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岩 作品数:18 被引量:179 H指数:5 供职机构: 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替牙期安氏Ⅲ类错治疗方法选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0 2002年 目的通过对替牙期轻中度上颌骨发育不足导致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治疗的回顾性研究,为临床医师确定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样本分为正畸治疗组和矫形治疗组,分别为15例替牙期前牙反(牙合)患者。病例的选择标准为:(1)前牙反(牙合),(2)-20),在替牙期以2×4矫治技术矫治轻中度上颌骨发育不足导致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成功的可能性越大? 谷岩关键词:替牙期 前方牵引器 口腔正畸 安氏Ⅱ类错(牙合)正畸治疗及正颌手术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 被引量:3 2015年 安氏Ⅱ类错(牙合)是非常常见的错(牙合),发病率达29.56%,表现为前牙深覆盖.Pullinger指出深覆盖是TMD的高危因素之一:成年人覆盖大于6 mm会因为骨关节炎而引起髁状突的移位,容易产生肌肉的疼痛;同时骨关节炎也会导致覆盖的增加,若临床上观察到成人患者的覆盖逐渐增加,则应该对关节的病变加以警惕.安氏Ⅱ2错(牙合)常表现为上前牙内倾、上下前牙浅覆盖、深覆(牙合),因此其异常的切牙关系使得髁突无论在静止状态还是开闭口过程中均处于被迫后退位,并且增加了髁突在开口过程中铰链运动的幅度,久之可导致关节盘前移位的产生. 琴彩云 谷岩关键词:颞下颌关节 正颌手术 正畸治疗 关节盘前移位 前牙深覆盖 深覆(牙合) 面部软组织参考线用于正畸患者侧貌评价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 探讨面部软组织参考线用于正畸患者侧貌评价的科学性.方法 研究纳入80例骨性Ⅰ类的正畸治疗后患者,其中女性60例,男性20例.收集治疗后侧貌相,由10位经验丰富的正畸医师进行VAS主观评分.同时收集治疗后头颅侧位片进行软组织及上中切牙相关头影测量分析.并进行前额部重叠,测量上中切牙与前额前界线(forehead's anterior limit line,FALL) (FA-FALL),目标前界线(goal anterior limit line,GALL) (FA-GALL)的距离.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各上中切牙测量指标与主观评分及客观软组织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上中切牙测量指标中,FA-FALL与总VAS评分及面部各部分VAS评分均负相关;U1-APo角与总VAS评分,上下唇和颏部VAS评分负相关.此外,FA-FALL与前额倾斜度强相关(P<0.001),与H角中度相关(P<0.001),与鼻唇角(NLA),上唇至E线距离(UL-E)以及颏唇角(MLA)弱相关(P=0.004,P=0.002,P=0.048).FA-GALL除与鼻额角(FNA)弱相关(P=0.025)外,与其他软组织测量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上颌中切牙至面部软组织参考线FALL线的距离作为正畸患者的侧貌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何丹青 谷岩 孙燕楠关键词:上颌中切牙 骨性Ⅰ、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与下切牙牙根位置的CBCT研究 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 比较骨性Ⅰ、Ⅱ类不同垂直向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的差异.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共收集324例个体,其中男性141例,女性183例.测量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和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骨型个体下颌前牙区皮质骨厚度与下切牙牙根位置,使用线性相关分析研究骨性Ⅱ类患者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皮质骨厚度变化趋势.结果 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骨较均角和低角患者更薄,男、女性Ⅰ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50 mm、1.27 mm和0.35 mm、1.16 mm,低角为0.58 mm、1.82 mm和0.62 mm、1.77 mm(P<0.05,P<0.01),Ⅱ类高角根中唇舌侧厚度分别为0.38 mm、1.14 mm和0.51 mm、1.35 mm,低角为0.83 mm、2.28 mm和0.97 mm、1.93 mm(P<0.001).且高角患者牙根距离唇舌侧皮质骨距离更近(P<0.05,P<0.01,P<0.001).在骨性Ⅱ类患者中,随着下颌平面角增加,骨皮质厚度变薄(P<0.001).结论 高角患者下颌前牙区皮质骨较薄,骨性Ⅱ类患者尤其明显,因此临床上应防止骨开裂和骨开窗的发生. 陈浩天 谷岩关键词:骨型 下颌前牙 皮质骨 骨性Ⅲ类牙颌畸形非手术矫治的突破及传动矫正器、技术的研发 林久祥 周彦恒 许天民 陈莉莉 陈贤明 谷岩 李巍然 聂琼 丁鹏 江久汇 该成果属于口腔正畸领域,发明了国内外独创的传动矫正器及技术,在恒牙期骨性Ⅲ类牙颌畸形非手术矫治方面取得了突破。传动矫正器既可消除结扎摩擦力,又可克服主动高摩擦力;与“传动效应”新理论结合形成传动矫治技术;可实施高效的轻力...关键词:关键词:牙颌畸形 功能性安氏Ⅲ类错早期治疗后牙弓间隙变化 被引量:1 2003年 目的 比较替牙期及恒牙期治疗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对牙弓间隙变化的影响。方法 治疗组包括替牙早期治疗的 2 5例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 ,平均治疗时间为六个月。对照组包括恒牙期治疗的 15例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追踪组包括 18例患者 ,为治疗组完成治疗后 ,经过三年追踪的病例。治疗组 ,对照组和追踪组在替牙期及恒牙期拍摄头颅侧位片并取研究模型。对于每个测量项目计算均值和标准差 ,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治疗组治疗的变化。Mann -Whitney检验以比较追踪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的模型分析表明 ,上颌牙弓获得 4.9mm间隙 ,经过三年追踪与对照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替牙早期治疗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可为尖牙及双尖牙萌出提供间隙。 谷岩关键词:反HE 替牙期假性安氏III类错的牙颌特征 被引量:10 2002年 目的 研究替牙期假性安氏III类错的牙颌特征 ,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假性安氏III类错组包括替牙期拍摄的 36张头颅侧位片。该组为追踪观察至生长发育期后确定为假性安氏III类错的患者 (女 1 5名 ,男 2 1名 ) ,替牙期拍摄头颅侧位片时的平均年龄为 1 0 7± 2 0岁。选择标准为 :①安氏Ⅰ类磨牙关系 ,前牙反 ;②功能性下颌前移位。真性安氏III类错组包括替牙期拍摄的 40张头颅侧位片。该组为追踪观察至生长发育期后确定为真性安氏III类错并接受正颌手术治疗的患者 (女 2 1名 ,男 1 9名 ) ,替牙期拍摄头颅侧位片时的平均年龄为 9 7± 2 2岁。选择标准为 :安氏III类磨牙关系 ,前牙反。安氏Ⅰ类错组包括 31名安氏Ⅰ类错患者 (女 1 7名 ,男 1 4名 ) ,平均年龄为 1 1 2± 1 4岁。选择标准为 :①安氏Ⅰ类骨面型 ,②覆覆盖正常 ,③轻度或中度牙列拥挤 ,④正中位时为直面型。结果 假性安氏III类错组中 ,女性“A”点到Nperp的距离平均值为 - 1 63mm ,与安氏Ⅰ类错女性平均值 0 52mm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假性安氏III类错组上切牙较直立。结论 替牙期假性安氏III类错组的牙颌特征为 :①面中部长度 (Co A)稍短 ,②下颌功能性前移位 ,但下颌长度正常 ,③上前? 谷岩关键词:错HE 放射测量术 替牙期 减数下颌第一前磨牙对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态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减数下颌第一前磨牙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状态的变化,并分析影响其倾斜角度变化的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样本最终纳入正畸患者40例,共含68颗下颌第三磨牙,利用三维测量软件测量分析下颌第三磨牙位置及角度。配对t检验及秩和检验比较下颌第三磨牙的位置变化,多元回归分析可能影响其近中倾斜角度变化的因素。结果正畸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近中移动(1.59±3.35)mm(P=0.012),向近中倾斜10.24°±18.82(P<0.001)。患者治疗前ANB角,下颌平面角,萌出高度(8Cp-X),初始角度(∠78)以及下颌第二磨牙远中间隙的变化(△D7-Xi)对第三磨牙近中倾斜角度变化(△∠78)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F=2.153,P=0.071)。结论正畸减数下颌第一前磨牙后,下颌第三磨牙有近中移动和近中倾斜角度加大的趋势,临床医师在治疗设计时应综合考量。 任少毓 谷岩关键词:下颌第三磨牙 锥形束CT 正畸微笑美学——我们能否理解并实现患者的诉求? 现代正畸矫治技术允许正畸医师在获得完美咬合关系的同时,得以诠释其对美的独到理解,故美学对于正畸医师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研究课题。对美的追求往往是正畸患者要求治疗的初衷,因此正畸医师应该理解患者的审美偏好。换言之,良好的治疗... 谷岩关键词:咬合关系 文献传递 上颌窦底对上颌第一磨牙正畸移动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利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评估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底间不同的解剖位置关系对正畸减数矫治时第一磨牙近中整体移动及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纳入44例减数前磨牙完成正畸矫治的成年患者,根据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的接触关系分为两组:各牙根均未与窦底接触(isolate from maxillary sinus,IF)组和各牙根均与窦底接触(contacting/protruding into maxillary sinus,CP)组。测量并比较治疗前后及两组间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距离、轴倾角度及牙根体积吸收量。结果IF组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56±1.00)mm,牙根为(2.44±1.30)mm;CP组牙冠近中移动距离为(2.73±1.20)mm,牙根为(2.80±0.99)mm。两组患者牙冠与牙根间近中移动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121、P=0.202)。治疗前后轴倾角度改变在两组患者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CP组(1.72°±4.58°),IF组(0.82°±5.47°),P=0.425]。CP组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体积吸收量[(16.45±9.52)mm^(3)]显著高于IF组[(7.85±4.94)mm^(3)](P<0.001)。结论上颌第一磨牙牙根与窦底接触或突入窦内者可以成功实现水平向穿上颌窦底移动,且治疗前后上颌第一磨牙轴倾角度改变与牙根位于窦外组无差异,但牙根吸收明显增加。 耿菁 谷岩关键词:上颌窦底 上颌第一磨牙 牙齿移动 牙根吸收 锥形束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