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下截骨在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下横行短缩截骨在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中的作用。方法2001年2月至2007年2月对12例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股骨转子下横行短缩截骨的全髋关节置换。男3例,女9例;年龄45-65岁,平均54岁。左髋5例,右髋6例,双髋1例。术前患肢短缩1.8-5.0cm,平均3.5cm。4例中度跛行,8例重度跛行。于术后3、6、12个月,以后每年随访一次。摄X线片观察截骨愈合、假体下沉及松动情况。观察患者跛行情况,髋关节功能评价采用Harris评分。结果全部患者随访2-7年,平均3.0年。截骨长度1.5-4.2cm,平均2.2cm。无坐骨神经损伤。截骨均愈合,愈合时间3~15个月,平均53个月。末次随访时3例轻度跛行,4例中度跛行,无重度跛行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平均36分(30-6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平均83分(75-95分)。2髋分别于术后5年和7年发生股骨假体下沉,下沉高度分别为3mm和6mm。无假体松动及术后感染。结论对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时行转子下横行短缩截骨,为真臼的暴露、臼杯的准确安装、增加股骨假体柄直径、矫正股骨假体柄前倾角创造了条件,可避免神经损伤。 赵秀祥 于建华 卜延民 郑得志关键词:髋脱位 关节成形术 截骨术 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平衡术后下肢长度的方法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截骨长度的确定方法。方法2006年2月至2011年2月对11例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股骨转子下截骨全髋关节置换术,男3例,女8例;年龄45-65岁,平均54岁。左髋5例,右髋6例。患肢短缩1.8-6.0em,平均3.5cm。患者均有髋关节及腰骶部疼痛。术前通过“走板”试验结合双下肢站立正位x线片测量确定股骨转子下截骨长度,平衡术后下肢长度。术后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门诊随访一次。询问患者腰骶部疼痛改善情况及对手术效果的满意程度,测量双下肢长度差,以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估患侧髋关节功能,摄X线片观察截骨愈合、假体松动及下沉、骨溶解情况。结果全部患者随访3-8年,平均4.5年。截骨长度1.5~4.2cm,平均2.2cm。术后患肢较对侧长-1.5-1.5cm,平均1cm。髋关节疼痛症状均消失;8例腰骶部疼痛完全消失,3例轻微疼痛,但较术前明显减轻。2例对手术效果满意,9例很满意。无坐骨神经损伤。截骨愈合时间3~12个月,平均5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髋关节评分从术前平均(45±7.6)分提高至(93±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例分别于术后5年和7年发生股骨假体下沉,下沉高度分别为3mm和6mm。无假体松动及术后感染病例。结论对CroweⅣ型DDH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在真臼部位重建髋臼后应根据患者对肢体延长的耐受程度确定股骨转子下截骨的长度,而术前“走板”试验有利于确定患者的耐受程度,可有效避免或减轻术后由于肢体延长引发的症状,重建双下肢平衡。 刘军 赵秀祥 宋立明 于建华关键词:髋脱位 关节成形术 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近端的重建 被引量:8 2011年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治疗严重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 hip dysplasia,DDH)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髋关节旋转中心恢复到真臼位置是髋臼重建的金标准。恢复正常的旋转中心,可以增加髋关节外展肌力臂,减少假体所受应力,改善关节功能,延长使用寿命。 赵秀祥 于建华关键词:髋关节发育不良 全髋关节置换术 股骨近端 髋臼周围截骨术在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11年 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在儿童时期如果不能被矫正,患者成年后关节软骨所承受的剪力逐渐增大,往往发展成髋关节骨关节炎(hip osteoarthritis,HOA)。骨盆截骨可增加股骨头包容从而减少关节软骨所承受的剪力,预防HOA的发生。有两种增加股骨头包容的方法, 赵秀祥 于建华关键词:髋臼 髋关节发育不良 UTN与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开放骨折的疗效评估 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比较非扩髓胫骨带锁髓内钉 (UTN)和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开放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 72例胫骨带锁髓内钉或外固定架治疗的胫骨开放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 ,比较其愈合时间、感染率和畸形愈合率 ,其对伤口及软组织处理原则相同 ,病人特征和损伤分类没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平均愈合时间 ,髓内钉组 5 2个月 ,外固定架组 7 6个月 ;畸形愈合率外固定架组高于髓内钉组 2 5倍 :感染率没有差别。结论 对于大多数胫骨开放性骨折非扩髓胫骨带锁髓内钉的疗效优于外固定架。 卜延民 张铁良 赵秀祥关键词:外固定架 胫骨 开放骨折 长柄全涂层股骨假体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术在髋关节翻修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在髋关节翻修中长柄全涂层股骨假体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术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1997年1月-2004年1月,收治20例非感染性股骨假体松动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58~77岁,平均65岁。均为单髋初次翻修。关节置换至该次翻修手术时间为3~18年,平均12年。股骨侧骨缺损按Paprosky骨缺损分类标准:Ⅱ型10例,ⅢA型6例,ⅢB型3例,Ⅳ型1例。术中采用长柄全涂层股骨假体结合异体骨颗粒打压植骨12例,异体皮质骨结构植骨加打压植骨8例。颗粒骨植骨量5~35g,平均20g;异体骨板长度10~22cm。结果术后伤口均Ⅰ期愈合。1例于术后5d脱位,经闭合复位牵引固定后未再脱位。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48个月,平均36个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90.0±2.5)分,与术前(50.0±2.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1例股骨假体周围出现3mm透亮带;2例股骨假体分别下沉5mm和7mm;均无明显临床症状,未作处理。患者均未见骨溶解,颗粒骨融合时间3~9个月,平均5个月。7例骨板于术后3年内与宿主骨融合,1例末次随访(术后48个月)仍未融合。结论采用长柄全涂层股骨假体结合同种异体骨植骨术对髋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下沉及假体周围骨折进行翻修,可实现假体初始稳定与远近端同时固定。中短期临床和影像学结果满意,远期疗效有待观察。 赵秀祥 于建华 卜延民 郑得志关键词:关节成形术 同种异体骨植骨 假体 对称型与非对称型胫骨假体对胫骨假端覆盖率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索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称型与非对称型胫骨假体对胫骨断面及胫骨端面前内象限覆盖率的差别。 材料与方法:本实验选用胫骨平台标本30个,其中20个来自我科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取的标本,10个尸体干标本。选用3种类型的... 赵秀祥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 胫骨假体 文献传递 具有关节作用的抗生素骨水泥隔体在膝关节置换后感染二期翻修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08年 背景:二期翻修是治疗人工膝关节置换后感染的有效方法。但如何控制感染,保存关节间隙,避免软组织挛缩,同时不加重骨组织缺损是难题之一。目的:观察具有关节作用的抗生素骨水泥隔体在人工膝关节置换后感染二期翻修中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2003-01/2006-06在天津医院关节中心进行。对象:人工膝关节置换后慢性感染患者10例,其中男3例,女7例;年龄59~75岁,平均66岁。方法:一期手术彻底清创,取出假体,置入具有关节作用的抗生素骨水泥隔体,隔体置入后患者部分负重,关节屈伸活动。选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6周,感染控制后再置入假体。主要观察指标: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膝关节评分。结果:从取出到再置假体时间为12~20周,平均15周。再置假体后复查无感染复发,未见假体松动。所有患者均未发现与隔体相关的骨折、脱位及不稳定。再置假体之前最后一次复查,膝关节屈曲平均66°,平均膝关节功能评分从翻修前的30分增加到93分,平均膝关节疼痛评分从翻修前的45分增加到95分。结论:膝关节置换后感染二期翻修过程中采用具有关节作用的抗生素骨水泥隔体,既能彻底清除感染,又能保存关节间隙,减轻关节囊及韧带挛缩,保持屈伸间隙平衡,为再置假体创造有利条件。 赵秀祥 于建华 郑得志 卜延民关键词:人工膝关节置换 翻修 旋前外旋型踝关节损伤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 2005年 付慕勇 赵秀祥 马宝通关键词:踝关节损伤 旋前外旋型 手术治疗 下胫腓关节分离 后踝骨折 复位固定 动力髁螺钉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80例分析 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和评估动力髁螺钉(dynamic condylar screw)在股骨粗隆下骨折治疗的价值和作用。方法:2003-01/2007-11我科对80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DCS内固定。结果:78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愈台,除2例患者髋内翻,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DCS操作简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稳定性,适用于股骨粗隆下骨折。 刘万栋 赵金海 赵秀祥关键词:骨折固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