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捷庆
- 作品数:50 被引量:160H指数:7
- 供职机构:集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福建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理学电气工程更多>>
- 二次风调整对CFB锅炉飞灰含碳量的影响
- 本研究在工业热态CFB锅炉上测试了过量空气系数和二次风率变化对锅炉飞灰含碳量的影响。试验发现,燃烧福建无烟煤CFB锅炉飞灰含碳量随着过量空气系数的增加而降低;当燃烧空气量较少时(λ<1.25),二次风率变化对飞灰含碳量的...
- 郑捷庆何宏舟邹峥杨炎财
- 关键词:锅炉燃烧飞灰含碳量
- 文献传递
- 水煤浆荷电射流不稳定性的实验研究被引量:5
- 2007年
- 采用针管-环状电极配置的射流荷电雾化系统对水煤浆荷电射流的不稳定性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测试荷电射流的分叉点位置、分叉射流的张角以及射流雾化滴径大小,探讨和分析了雾化操作参数和黏度特性对水煤浆荷电射流不稳定性的影响,以及荷电射流处于不同的不稳定性模式下,雾滴直径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通过荷电显著提高水煤浆射流的雾化质量;荷电射流表现出的不稳定模式与低黏度流体有所不同,黏度对水煤浆荷电射流的不稳定性影响显著;雾滴直径分布在锥射流和多股震荡射流模式下分别呈现单峰及双峰两种典型的分布特征.
- 郑捷庆张军罗惕乾刘新爱潘毅
- 关键词:水煤浆黏度
- 高粘非牛顿液体静电雾化滴径在高压区的分布模型
- 利用一种可双峰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建立了描述具有高粘度、非牛顿特性的水煤浆静电雾化的雾滴在高压静电场中粒径分布规律的统计学模型,并与试验数据对比进行了误差分析,讨论了误差原因。结论表明该概率密度函数模型可用于双峰分布雾谱中...
- 郑捷庆陈智杰张军
- 关键词:水煤浆滴径分布
- 文献传递
- 恒壁温下矩形微通道热沉换热特性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建立了恒壁温条件下矩形硅微通道热沉的三维模型,对微通道内单相层流的换热和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沿流动方向,热沉流体域的温度梯度大于固体域的温度梯度,且最大的温度梯度出现在入口段;除恒温热沉顶面外,通道顶面的温度最大,通道底面和热沉底面的温度近似趋于定值。通道内的换热研究发现,通道侧壁面的Nu数最大,顶面与底面相差很小,角落处的Nu数趋近于0。
- 袁嘉隆梁杰林雄萍郑捷庆
- 关键词:矩形微通道传热压降
- 一种水煤浆双流体静电雾化喷枪
- 本发明公开一种水煤浆双流体静电雾化喷枪,包括喷枪主体,该喷枪主体具有水煤浆进口、压缩气体进口以及喷枪出口,该水煤浆进口和压缩气体进口相连通并均与喷枪出口相连通,该喷枪出口处还设置有静电感应雾化装置。本发明由于该喷枪出口处...
- 郑捷庆
- 流量对水煤浆荷电振荡锥射流模式下平均雾滴粒径的影响
- 在水煤浆微小流量荷电振荡锥射流模式中,雾滴的平均直径大小主要受流量的影响,利用环电极—毛细管配置的静电雾化系统所获得水煤浆雾滴尺寸的实验数据分别与现有的关于高粘性流体静电雾化雾滴粒径大小的计算公式进行了对比,并在此基础上...
- 何宏舟陈智杰郑捷庆
- 关键词:水煤浆荷电
- 文献传递
- 锥形浮子入水冲击受力状态的数值模拟被引量:1
- 2016年
- 为了分析锥形浮子入水冲击的规律,基于Fluent软件采用动网格技术,对斜升角分别为30°、45°、60°的锥形浮子入水冲击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通过分析压力和速度数据,发现在锥形浮子入水瞬间水面对浮子产生的冲击十分巨大;压力峰值先于冲击载荷峰值出现,而且两峰值之间的时间间隔随锥体斜升角的增大而增大.
- 梁杰李晖郑捷庆
- 关键词:波浪能数值模拟
- 玉米油乳化液电破乳时离散液滴的电聚结和电分散特性被引量:3
- 2010年
- 电破乳已在许多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探讨食用油乳化液的的电场破乳机理,该文采用Winner99颗粒图象分析仪对直流静电作用下W/O油包水玉米油乳化液的离散相粒径进行了试验测试,分析了不同电压下离散液滴的电聚结及电分散特性。在理论分析及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初步的预测电分散的简化理论模型,并分析了粒径对电分散临界电压的影响。试验及理论分析表明,当临界电压达到5700V时,将出现电分散。电破乳的操作电压在1000~5000V时,脱水效果较好。
- 张军郑捷庆
- 关键词:乳化液电场
- 工业过程余能回收技术开发及应用
- 何宏舟李志伟何秀锦杨晓平钱瑞林王全根杨绍辉郑捷庆张军邹峥
- 所属科学技术领域:该成果属于余热发电工程、供热工程、热污染及其防治技术的交叉学科领域。 科学技术内容:针对中国金属硅冶炼过程中有大量的热从敞开的炉膛直接散失到大气中以及未燃烧的CO等产物直接排放污染环境的问题,进行了金属...
- 关键词:
- 关键词:余热利用供热工程
- 不同出口位置对矩形微通道热沉流动和换热特性的影响
- 2016年
- 建立了三维共轭传热模型,基于两种不同的进口位置,对微通道热沉内单相层流的流动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且根据其流场分布,调整热沉的出口位置。研究发现:出口位置调整后,热沉的流动均匀性得到改善,并在泵功消耗相差很小的情况下,使热沉获得了更好的散热均温性及更低的总热阻。这表明,对于不同的进口位置,均存在着一个相对最佳的出口角度,使得热沉获得更好的速度场及温度场,从而使得热沉整体的换热性能得到提升。
- 林斌郑捷庆袁嘉隆
- 关键词:矩形微通道换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