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超 作品数:35 被引量:91 H指数:5 供职机构: 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卫生厅资助课题 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MTA3和E-cadherin在宫颈癌转移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研究MTA3及E-cadherin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并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检测68例人体宫颈癌标本中MTA3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结果:MTA3蛋白的表达与宫颈癌的组织学分级有密切关系(字~2=4.484,P=0.034),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是否有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无关(P〉0.05)。肿瘤组E-cadherin存在表达减少或丢失的比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字~2=21.761,P=0.00003),并与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字~2=14.686,P=0.0001),而与患者的年龄、肿瘤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等无关(P〉0.05)。在宫颈癌组织中,MTA3与E-cadherin的表达呈正相关(r=0.579,P=0.0002)。结论:E-cadherin蛋白表达减少或缺失与宫颈癌浸润转移具有良好的相关性,MTA3表达下调的宫颈癌细胞可能更具侵袭潜能,MTA3可能是宫颈癌EMT启动调控的因素之一。 黄海花 吴秀浅 李振华 郑志超 张薇关键词:子宫颈癌 粘着斑激酶在食管癌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蛋白(focal adhesion k inase,FAK)的表达与食管癌发生、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 V ision法原位观察正常食管粘膜、单纯增生粘膜上皮、各级不典型增生上皮及癌组织中FAK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食管粘膜未见FAK蛋白的表达。单纯增生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上皮及癌组织中FAK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为10.0%、31.25%及62.5%,其中原位癌的阳性表达率为41.7%,浸润癌的阳性表达率为65.2%。无淋巴结转移者的阳性表达率为22.9%,有淋巴结转移者的阳性表达率为82.6%(P=0.0002)。FAK蛋白阳性表达率随肿瘤分化程度降低及浸润深度加深而增加(P<0.05,P<0.01)。FAK阳性表达者术后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41.54%和38.38%,FAK阴性表达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9.66%和72.41%,两组3年及5年生存率的差别有显著性差异(P=0.0011和P=0.026)。结论FAK蛋白的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细胞分化,浸润,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FAK蛋白表达阳性的患者比表达阴性的患者预后差。 黄海花 吴秀浅 郑志超 李小凤关键词:粘着斑激酶 食管肿瘤 免疫组织化学 先天性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纤维肉瘤的临床病理改变、分子遗传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3例先天性纤维肉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结合文献复习。结果:三个病例的原发部位分别为耳廓、左前臂及腹膜后,发病年龄均在5岁以内。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其中一例误诊为血管瘤。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其中一例术前化疗。随访至今,除一例局部复发行截肢术外,其余两例未发现复发或转移。肿瘤细胞均表达Vimentin,部分表达SMA或AAT。结论:先天性纤维肉瘤是发生于婴幼儿的少见的软组织肿瘤,具有独特的分子遗传学改变,治疗以局部扩大切除加化疗为主,虽易复发,但预后较好。 黄海花 吴秀浅 郑志超 张薇关键词:先天性纤维肉瘤 临床病理 预后 直肠良恶性肿瘤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和微血管及淋巴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直肠良恶性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及淋巴管密度(LVD)与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数量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用CD68标记TAMs,分别用CD31和D2-40标记微血管和淋巴管,光镜下对TAMs,MVD及LVD进行计数,分析。结果:直肠腺癌组织中的TAMs,MVD及LVD计数明显高于直肠腺瘤型息肉组织(P<0.01);在直肠腺癌组中,TAMs与MVD和LVD有明显相关性(TAMs与MVD:P<0.01;TAMs与LVD:P<0.01),且MVD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P<0.01)和分化程度(P<0.05)密切相关;而TAMs和LVD仅与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1,P<0.05)。结论:TAMs,MVD及LVD可能是反映直肠腺癌发生、发展、转移及侵袭能力的生物学指标,TAMs在肿瘤中的浸润可能与肿瘤血管及淋巴管的生成有关。 王艳 贺飞 郑志超 汪洋关键词: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微血管密度 淋巴管密度 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被引量:20 2006年 目的:研究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应用光学显微镜观察20例胃肠道及胃肠道外间质瘤的形态特征,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等6种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20例间质瘤中,女性11例,男性9例,平均年龄59.82岁(27~80岁)。发生部位:胃8例(40%),小肠4例(20%),大肠2例(10%),食管1例(5%),肠系膜4例(20%),大网膜1例(5%)。肿瘤镜下主要由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有栅栏状、交叉束状、漩涡状及巢状等多种排列。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5%(19/20),75%(15/20),100%(20/20),40%(8/20),5%(1/20)及25%(5/20)。临床症状以腹部包块、腹部不适及消化道出血为主。良性3例(3/20),潜在恶性4例(4/20),恶性13例(13/20)。恶性间质瘤中的核分裂〉5/50 HPF、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密集比良性和低度恶性者常见(P〈0.05)。结论:间质瘤多发生于老年人,无性别差异,胃肠道是其好发部位,细胞排列多样,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免疫组化证实部分GIST具有不完全的平滑肌、神经单向或双向分化特征。核分裂〉5/50HPF、肿瘤细胞坏死及细胞密集是重要的恶性指征。CD117及CD34是其较特异及敏感的抗体,免疫组化在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黄海花 吴秀浅 郑志超 张薇关键词:间质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化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病理学及免疫标记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通过观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CT)前后病理学及免疫标记表达的变化,来探讨NCT乳腺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36例患者,术前用粗针穿刺获组织学检查证实为乳腺癌,并做免疫组化检测ER、PR和cerb-B2。NCT采用标准CAF方案,3周为1个周期,完成2个周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术后标本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病理学及免疫标记表达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RR)为88.89%(32/36),临床完全缓解(CCR)12例(33.33%),部分缓解(PR)20例(55.56%),无变化(NC)4例(11.11%),无进展期(PD)病例。其中,有8例(22.22%)患者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CR)。与术前病理检查标本比较,乳腺癌化疗后出现瘤体缩小变软,甚至消失,肿瘤细胞退变坏死,间质水肿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及不同程度纤维化改变。免疫组化显示ER、PR和cerb-B2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NCT能使绝大部分乳腺癌肿瘤细胞变性坏死,使癌肿缩小,有利于手术切除和增加保乳手术的机会,同时在抑制乳腺癌微转移灶、降低复发和转移等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ER、PR和cerb-B2在化疗前后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陈业晞 庄春柳 郑志超 李廷汉 吴祝东关键词: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病理组织学 免疫组化 广泛累及生殖系统的横纹肌肉瘤1例 2001年 黄海花 郑志超关键词:横纹肌肉瘤 生殖系统肿瘤 星形细胞瘤瘤内CT征象与微血管密度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2003年 目的 研究星形细胞瘤瘤内CT征象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间的关系。探讨CT评估星形细胞瘤新生微血管的作用。方法 运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术后经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MVD。分析瘤内CT征象与MVD间的关系。结果 MVD与病理分级相关。混杂密度及高密度组的MVD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1)。坏死明显组的MVD比坏死不明显组高,二者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钙化组的MVD为13.7±4.7,明显少于无钙化组(20.9±5.8)。囊变与MVD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星形细胞瘤瘤内CT征象,如密度、钙化、坏死等征象在判断肿瘤新生血管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谭四平 叶宇翔 刘国瑞 刘波 郑志超 范淼关键词:星形细胞瘤 CT征象 微血管密度 SP免疫组化法 肿瘤新生血管 凋亡相关因子参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的研究 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了解细胞凋亡相关蛋白Fas,FasL和Bcl-2表达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机制及病理变化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0例桥本甲状腺炎,20例Graves病以及朋例甲状腺腺瘤(作为对照组)患者甲状腺标本中Fas、FasL和Bcl-2表达及分布。结果:Fas在所有的标本中表达,主要分布于甲状腺滤泡细胞表面和细胞质上。除3例甲状腺瘤标本外,其余均表达FasL。Bcl-2表达于15例桥本甲状腺炎、19例Graves病以及17例甲状腺瘤滤泡细胞上。在甲状腺瘤滤泡细胞上表达中等强度Fas,很少或是没有表达FasL。在桥本甲状腺炎中Fas和FasL免疫染色强阳性甲状腺滤泡细胞多分布于浸润淋巴滤泡附近,浸润淋巴细胞中Fas、FasL免疫染色相对较弱。在Graves病中,Fas表达强度与桥本甲状腺炎类似,但FasL表达却更弱。在Graves病和甲状腺瘤组织中,Bcl-2表达两者类似。但在桥本甲状腺炎组织中,分布于浸润淋巴细胞附近的甲状腺滤泡细胞以及生发中心的淋巴细胞上,Bcl-2表达很弱。结论:Fas、FasL和Bcl-2表达在桥本甲状腺炎和Graves病中相似。FasL高表达和Bcl-2低表达可能引起桥本甲状腺炎滤泡细胞凋亡。进一步证明3种凋亡相关因子在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在桥本甲状腺炎中,滤泡细胞凋亡并非由浸润淋巴细胞其FasL? 陈慎仁 郑志超 罗毅平 邓丽娟 黄海花 陈林兴 张薇关键词:甲状腺炎 自身免疫性 格雷夫斯病 星形细胞瘤VEGF表达与瘤周水肿、瘤脑界面间关系的CT研究 2004年 目的研究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瘤脑界面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间的关系,探讨其CT征象的分子生物学意义。方法运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术后经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VEGF。分析瘤周水肿、瘤脑界面与VEGF间的关系。结果肿瘤边缘、瘤周水肿、占位效应与VEGF表达密切相关。随水肿、占位程度的增加,VEGF阳性率亦显著增高(P<0.01)。边缘模糊组的VEGF阳性率分别69.2±19.0,与边缘清楚组间的VEGF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星形细胞瘤的VEGF异常表达,对瘤周水肿及瘤脑界面等CT征象有明显影响。 谭四平 叶宇翔 刘国瑞 郑志超 范淼 刘波关键词:星形细胞瘤 VEGF表达 瘤周水肿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