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兴明
- 作品数:25 被引量:264H指数:10
- 供职机构:清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 燃煤挥发分燃烧生成氮氧化物机理的理论与试验研究
- 该文对燃煤挥发分在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生成机理所开展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主要包括挥发分中氮的赋存形态和迁徙规律以及燃烧过程中氮硫交互作用的研究.除此之外,还对挥发分燃烧过程中,挥发分燃烧时的炉内气氛、燃烧温度等因素对氮氧化物...
- 郭兴明
- 关键词:氮氧化物二氧化硫
- 文献传递
- 处理小窑入侵造成自燃的胶体泥浆技术被引量:3
- 2000年
- 小窑入侵造成的煤体自燃其治理存在漏风控制、煤体有效降温等几个难点。胶体泥浆防灭火技术以其独特的水溶、胶凝、成胶可控等性能攻克了以上难点。现场的实际应用表明 ,该技术实现了彻底堵塞松散煤体内部空隙、有效隔氧、降温和阻化等目的 ,为小窑入侵导致的煤体自燃防治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 郭兴明徐精彩王更雨
- 关键词:煤炭开采自燃
- 巷道煤体漏风规律研究被引量:14
- 2001年
- 在分析综放开采条件下巷道煤体所处环境的基础上 ,通过对巷道松散煤体中漏风风流的流态、渗透系数、漏风动力等关键因素的分析研究 ,探讨了巷道煤体的漏风规律 ,推导出了巷道松散煤体的渗透系数的表达式 ,漏风强度、风压梯度与空隙率之间的关系式 ,以及总体漏风强度的表达式 .研究结果表明 ,巷道松散煤体中的漏风流态为层流 ,其漏风动力主要由风流沿巷道的压力降、巷道煤柱两侧的压力差、热力风压、巷道起伏引起的动压差和巷道风流的位压差构成 .为研究巷道煤体自燃规律及防治技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 郭兴明徐精彩惠世恩
- 关键词:巷道松散煤体流态流态漏风强度
- 固定燃烧源排放颗粒物稀释采样系统
- 固定燃烧源排放颗粒物采样系统,该系统包括烟气进气系统,两级稀释器,停留室和设置在停留室下部的采样系统。在一级稀释器的进口端设有压缩空气系统,其出口端分别设置带有气体流量计的采样气出口和带有气体流量调节阀的多余气体出口;在...
- 郝吉明李兴华段雷易红宏郭兴明
- 文献传递
- 利用配置长程气池的FTIR技术研究挥发份中氮赋存形态被引量:1
- 2005年
- 利用FTIR分析技术,对3种不同煤阶的我国电站典型动力用煤———神木烟煤、铜川贫煤和宜宾无烟煤的挥发份中氮的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为克服研究工作中的微氮现象,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了16m光程的长程气池。研究结果显示,红外光线在16m长程气池构造作用下多次穿过挥发份,检测出含量微少的氮元素,成功地克服了微氮现象,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我国电站用煤的挥发分中氮的赋存形态有4种,分别为吡啶型氮化合物、吡咯型氮化合物、吡啶-N氧化物和腈类化合物。氮在煤与挥发分中赋存形态的差别主要是由于煤分子中的大分子量含氮结构在温度作用下发生分解所致。
- 郭兴明惠世恩郝吉明
- 关键词:挥发份赋存形态氮
- 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及控制技术应用被引量:22
- 2006年
- 固定源是氮氧化物排放的一个主要来源。通过对主要固定源氮氧化物生成机理及现有的排放控制技术进行论述,分析我国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氮氧化物排放标准相对宽松,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有待进一步普及,并提出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治理的一些建议。
- 郭兴明郝吉明田贺忠王书肖赵喆
- 关键词:大气污染固定源氮氧化物排放标准控制技术
- 固定燃烧源排放颗粒物稀释采样系统
- 固定燃烧源排放颗粒物采样系统,该系统包括烟气进气系统,两级稀释器,停留室和设置在停留室下部的采样系统。在一级稀释器的进口端设有压缩空气系统,其出口端分别设置带有气体流量计的采样气出口和带有气体流量调节阀的多余气体出口;在...
- 郝吉明李兴华段雷易红宏郭兴明
- 文献传递
- 综放工作面巷道漏风状况分析被引量:10
- 2000年
- 通过对综放工作面巷道煤层所处环境、松散煤体漏风流态、漏风动力等关键因素的分析 ,研究了巷道煤体漏风状况 .结果表明 ,综放工作面巷道煤体中的漏风流态为层流 ,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巷道松散煤体渗透系数的表达式、漏风强度、风压梯度与空隙率之间的关系式及总体漏风强度表达式 ,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巷道煤体自燃理论及防治技术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 郭兴明徐精彩惠世恩
- 关键词:巷道综放工作面漏风多孔介质煤自然煤体
- 挥发份燃烧生成NO的试验研究被引量:1
- 2003年
- 对铜川贫煤进行了挥发份析出和燃烧试验。通过测取和分析挥发份燃烧后烟气中的 NO,对铜川贫煤挥发份中氮的赋存及迁移规律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研究表明 :铜川煤的挥发份中氮的赋存形态至少为 2种 ;随着挥发份燃烧温度的升高 ,NO浓度峰值的出现时间向前移动 ;挥发份燃烧温度上升到 1 673 K以后 ,虽然有利于热力型 NO的生成 ,但对燃料型 NO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煤燃烧理论 ,有效控制煤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图 1 4参 1
- 郭兴明惠世恩车得福徐通模
- 关键词:燃烧挥发份氮一氧化氮煤碳火力发电
- 一种纳米氧化锌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提供一种纳米氧化锌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基于连续气体对撞流的直接沉淀法,利用压缩气体对锌源溶液和碳酸盐沉淀剂溶液分别快速分割,将反应物溶液雾化成液滴,通过携带反应物的气流喷射混合发生对撞,促进反应体系快速、充分的...
- 王玉军蔡卫滨王明慧郭兴明周才金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