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达拉奉治疗出血性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
- 2009年
- 袁峰
- 关键词:出血性脑梗死疗效依达拉奉
- 依达拉奉治疗出血性脑梗死3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出血性脑梗死(HCI)的疗效。方法60例H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甘露醇、呋噻米、托拉塞米等脱水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血糖及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0.9%氯化钠溶液250ml静脉滴注,2次/d。15d为1个疗程。分别对两组治疗前、治疗1月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7,P>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3,P<0.0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229,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HCI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临床疗效。
- 袁峰
- 关键词:依达拉奉脑梗死
- 阿替普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的探讨
- 2021年
- 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当中,采取阿替普酶 (rt-PA)溶栓联合阿加曲班(AGB)抗凝治疗,所收获到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治疗存在的安全性,展开分析和探究。方法:随机选取临沂市中医医院收录的ACI患者,当作本次阿替普酶联合阿加曲班治疗研究的临床纳入资料,收录的ACI患者数量为八十名,随机均分两组,观察组四十名ACI患者采取的临床治疗方式是rt-PA 溶栓(静脉输注)+AGB抗凝治疗方式,而对照组的四十名ACI患者则是单独采取rt-PA 溶栓治疗。本次研究当中对两组ACI患者的NIHSS评分、ADL-BI指数、mRS评分,展开分析比较。结果:在本次研究当中对比两组ACI患者的个人基本资料,以及患者ACI患病时间、患病诱因等相关资料比较发现P>0.05;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在治疗后的第十天,对比NIHSS评分、mRS评分及 ADL-BI评分,发现数据比是有统计学意义存在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高。结论:在临床上,rt-PA 溶栓联合 AGB抗凝治疗ACI,可以让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得以有效改善,让患者生活活动能力有效提升,而且阿加曲班是十分理想的抗血液凝固药物,在患者进行脑缺血治疗当中存在较高的安全性,而且有较小的出血风险。
- 袁峰
- 关键词:阿替普酶阿加曲班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
- 高压氧配合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4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09年
- 袁峰
- 关键词: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高压氧EEG
-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凝血功能的改善效果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重症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神经、凝血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2年4月期间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重症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常规干预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阿替普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凝血功能指标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阿替普酶组治疗总有效率(95.00%)显著高于常规干预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4,P<0.05)。治疗后12 h、1周及2周,阿替普酶组NIHSS评分均低于常规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阿替普酶组FIB、D-D水平低于常规干预组,PT、APTT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50%)与常规干预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脑梗死患者实施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可缓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神经功能,减轻病残程度,改善凝血功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良好。
- 董宁于晓东袁峰
- 关键词:重症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凝血功能
- 路路通注射液治疗脑出血后脑组织水肿130例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探讨纯中药制剂路路通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后脑组织消肿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照组65例给予20%甘露醇、25%硫酸镁、10%氯化钾、胰岛素、乙酰谷酰胺静脉滴注,连用2周;治疗组65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患者出血量≤30ml,于发病后3d(30ml~50ml于发病后8d)给予路路通0.25g静脉滴注,1次/d,连用10d。结果:治疗组显效率58.46%,有效率96.92%;对照组显效率3.08%,有效率84.62%。水肿平均缩小面积: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路路通注射液通过扩张血管使血肿周围的缺血得到改善,降低全血粘度和红细胞压积,使患者的红细胞凝集性降低,血流动性增加,减弱脑水肿。
- 张勇袁峰张秀芝
- 关键词:路路通注射液脑出血急性期脑水肿
- 线粒体脑肌病1例报告
- 2001年
- 赵惟秀袁峰李雪梅
- 关键词:线粒体脑肌病病例报告
- 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丹参或参麦和胞二磷胆碱,口服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加用奥扎格雷钠80 mg于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于25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天2次,14 d为1个疗程;对两组ESS评分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等进行评定,比较疗效。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患者的ESS评分有显著的差异,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降低(P<0.05),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并能更好地控制脑梗死的进展,疗效安全显著。
- 袁峰
- 关键词:奥扎格雷钠依达拉奉急性脑梗死
- 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与不同中医证型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 2020年
- 目的研究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与不同中医证型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60例为治疗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且结果为健康的人群60例为对照组,治疗组再分为阴虚风动组、风火上扰组、痰热腑实组、气虚血瘀组、风痰瘀阻组。比较各组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差异。结果阴虚风动26例、风火上扰10例、痰热腑实25例、气虚血瘀29例、风痰瘀阻70例,脑梗死中医证型占比最多的是风痰瘀阻型。治疗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的脑梗死组患者血清中的维生素D水平比较,痰热腑实型和气虚血瘀型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其他证型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P<0.05)。5种证型的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是低分位和中分位,其中气虚血瘀型和痰热腑实型脑梗死患者低分位的百分比显著高于其他证型的脑梗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中医证型脑梗死患者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血清中维生素D水平和脑梗死不同中医证型之间有紧密的相关性。
- 袁峰张勇左静赵俊涵王亚飞杨培中
- 关键词:维生素D脑梗死中医证型
- 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的效果及对血清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究盐酸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PD)的效果及对血清相关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队列研究。抽取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8例PD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多巴丝肼治疗,研究组给予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有效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运动功能[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血清相关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7.06%,33/34)高于对照组(82.35%,28/34),P<0.05。治疗后,两组MMSE各项评分及总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UPDRSⅡ、UPDRSⅢ、UPDRSⅣ评分及总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DNF、5-HT、NE、IGF-1水平均高于治疗前,Hcy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BDNF、5-HT、NE、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Hc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普拉克索与多巴丝肼联合治疗,能够改善PD患者的认知功能,减轻运动障碍并调节血清相关因子水平,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且安全性高。
- 刘兴梅赵俊涵尹小妹黄云艳袁峰
- 关键词:帕金森病多巴丝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