进入藻体后的分布状况看,硒大部分存在于蛋白质中,含硒藻蓝蛋白(PC)中的硒含量可达到267μg/g,由此推测Se(Ⅳ)主要是通过与...
郭振江杨芳郑文杰白燕涂芳
关键词: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光谱
文献传递
Se(IV)与藻蓝蛋白相互作用的谱学研究被引量:4
2005年
 用吸收、荧光、红外等谱学方法研究了藻蓝蛋白(PC)与Se(IV)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SeO2-3加入后,藻蓝蛋白在620nm处的特征光吸收减弱,并随Se(IV)浓度和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而278和347nm处的光吸收增强;荧光发射和荧光激发也逐渐减弱,而599和629nm处的2个激发峰的相对强度与对照相反.PC在475和662nm处分别出现共振散射峰.Se(IV)与PC的作用后,在595nm处出现强的共振散射峰,被指认为液相纳米硒粒子与PC生成的缀合物的共振散射峰.红外光谱图中,PC的酰胺I带为1653 2cm-1,为α螺旋,而PC-Se(0)生物缀合物的酰胺I带为1647 0cm-1,属无规则卷曲.
郭振江杨芳郑文杰白燕
关键词:钝顶螺旋藻藻蓝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