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增涛
- 作品数:77 被引量:272H指数:11
-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经济管理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掌侧入路角度锁定接骨板与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比较研究被引量:20
- 2015年
-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角度锁定接骨板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70例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其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5例。观察组行掌侧入路角度锁定接骨板治疗,对照组行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骨折愈合情况,应用Gartland-Werley系统评分对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并比较治疗前后影像学测量指标的差值。结果患者经掌侧入路角度锁定接骨板治疗后的优良率(83.53%)显著高于对照组(5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12周)较对照组(8周)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腕关节主动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项影像学测量指标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掌侧入路角度锁定接骨板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患者术后病情改善与功能恢复情况良好。
- 王继宏温树正樊东升郝增涛景尚斐韩超前王永飞殷超
- 关键词:桡骨骨折掌侧入路
- 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跟部组织缺损临床报告
- 目的:探讨穿支皮瓣与复合组织瓣修复足跟部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资料:本组19例,男17例,女2例.年龄12~55岁,平均36岁.受伤原因:车祸伤13例,机器伤2例,砸压伤2例,烧伤1例,冻伤1例,缺损面积2×5 ...
- 温树正王继宏樊东升郝增涛景尚斐韩超前
- 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治疗策略临床回顾
- 2011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前、术中和术后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120例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前特点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包括病例特点、骨折类型、手术时间、损伤评分、髓内钉类型、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例如感染、股骨颈骨折等指标。结果:大部分手术采用仰卧位(82.5%)、牵引床牵引(57.1%)和顺行固定技术(84.5%)。有59.2%病例为单纯性股骨干骨折,剩余为复合型多发伤,复合型伤和伴有严重胸椎骨折患者手术一般采取延期髓内钉治疗,38.0%的复合严重胸椎损伤的患者一般在创伤后第1天进行髓内钉手术,髓内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是股骨颈骨折发生率较高。结论:大部分股骨干骨折患者髓内钉固定术采用仰卧位顺行植入髓内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对于多发性创伤的患者,需要在创伤后1 d内及时进行髓内钉固定术。
- 郝廷余斌冯卫郝增涛包国玉
-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髓内钉
- 医用可吸收防粘连膜在肌腱修复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医用可吸收防粘连膜促进Ⅱ区屈指肌腱愈合与减少肌腱粘连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将Ⅱ区屈指肌腱损伤修复术后的67例患者80指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防粘连膜组(试验组,33例,共39指),术中肌腱吻合完成后,肌腱断端包以医用可吸收防粘连膜;另一组为无防粘连膜组(对照组,34例,共41指),术中修复屈肌腱后直接缝合皮肤。在术后12周,采用肌腱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定标准评价肌腱的功能状况;采用Lovett分级法评价患指屈指肌力。结果两组术后无肌腱再断裂病例出现。在术后12周时,根据TAM系统评定标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94.9%和70.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指屈指肌力恢复正常的发生率分别为100%和95.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2)。结论医用可吸收膜具有促进Ⅱ区屈指肌腱愈合的效果,可有效防止术后肌腱粘连,改善患指主动活动功能。
- 王继宏温树正樊东升郝增涛景尚斐韩超前
- 关键词:屈指肌腱术后粘连
- 微创手术修复手部肌腱损伤临床研究被引量:8
- 2012年
- 目的通过与传统手术方法对比,探讨微创手术在手指肌腱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行手术修复的手部指屈浅、深肌腱均损伤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研究组采用微创修复法进行修复,对照组采用传统修复法进行修复。观察2组疗效。结果传统组优8例,良6例,中8例,差3例,劣3例,优良率50.0%;研究组优15例,良7例,中4例,差1例,劣1例,优良率78.6%。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区治疗效果结果显示,本组患者Ⅱ区疗效最好,其次为Ⅳ区,Ⅴ最差,但所有分区的优良率均达到或超过50%。结论采用微创法进行手部肌腱断裂的修复,可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 樊东升温树正王润生王继红郝增涛景尚斐
- 关键词:肌腱微创手术
- BMSCs来源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复合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构建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研究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大鼠BMSCs来源的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复合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植入大鼠桡骨缺损处的成骨作用和成血管作用。方法取分离培养至第3代的SD大鼠BMSCs行成骨和成内皮细胞诱导并鉴定。分别将内皮细胞(A组)、成骨细胞(B组)、混合细胞(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比例为1∶1,C组)均匀滴加于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上制备3组细胞-支架复合物,MTT检测支架内细胞增殖活性。取2月龄雄性SD大鼠30只,制作大鼠桡骨5 mm长缺损模型并分别植入3组细胞-支架复合物(n=10)。术后4、8、12周分别取移植物行HE染色观察,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RT-PCR法检测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和骨保护素(osteoprotegrin,OPG)mRNA表达。结果 BMSCs成骨诱导7 d后ALP染色可见细胞质内蓝染颗粒,细胞核呈红染;内皮细胞诱导14 d后,CD34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可见细胞内棕色颗粒。MTT检测示3组细胞活性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HE染色示,术后12周A组未见明显类骨质形成,而有较密集的微血管结构及较多纤维组织形成;B、C组可见均质的类骨质,呈条索状和岛状分布,可见大量成骨样细胞存在。术后各时间点A、C组微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术后12周微血管密度高于C组(P<0.05),其余2个时间点A、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3个时间点OPN和OPG mRNA表达水平均较低,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分别于术后8、12周OPN mRNA表达达峰值,4周时OPG mRNA表达达峰值。结论 BMSCs来源的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按1∶1比例共培养于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多孔支架作为组织工程骨移植物,可以促进大鼠桡骨缺损部位骨的形成和血管化,促进骨缺损愈合。
- 郝增涛冯卫郝廷余斌
- 关键词:BMSCS组织工程骨血管化骨缺损
- 从Struthers弓到穿出尺侧腕屈肌处松解尺神经的疗效比较
- 目的:对肘管综合症患者均采取皮下前置松解治疗,所不同的是松解尺神经压迫点的个数,比较从Struthers弓到穿出尺侧腕屈肌处5个点位松解尺神经治疗肘管综合症的疗效.方法:2004年10月-2010年1月,共手术治疗肘管综...
- 樊东升温树正王润生王继宏郝增涛景尚飞
- Gustilo ⅢC型胫骨上段骨折的治疗被引量:1
- 2009年
- 胫骨上段开放性骨折合并胭动脉损伤是小腿的严重损伤,属Gustilo ⅢC型骨折,常合并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损伤及小腿肌肉的严重损伤。术后常出现小腿肌肉的缺血性挛缩或坏死、皮肤软组织缺损、感染及骨外露,往往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甚至截肢。近年来,高能量的交通事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上此类损伤亦日趋多见。
- 王润生郝增涛王继宏樊东升温树正
- 关键词:胫骨上段骨折C型骨折皮肤软组织缺损小腿肌肉
- 急性跟腱断裂微创与传统修复方法的临床效果探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急性跟腱断裂患者行微创和传统修复方法临床效果。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急性跟腱断裂9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时不同修复方案分成两组,将行传统修复方法38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行微创修复方法 5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踝关节功能、疼痛状况与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在两组治疗后AOFAS(92.45±7.20)分与VAS(1.20±0.14)分均改善基础上,其改善幅度更显著(P<0.05);观察组总并发症率5.71%比对照组21.05%低(P<0.05)。结论急性跟腱断裂患者行微创修复能够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并减少并发症发生,可应用于临床。
- 温树正郝增涛
- 关键词:急性跟腱断裂微创
- 腓总神经麻痹动力性足踝功能重建术的临床报告
- 温树正王继宏樊东升郝增涛景尚斐韩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