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路宁

作品数:7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宁夏医科大学校级科研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颅脑
  • 2篇增殖
  • 2篇手术
  • 2篇术后
  • 2篇细胞
  • 2篇颅脑损伤
  • 2篇脑出血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损伤
  • 2篇胶质
  • 2篇胶质瘤
  • 2篇胶质瘤细胞
  • 2篇梗死
  • 2篇出血
  • 1篇岛叶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引流

机构

  • 7篇银川市第一人...
  • 2篇宁夏医科大学
  • 1篇宁波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路宁
  • 3篇张健
  • 2篇常杰
  • 2篇王学荣
  • 1篇和祯泉
  • 1篇刘东华
  • 1篇杨勇
  • 1篇文玉军
  • 1篇韩松
  • 1篇王峰
  • 1篇牛建国
  • 1篇谢桐
  • 1篇顾金海
  • 1篇孙涛

传媒

  • 6篇宁夏医学杂志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0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开颅手术后合并脑梗死32例临床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后合并脑梗死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对收治的32例经脑CT证实为开颅术后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2例脑梗死患者中治愈14例,死亡4例,植物生存状态3例,偏瘫6例,失语5例。结论根据病情采取综合性治疗和预防性治疗是避免发生本病或减轻发病后脑梗死程度的有效方法。
路宁谢桐常杰王学荣
关键词:颅脑手术脑梗死
胶质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信号Crosstalk对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胶质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信号Crosstalk及其对肿瘤细胞增殖和侵袭的影响。方法将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分4组培养:对照组为HBMEC常规培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组为HBMEC在含VEGF_(165)(50 ng/mL)的内皮细胞培养基(ECM)中培养,U87MG共培养组为HBMEC与胶质瘤细胞U87MG共培养,U251共培养组为HBMEC与胶质瘤细胞U251共培养,然后采用ELISA检测胶质瘤细胞及组织因子VEGF对血管内皮细胞分泌CXCL8的影响。将人脑胶质瘤细胞U87MG或U251分4组培养:对照组为U87MG或U251常规培养,U87MG/U251+HBMEC组为U87MG或U251与HBMEC共培养,U87MG/U251+HBMEC+rhCXCL8组为U87MG或U251与HBMEC在含Akt通路的激动剂rhCXCL8(50 ng/mL)的DMEM中共培养,U87MG/U251+HBMEC+LY294002组为U87MG或U251与HBMEC在含Akt通路的抑制剂LY294002(1μmol/L)的DMEM中共培养,分别采用Western blotting、CCK-8、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分泌CXCL8对胶质瘤细胞的增殖、侵袭以及Akt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VEGF组、U87MG共培养组、U251共培养组中HBMEC培养体系的CXCL8分泌量升高(P<0.05),胶质瘤细胞及其分泌VEGF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泌CXCL8。与对照组比较,U87MG/U251+HBMEC组细胞P-Akt蛋白表达增高(P<0.05),增殖及侵袭能力增高(P<0.05);给予CXCL8激活使P-Akt蛋白表达、增殖及侵袭进一步升高(P<0.01);给予LY294002抑制则P-Akt的表达降低(P<0.01),血管内皮细胞可通过分泌CXCL8激活胶质瘤细胞Akt信号通路,并促进其增殖和侵袭。结论胶质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存在VEGF-CXCL8-Akt信号Crosstalk机制,在胶质瘤增殖和侵袭中发挥重要作用。
顾金海路宁顾珈榕文玉军强媛媛和祯泉杨勇王峰孙涛牛建国
关键词:胶质瘤血管内皮细胞CROSSTALKCXCL8AKT
AZD1480靶向阻断JAK2-STAT3信号通路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AZD1480对胶质瘤细胞增殖的靶向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AZD1480在不同时间段内处理胶质瘤细胞U87MG,然后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检测JAK2-STAT3通路活化、CCK-8检测细胞增殖、AnnexinⅤ/PI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统计学分析AZD1480的影响。结果用不同浓度的AZD1480处理24 h后,U87MG细胞中的磷酸化活化蛋白p-JAK2的表达随浓度增加而逐渐降低,p-STAT3的表达则被完全抑制。与用0μM AZD1480分别处理24、48、72 h结果(0.657±0.037、1.359±0.051、1.919±0.092)相比,用0.5μM的AZD1480处理后,U87MG的细胞活性分别为0.554±0.028、1.127±0.053和1.359±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ZD1480浓度增加及干预时间延长,U87MG细胞活性的降低更为明显(P<0.05)。与对照组(0μM)比较,用0.5μM AZD1480处理过的U87MG细胞凋亡比例从(4.54±0.50)%增长至(6.81±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AZD1480浓度增加,U87MG细胞凋亡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结论应用AZD1480能够靶向阻断JAK2-STAT3信号通路活化,有效抑制人脑胶质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从而有望成为人脑胶质瘤基因靶向治疗的一种新靶点和新策略。
路宁顾金海顾珈榕石伏军
关键词:胶质瘤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迟发脑梗死3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迟发脑缺血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迟发脑缺血脑梗死病例临床资料,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来确诊。结果按GOS标准评价,死亡12例,植物生存3例,重残4例,中残8例,良好6例。结论为预防术后迟发脑缺血脑梗死,需手术前、术中、术后采取综合措施。关键是迅速有效地降低颅内压。
刘东华路宁王学荣常杰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梗死脑缺血
经侧裂岛叶与颞叶皮质入路早期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比较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比较经侧裂岛叶与颞叶皮质入路早期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手术治疗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8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4例。所有患者从发病至手术时间小于6 h,对照组行传统经颞叶皮质层入路手术,观察组行经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比较2组患者的围术期情况、血肿清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术后7 d 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8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31%(P<0.05)。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的预后优良率为7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88%(P<0.05)。结论与经颞叶皮质入路早期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相比,经侧裂岛叶入路手术血肿清除率高,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效果佳,安全性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路宁张健韩松
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实施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讨对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实施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68例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行颅骨修补术时间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在术后3~6个月实施常规颅骨修补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术后2个月内实施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颅骨修补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后神经功能恢复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为(4.52±0.94)分、远期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为(75.93±20.3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3.86±0.72)分、(64.84±19.4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术后实施早期颅骨修补术治疗,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加快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具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路宁石伏军张健
关键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
单、双侧脑室外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的效果观察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对比分析单侧与双侧脑室外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9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侧组与双侧组,每组47例。单侧组患者实施单侧脑室外置管引流,双侧组患者实施双侧脑室外置管引流,比较2组患者血肿消除时间、引流治疗时间、引流通畅情况、住院时间,随访1年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双侧组患者血肿消除时间为(16.49±3.24)d,快于单侧组的(23.24±5.16)d;双侧组引流治疗时间为(8.57±1.54)d,快于单侧组的(11.49±1.98)d。双侧组患者引流通畅率为89.36%,高于单侧组的72.34%;双侧组住院时间为(18.41±2.78)d,短于单侧组的(24.32±4.1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组预后良好率(40.43%)高于单侧则(23.40%,P<0.05),双侧组并发症发生率(8.51%)低于单侧组(25.53%,P<0.05)。结论双侧脑室外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临床效果优于单侧脑室外置管引流。
路宁石伏军张健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