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缪军

作品数:39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9篇原虫
  • 29篇疟原虫
  • 28篇恶性疟
  • 28篇恶性疟原虫
  • 13篇疫苗
  • 12篇基因
  • 9篇裂殖子表面蛋...
  • 9篇表面蛋白
  • 8篇裂殖子表面蛋...
  • 8篇抗原
  • 7篇顶端膜抗原1
  • 7篇膜抗原
  • 6篇质粒
  • 6篇免疫
  • 6篇核酸疫苗
  • 5篇细胞
  • 5篇免疫反应
  • 4篇疫苗诱导
  • 4篇转染
  • 4篇环素

机构

  • 39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海德堡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西京医院

作者

  • 39篇缪军
  • 33篇薛采芳
  • 24篇刘忠湘
  • 21篇李珣
  • 20篇王宪锋
  • 11篇雷俊川
  • 10篇甄荣芬
  • 9篇李淑梅
  • 6篇喻启桂
  • 3篇张新海
  • 3篇方亮
  • 3篇金伯泉
  • 2篇李英杰
  • 2篇刘军
  • 2篇庄然
  • 2篇李全贞
  • 2篇张瑞中
  • 1篇刘荣福
  • 1篇毕惠祥
  • 1篇李英杰

传媒

  • 10篇中国寄生虫学...
  • 5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中华微生物学...
  • 3篇中国人兽共患...
  • 3篇中国动物学会...
  • 2篇中国免疫学杂...
  • 2篇地方病通报
  • 2篇细胞与分子免...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动物学会...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现代免疫学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5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8篇2000
  • 3篇1999
  • 2篇1998
  • 5篇1997
3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结构、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000年
以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为主线 ,首先进行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结构改革 ;在此基础上 ,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改革的途径 ,引导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综合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甄荣芬赵亚刘忠湘雷俊川王宪锋缪军刘军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课程结构教学方法
一种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重组复合基因表达产物诱发小鼠体液免疫反应的研究
1997年
本文用ELISA间接法检测了一种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重组复合基因表达产物诱导小鼠体液免疫的反应。该复合基因包含了编码MSA1、MSA2和RESA上的T和/或B细胞刺激位点的基因片段,同时加有IL-1和TT上的广谱T细胞刺激位点的基因片段。该复合基因在E.coli中的表达产物(简称复合抗原)在有和无佐剂的条件下免疫BALB/c小鼠后,均产生了明显的抗复合抗原的抗体,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抗可溶性裂殖子抗原的抗体。相反,用可溶性裂殖子抗原免疫的BALB/c小鼠则不能产生明显的抗复合抗原的抗体。另外。
缪军薛采芳陈白虹李全贞李英杰
关键词:恶性疟疟原虫重组基因
大蒜素体外抗疟作用的研究(摘要)(英文)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研究大蒜素对恶性疟原虫体外生长活性的影响。方法 用新鲜配制或储存的疟疾完全培养基大蒜素稀释液在不同浓度 (10 0 μg/mL~ 5 μg/mL)处理恶性疟原虫 ,实验过程中在 12h ,2 4h换液或者不换液。分别作用 12h ,2 4h和 48h后 ,检测虫体感染率的变化分析药物的作用效果。同时以大蒜素处理正常红细胞观察对虫体宿主细胞的影响。结果 以新鲜配制的大蒜素处理疟原虫时 ,作用 12h后 5 0 μg/mL的浓度即可清除虫体 ,当作用 48h后在低至10 μg/mL的浓度也可杀灭原虫。而使用储存大蒜素换液或者新鲜配制的大蒜素不换液则需要较高的浓度。大蒜素处理正常红细胞时 ,在高于 5 0 μg/mL的浓度对宿主红细胞有破坏作用 ,而该浓度下虫体生长可被有效抑制。 结论 大蒜素在体外具有强烈的抗疟作用。 3 0 μg/mL是可以有效抑制疟原虫生长但对宿主红细胞没有损伤的适宜浓度。
刘忠湘王宪锋李王旬李淑梅缪军薛采芳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大蒜素生长活性红细胞
恶性疟原虫AMA1不同类型疫苗组合免疫接种研究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探索应用恶性疟原虫DNA疫苗、重组痘苗病毒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进行组合免疫接种,诱导针对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抗原AMA1的保护性抗体。方法PCR扩增云南株恶性疟原虫AMA1编码基因,构建和制备DNA免疫质粒VR1020/E(疫苗D)、重组改良安卡拉痘苗病毒rMVAPE(疫苗V)和重组原核表达AMA1胞外域蛋白E(疫苗P)。用疫苗D单独或与小鼠GM2CSF表达质粒共同对小鼠进行初始免疫,用疫苗V和疫苗P进行单次或先后各一次追加强化。采用疫苗D2V组合方案免疫新西兰白兔。ELISA测定小鼠血清IgG及其亚类IgG1和IgG2a的水平,用免疫动物血清进行疟原虫裂殖子体外入侵抑制实验。结果在疫苗D初始免疫的基础上,采用疫苗V或疫苗P进行强化免疫可显著提高小鼠针对AMA1的抗体应答,小鼠血清特异性IgG平均增加15至137倍,GM2CSF表达质粒对疫苗D2V组合免疫小鼠的抗体应答有显著促进作用。采用疫苗D2V组合免疫在家兔可诱导明显的抗体应答。小鼠和家兔免疫血清在体外可显著抑制疟原虫裂殖子对RBC的入侵。结论将DNA疫苗、重组改良安卡拉痘苗病毒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进行组合免疫接种是诱导疟疾红内期保护性抗体的有效方法。
李珣薛采芳缪军李淑梅刘忠湘雷俊川王宪锋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疫苗顶端膜抗原1
CD226抗胸腺细胞凋亡作用的研究
研究背景:CD226是1997年克隆成功的一个新分子,主要表达于活化T细胞、NK细胞、巨核/血小板、单核细胞以及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参与T细胞的分化和NK细胞的杀伤,以及血小板的活化与聚集。我们发现CD226也表达于小鼠...
方亮张新海缪军赵芳庄然陈丽华金伯泉
关键词:胸腺细胞凋亡CD226SURVIVIN
文献传递
细胞因子表达质粒对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DNA免疫的调节作用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表达质粒对小鼠DNA免疫的促进和调节作用。 方法 构建编码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 1(AMA1)完整胞外域的DNA免疫质粒VR10 2 0 /E ,构建编码小鼠细胞因子 (GM CSF)、白细胞介素 (IL)如IL 4和IL 12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GM CSF、pcDNA3 .1( ) /IL 4和pIL 12以及双顺反子质粒pGM CSF/pTPA E ,分组免疫小鼠 ,ELISA检测血清中特异性IgG及其亚类的水平 ,取小鼠脾细胞进行体外增殖。 结果  3种细胞因子质粒均有效增强了小鼠针对VR10 2 0 /E的免疫应答 ,抗体水平增加 7至 10倍 ,其中pcDNA3 /GM CSF质粒和pIL 12质粒分别显著促进了小鼠的IgG1和IgG2a应答 ,小鼠脾细胞的体外增殖水平亦有明显提高。 结论 利用编码GM CSF、IL 4和IL 12的表达质粒作为佐剂可有效增强小鼠针对AMA1DNA的免疫应答 ,并对免疫应答的类型产生调节作用。
李珣缪军雷俊川薛采芳王宪锋刘忠湘李淑梅
关键词:细胞因子表达质粒恶性疟原虫顶端膜抗原1DNA免疫佐剂
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17区基因的原核表达、纯化及表达产物鉴定被引量:11
1999年
目的 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 的17区基因(MSP1- 17),本文原核表达了FUP株MSP1 的17 区基因,并纯化及鉴定了表达蛋白。方法 将MSP1- 17 基因片段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 4T- 1,形成pGEX- 4T- 1/MSP1- 17。IPTG诱导pGEX- 4T- 1/MSP1- 17 转化的BL21菌,纯化并用MSP1- 17 特异性单克隆抗体鉴定表达产物。结果 成功地构建了pGEX- 4T- 1/MSP1- 17,转化菌经诱导表达出与GST融合的蛋白(约40KD),纯化后纯度达72% ,MSP1- 17 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可识别表达蛋白。结论 成功表达并纯化了MSP1- 17 蛋白,为深入研究和应用MSP1- 17
缪军薛采芳李珣甄荣芬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裂殖子原核表达纯化
以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的17区片段基因为基础的复合核酸疫苗诱导小鼠体液免疫反应的研究被引量:3
1999年
目的: 检测以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 的17 区片段基因为基础的复合核酸疫苗VR1012/TPA/HG-MSP1-17(分泌性)和VR1012/HG-MSP1-17(非分泌性)诱导小鼠的体液免疫反应。方法: 分别用分泌性与非分泌性核酸疫苗肌注免疫小鼠。用间接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的特异性抗体。结果: 每只小鼠经3 次100 μg/100μl非分泌性核酸疫苗免疫后, BALB/c小鼠和C57BL/6 小鼠均产生明显的抗HG和抗真菌表达的MSP1 17 区蛋白(YMSP119 )抗体。但总体抗体水平不高。BALB/c小鼠经3 次200 μg/100 μl非分泌性核酸疫苗免疫后, 产生较高的抗HG抗体, 但抗MSP1-17 的抗体无明显变化。经3 次200 μg/100 μl分泌性核酸疫苗免疫后, 只产生较低的抗HG抗体。结论:
缪军李珣薛采芳甄荣芬刘忠湘秦恩强喻启桂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核酸疫苗MSP1
插入四环素操纵子对恶性疟原虫血型糖蛋白结合蛋白130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英文)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构建四环素操纵子 (TetO)修饰的恶性疟原虫血型糖蛋白结合蛋白 13 0基因 (GBP13 0 )启动子 ,并探讨TetO插入后对启动子活性影响的位置效应。 方法 将 7个拷贝的TetO ( 7cot)序列分别克隆入GBP13 0启动子转录起始点附近的 4个位点 ,上、下游各两个 ,产生 4个衍生质粒pG/ 7T( -5 ) ,pG/ 7T( -2 ) ,pG/ 7T( +2 )和pG/ 7T( +5 )。瞬时转染后通过CATELISA检测和分析pGBPCATΔ2和 4个衍生质粒中CAT报告基因的表达水平。 结果 限制性酶切、PCR扩增和DNA测序证明质粒构建成功。转染和CAT检测表明 ,7cot插入到GBP13 0启动子的 4个位点中均可提高启动子的活性 ,并且定位于启动子下游比定位于上游具有更高的活性 ,其中于 +5位点启动子活性最高。 结论 在疟原虫四环素诱导性转基因表达系统中质粒pG/ 7T( +5 )
王宪锋薛采芳刘忠湘李珣李淑梅雷俊川缪军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血型糖蛋白载体蛋白质类四环素
我国YN株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瞬时转染系统的建立
疟疾是世界性的严重寄生虫病,也是WHO确定应优先控制的传染病之一.由于蚊媒耐药性及疟原虫抗药性的产生和扩散,以蚊媒控制和药物治疗为中心的疟疾防治手段遇到了挑战,同时,疟原虫生活史的复杂性及其抗原的高变异性,也给疟疾疫苗的...
王宪锋薛采芳缪军刘忠湘李珣甄荣芬
关键词: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瞬时转染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