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洪海

作品数:42 被引量:183H指数:8
供职机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惠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6篇手术
  • 14篇内镜
  • 13篇神经内镜
  • 8篇外科
  • 7篇显微手术
  • 6篇颅内
  • 6篇出血
  • 5篇动脉瘤
  • 5篇手术治疗
  • 5篇显微外科
  • 4篇单鼻孔
  • 4篇神经内镜辅助
  • 4篇术后
  • 4篇外科手术
  • 4篇显微外科手术
  • 4篇囊肿
  • 4篇脑积水
  • 4篇脑室
  • 4篇基底
  • 4篇积水

机构

  • 29篇惠州市中心人...
  • 9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惠州市第一人...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汕头大学
  • 1篇博罗县人民医...

作者

  • 38篇罗洪海
  • 12篇李百升
  • 12篇荆国杰
  • 11篇祝刚
  • 9篇漆松涛
  • 9篇彭玉平
  • 8篇张喜安
  • 7篇李雪松
  • 6篇黄小山
  • 5篇杨炳湖
  • 4篇李志平
  • 3篇邓一帆
  • 3篇曾海勇
  • 3篇黄家梁
  • 3篇晏广
  • 2篇谢乙团
  • 2篇秦忠宗
  • 2篇杨超
  • 2篇姚晓腾
  • 2篇刘剑波

传媒

  • 5篇河南外科学杂...
  • 5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现代中西医结...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第一军医大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四川医学
  • 1篇广东医学院学...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临床医药实践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年份

  • 1篇2023
  • 5篇2021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6篇2009
  • 2篇2007
  • 6篇2006
  • 5篇2005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2021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4—2020-09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的22例(22眼)外伤性视神经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均获3~6个月随访,将视力评价标准分为无光感(Ⅰ级)、光感(Ⅱ级)、眼前手动(Ⅲ级)、眼前1 m指数(Ⅳ级)和能见标字视力表符号≥0.02(Ⅴ级)5个级别,统计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视力改善效果。结果术后随访3~6个月,末次随访依据疗效评判标准,本组患者视力总改善率为77.27%(17/22)。其中术前视力为Ⅱ~Ⅴ级患者的视力改善率为100.00%(22/22),高于Ⅰ级患者的37.50%(3/8);手术距受伤时间<7 d患者的视力改善率为83.33%(15/18),高于>7 d患者的50.0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下视神经减压术治疗创伤性视神经病,患者术后的视力恢复效果较好,其中术前视力Ⅱ~Ⅴ级的患者,以及受伤至手术时间在7 d以内的患者,视力改善效果更为显著。
李百升曾海勇陈建生朱文丰罗洪海
关键词:视力
神经内镜辅助颅内动脉瘤夹闭术被引量:2
2009年
颅内动脉瘤的微侵袭治疗是动脉瘤外科的新方向。内镜辅助显微神经外科弥补单纯显微外科的一些不足。利用内镜,手术医师能在较小的显露范围内看清动脉瘤的各个方向和周围结构,减少对正常脑组织的牵拉;内镜下可以看清载瘤动脉上的重要穿支血管,确定夹闭位置是否正确,瘤颈夹闭是否完全,动脉瘤夹是否压迫周围的重要的神经及血管;在个别复杂的动脉瘤病例中,只有在内镜视野内才能夹闭。
谢乙团荆国杰罗洪海
关键词:神经内镜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
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防治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疗效观察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观察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防治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5例行血管内栓塞术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n=27)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n=28)给予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脑血管痉挛和迟发脑梗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根据GOS分级,观察组的恢复良好率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川芎嗪注射液联合尼莫地平可以明显降低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和迟发脑梗死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且安全性较好,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秦忠宗祝刚罗洪海李雪松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脑血管痉挛川芎嗪尼莫地平
LINC00672对微小RNA-629-3p的靶向调控作用及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长基因间非编码RNA 672(LINC00672)对微小RNA-629-3p(miR-629-3p)的靶向作用及胶质瘤细胞迁移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胶质瘤细胞(U118、U87和U251)以及人星形胶质细胞NHAs的LINC00672和miR-629-3p水平,经DIANA Tools在线预测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LINC00672和miR-629-3p间的靶向关系。将U251细胞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转染pcDNA)、LINC00672过表达组(转染pcDNA-LINC00672)和共过表达组(转染pcDNA-LINC00672+miR-629-3p模拟物mimics)。MTT法、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经转染处理后各组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qPCR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EMT相关指标[E-钙黏蛋白(E-Cad)、N-钙黏蛋白(N-Cad)和纤维黏连蛋白(FN)]以及细胞周期依赖蛋白激酶2(CDK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情况。结果与NHAs细胞相比,胶质瘤细胞的LINC00672水平降低,而miR-629-3p水平升高(P<0.05);LINC00672能够靶向负调控miR-629-3p。LINC00672过表达组U251细胞的增殖活力、划痕愈合率和穿膜细胞数较阴性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而共过表达组U251细胞的增殖活力、划痕愈合率和穿膜细胞数较LINC00672过表达组升高(P<0.05)且与阴性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对照组相比,LINC00672过表达组U251细胞的E-Cad水平升高,而CDK2、MMP-9、N-Cad和FN水平降低(P<0.05);与LINC00672过表达组相比,共过表达组U251细胞的E-Cad水平降低,而CDK2、MMP-9、N-Cad和FN水平升高(P<0.05);空白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U251细胞上述指标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INC00672通过靶向调控miR-629-3p来抑制胶质瘤U251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EMT过程,在胶质瘤中发挥抑瘤作用。
刘剑波罗洪海曾思安钟晓坡黄卓雅杨超
关键词:胶质瘤上皮间质转化
骶管蛛网膜囊肿的显微手术效果及影响因素
2016年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骶管蛛网膜囊肿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对12例症状性骶管蛛网膜囊肿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总结术中病理改变、手术策略及其效果等。结果术中发现合并脊柱裂3例,包括棘突缺如1例,椎板部分缺如2例,马尾粘连5例,蛛网膜异常粘带形成4例,硬脊膜粘连形成1例,硬脊膜憩室形成并马尾嵌顿1例。术后臀部及腰骶部疼痛消失7例(7/10),部分缓解3例,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消失4例(4/5),好转1例,肢体乏力恢复正常3例(3/3),无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及脑脊液瘘病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症状性骶管蛛网膜囊肿疗效肯定,尤其对肢体乏力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患者有较高缓解率,对神经根痛亦有较好缓解效果。术中蛛网膜囊肿远近端充分开窗、充分松解马尾粘连、消除硬脊膜憩室、修补脊柱裂以及重视术后手术切口皮肤管理是保证手术效果的重要举措。
李百升罗洪海祝刚晏广李志平黄小山
关键词:骶管蛛网膜囊肿显微手术病理疗效影响因素
神经内镜在颅内肿瘤锁孔显微手术中的应用
2006年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肿瘤的意义及方法。方法应用神经内镜辅助下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肿瘤30例。在显微镜下尽可能切除可见肿瘤部分,再用神经内镜辅助寻找残余肿瘤并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22例,次全切除5例,3例颅内动脉瘤成功夹闭。2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多尿,经对症治疗均于术后1周恢复正常;1例胆质瘤患者术后发生无菌性脑膜炎,经对症治疗2周后痊愈。本组无一例死亡,无脑出血、颈内动脉损伤和视神经损伤发生。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锁孔显微手术治疗颅内肿瘤,有助于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手术创伤。
杨炳湖荆国杰罗洪海李雪松黄家梁
关键词:脑肿瘤内窥镜检查显微外科手术颅内肿瘤锁孔显微手术神经内镜
浅谈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在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0年6月因颅脑损伤疑诊为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均实施头颅CT、传统MR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比较三种检查方法在同一患者阳性发现率的分布差异。结果:初选拟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50例病人中,CT扫描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者35例(70%),无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者15例(30%);传统MRI扫描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者41例(82%),无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者9例(18%);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显示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者48例(96%),无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者2例(4%)。CT、传统MRI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探测弥漫性轴索损伤征象敏感性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秩次分别为:1.81,1.99,2.20;Chi-Square统计量=19.538,P=0.000),以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敏感性最高。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是活体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一种敏感性高、理想的影像学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李百升罗洪海祝刚李雪松李志平黄小山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胶质瘤干细胞与胶质瘤非干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性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胶质瘤干细胞(GSC)与胶质瘤非干细胞(nGSC)在生物学特性及相关蛋白表达方面的差异。方法体外培养GSC1、GSC2及nGSC1、nGSC2,培养2、4、6、8、10和12d后采用CCK8法检测4种细胞的增殖能力;培养2d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对替莫唑胺(TMZ)的敏感性;粘附实验检测细胞的粘附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明胶酶谱实验检测细胞分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活性;Westernblotting、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Notchl、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的表达。结果培养4、6、8、10和12d时nGSC1细胞存活率均高于GSC1,nGSC2细胞存活率均高于GSC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MZ对GSC1、nGSC1和GSC2、nGSC2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536.0±17.67)μmol/L、(514.5±13.44)μmol/L,(2543.0±39.87)μmol/L、(889.6±17.43)μmol/L;GSC1粘附于细胞外纤维链接蛋白、胶原蛋白I的细胞数均多于nGSC1,GSC2粘附于纤维链接蛋白、胶原蛋白I的细胞数均多于nGSC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SC1迁移12、24h的细胞数均多于nGSC1,GSC2迁移12、24h的细胞数均多于nGSC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SC1侵袭24、36h的细胞数多于nGSC1,GSC2侵袭24、36h的细胞数多于nGSC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SC1分泌MMP-2的活性高于nGSC1,GSC2分泌MMP-2的活性高于nGSC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blotting检测显示GSC1中EGFR/Notch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nGSC1,GSC2中EGFR/Notch1蛋白相对表达量低于nGSC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Westernblotting检测结果一致,EGFR蛋白在nGSC中强表达,在GSC中弱表达。Notch1蛋白在GSC中强表达,在nGSC中弱表达。结论相对于高表达EGFR并具有较强增殖能力的nGSC,高表达Notch1的GSC分泌的MMP-2活性高,具有更强的粘附、迁移、侵袭能力,这可能是胶质瘤治疗抵抗和复发的重要原因。
吕一帆罗均然荆国杰祝刚罗洪海李百升谢乙团
关键词:胶质瘤干细胞细胞迁移细胞侵袭替莫唑胺
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鞍区手术的解剖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研究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中各解剖标志的辨认,探讨如何确认和根据不同的鞍区肿瘤生长方式扩大显露蝶窦前壁。方法对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Oo例1和新鲜成人尸头标本(5例)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颈内静脉灌注蓝色玻璃胶后,经单侧鼻孔入路导入内镜,再剖开一侧鼻腔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腭咽弓到蝶窦开口下缘距离为(15.13±1.99)mm,中鼻甲后部下缘到鞍底中心距离为(10.20±0.15)mm,去除蝶窦内分隔后蝶窦容量为(8.73±2.90)mL,鞍底厚度为(3.68±1.96)mm;鼻中隔和蝶窦前壁之间在不同平面的夹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难以找到蝶窦开口者,可根据蝶窦前壁特有的橄榄状隆起、蝶窦前壁和中鼻甲位置关系及蝶窦开口和腭咽弓距离确定蝶窦前壁;犁骨居中可为鞍底中线的定位标志;扩大入路适用于往鞍区各个不同方向生长的肿瘤手术。
漆松涛罗洪海彭玉平
关键词:神经内镜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内镜解剖
神经内镜下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手术鼻腔结构保护方法探讨被引量:30
2007年
目的总结神经内镜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中鼻腔结构的保护方法与效果。方法采用神经内镜经单鼻孔-鼻中隔-蝶窦入路切除96例垂体瘤,术中纵行切开鼻中隔黏膜,注意鼻腔结构的保护,术后鼻黏膜复位、填塞。结果肿瘤全切68例,近全切除18例,大部分切除10例。30例视力好转,10例病人出现暂时性尿崩,2例病人出现脑脊液漏,于1周后恢复,术后无鼻腔内不适。72例病人随访3~16个月,未见复发,无传统唇下入路常见的唇部麻木、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效果满意。结论神经内镜经单鼻孔-鼻中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能达到微创的目的,手术方法得当,鼻腔内黏膜结构保护好,术后并发症少,可达到看不出手术痕迹的效果。
彭玉平漆松涛张喜安罗洪海
关键词:垂体肿瘤神经内镜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