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鹏飞
- 作品数:13 被引量:73H指数:5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公立医院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被引量:15
- 2014年
-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中之重,其最终目的是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满意度。现有的公立医院运行模式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例如补偿机制不完善、公益性缺失等。公立医院改革需要在总结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完善顶层设计并创新管理体制。
- 叶青跃杨杨程鹏飞张明洁
- 关键词:公立医院改革支付方式
- 类风湿关节炎早期标志物检测的临床评价被引量:3
- 2005年
- 目的:检测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类风湿因子(RF)、抗RA33、抗角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对RA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其在风湿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RF,ELISA检测抗CCP、抗RA33,间接免疫荧光法测AKA、APF。共检测了68例RA、98例其它非RA风湿性疾病和40例健康人,并分析5种诊断标志物的临床意义。结果:68例RA患者中RF,抗RA33,AKA,APF,抗CCP的灵敏度分别为76.47%,33.82%,35.29%,39.71%,80.88%;特异性分别为91.84%,92.86%,97.96%,98.98%,98.98%;阳性预测值为86.67%,76.67%,92.31%,96.43%,98.21%;可用度分别为69.04%,39.78%,47.27%,50.85%,80.79%;抗CCP与RF无显著性差异,与抗RA33,AKA,APF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联合检测RF、抗CCP抗体对RA早期诊断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 程鹏飞刘元瑞陈曙陈琦叶青跃
-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角蛋白抗体抗核周因子
- 干扰素λ抑制HSV-2在宫颈上皮细胞内复制的机制研究
- 2015年
- 目的研究干扰素λ(IFN-λ)作用于人宫颈上皮细胞的抗HSV-2作用及相关免疫调节功能。方法运用永生化人正常宫颈细胞End1/E6E7,建立HSV-2感染细胞模型,并以此为研究对象,探讨IFN-λ抗HSV-2作用机制。结果人宫颈细胞具有IFN-λ受体复合物IL-28Rα/IL-10Rβ。IFN-λ通过与其受体复合物IL-28Rα/IL-10Rβ结合,发挥抗病毒及免疫调节功能,并能够增加TLR3、7、8的表达量,同时诱导IFN-β表达。结论 IFN-λ在生殖道抗HSV-2感染天然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程鹏飞唐景峰汪杨张毅
- 关键词:HSV-2天然免疫TOLL样受体
- 可诱导心肌特异性表达IL-22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建立心肌特异性、高效表达白介素22的转基因小鼠模型。方法将TRE-Tight-IL-22转基因载体显微注射入C57BL/6小鼠受精卵细胞中,得到含有其中1段转基因载体的转基因小鼠,再将这种转基因小鼠与含有能够控制TRE-Tight下游基因在心肌特异性表达的α-MHC-rtA-hGH的转基因小鼠进行交配,获得同时含有TRE-Tight-IL-22和α-MHC-rtTA-hGH这2段基因的双阳性子代转基因小鼠。使用强力霉素(Dox)持续诱导6周龄双阳性小鼠6周,再用ELISA方法检测转基因小鼠心肌细胞中IL-22表达量。结果与野生型C57BL/6小鼠比较,经过强力霉素诱导的双阳转基因小鼠心肌细胞有高表达量的IL-22(P<0.05)。结论得到了可诱导、高效表达IL-22的转基因小鼠系,为IL-22与心力衰竭关系的深入研究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 程鹏飞唐景峰周立
- 关键词:强力霉素
- FQ-PCR联合Sanger测序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KRAS及BRAF基因突变
- 2014年
- 目的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FQ-PCR)联合Sanger测序法快速检测结直肠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KRAS和BRAF基因突变的方法。方法根据结直肠癌中EGFR、KRAS和BRAF基因常见突变类型设计引物及其TaqMan探针序列,以提取的86份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DNA为模板,进行FQ-PCR扩增,PCR产物经SAP酶和EXOⅠ酶作用后,收集酶切产物,进行测序PCR扩增,扩增产物经乙醇/醋酸钠法纯化后进行测序,测序结果采用Bioedit软件进行分析;检测EGFR、KRAS及BRAF基因突变,并与FQ-PCR法检测KRAS12/13密码子突变进行比较。结果成功建立了FQ-PCR联合Sanger测序法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样本中EGFR、KRAS和BRAF基因突变的方法,各基因PCR扩增曲线均为标准的"S"型荧光扩增曲线,测序峰图清晰、稳定。86份结直肠癌样本中,EGFR基因突变概率2.3%(2/86),均为第21号外显子点突变,突变类型为L858R和L861Q;KRAS基因突变概率33.7%(29/86),其中第12位密码子突变占79.3%(23/29),突变类型为G12D和G12V,第13位密码子突变占10.3%(3/29),突变类型为G13D,第12和13位密码子同时突变1例(3.4%),第61位密码子未检测到突变,第146位密码子仅检测到2例突变,占6.9%(2/29),突变类型均为A146V;BRAF基因未检测到突变。FQ-PCR法检测KRAS12/13密码子突变概率高于FQ-PCR联合Sanger测序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法的总体符合率为97.7%(84/86)。结论实时FQ-PCR联合Sanger测序法可快速检测结直肠癌患者中EGFR、KRAS和BRAF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稳定、可靠。
- 程鹏飞林佳唐景峰
- 关键词:结直肠癌基因突变测序
- FQ-PCR同步检测HTLV-Ⅰ及HTLV-Ⅱ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
- 2012年
- 目的:建立可同时检测HTLV-Ⅰ和HTLV-Ⅱ的双重荧光定量PCR(FQ-PCR)方法,并对所建体系进行方法学评价。方法:根据HTLV-Ⅰpol基因和HTLV-Ⅱtax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及TaqMan-LNA探针,构建重组质粒作为荧光定量PCR的标准品。优化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建立起可同时检测HTLV-Ⅰ和HTLV-Ⅱ的双重荧光定量PCR(FQ-PCR)的方法。结果:结果显示该方法对HTLV-Ⅰ及HTLV-Ⅱ的线性范围分别为108-102 copy/μl和107-10copy/μl;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02copy/μl和10copy/μl。对阳性标本检测均呈阳性,对非目标菌检测均呈阴性。应用该方法对175例临床标本进行考核,有HTLV-Ⅰ阳性6例,HTLV-Ⅱ阳性3例,其中HTLV-Ⅰ和HTLV-Ⅱ双阳性2例。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双重FQ-PCR方法特异、快速、灵敏,对HTLV的血液筛查有重要意义。
- 陈琦唐景峰程鹏飞张长明周立汪晓莉王业富
-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新生隐球菌DNA方法的建立被引量:4
- 2010年
- 以新生隐球菌DNA中一段高度保守序列为目的序列,结合PCR和DNA探针技术优点,设计出特异引物和探针,并优化新生隐球菌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研究出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检测新生隐球菌DNA的方法.结果显示:标准株及临床样本株新生隐球菌保守序列为124 bp;重组质粒pUCM-T中目的基因片段序列碱基符合率100%;当质粒标准品浓度1.0×103~1.0×107Copies/mL时,相关系数为0.997,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各浓度标准品的Ct值变异系数均小于5%,表明此技术的重复性好,用特异性引物扩增可检测出5.0×102Copies/mL的新生隐球菌DNA,说明该方法敏感性很好.
- 程鹏飞蒋晓迪曹轩赵友云王业富江小明杨永
- 关键词:新生隐球菌DNA实时荧光定量PCR
- 胃肠道间质瘤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检测及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检测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患者中酪氨酸激酶受体基因C-kit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A(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PDGFRA)基因突变情况,探讨其与GIST发病的相关性。方法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及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收集的102例GIST患者石蜡肿瘤切片样本中提取DNA,采用PCR技术扩增特异性目的片段,并直接进行序列测定,分析样本中C-kit及PDGFRA基因突变情况。结果在102份石蜡肿瘤切片样本中共检出C-kit基因突变76例,其中大多数突变发生于第11号外显子上,共65例,包括缺失突变43例,占66.15%(43/65),点突变12例,占18.46%(12/65),插入突变4例,占6.15%(4/65),点突变伴随缺失突变6例,占9.23%(6/65);7例样本存在第9号外显子突变;3例样本存在第13号外显子突变;2例样本检测出第17号外显子突变。共检出PDGFRA基因突变4例,其中第12号外显子突变的有3例,第18号外显子突变仅检出1例。结论大多数GIST患者中存在C-kit基因的突变,且主要突变位置在第11号外显子;PDGFRA基因突变存在于C-kit未突变患者中。
- 黎明丽程弘夏周策凡王维旭严晓峰程鹏飞
-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C-KIT基因基因突变
- 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细小脲原体多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临床应用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建立淋病奈瑟菌(Neisseriaagonorrhoeae,NG)、沙眼衣原体(Chlamydiatrachomatis,CT)、细小脲原体(Ureaplasmaparvum,uP)多重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tquantitativePCR,FQ—PCR)检测方法。方法选择NG保守基因porA、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urealytieum,uu)保守基因UPq及cT保守基因£rp作为目标检测基因,设计引物及TaqMan探针,制备重组质粒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建立多重VQ.PCR检测方法,并验证其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用建立的方法对203份泌尿生殖道感染NG、CT、UP的临床样本进行同步检测,并与单重VQ—PCR法、常规PCR法及基因测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重组质粒标准品经双酶切及测序鉴定,证明构建正确;建立的标准曲线起始DNA拷贝数与0值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8~1.000;该方法检测NG、CT和uP的灵敏度均可达10:copies/ml,检测范围可达10。~10。copies/ml,相关系数分别为1.000、0.999和0.995;不与生殖道其他菌群如阴道霉菌、百日咳杆菌、流感嗜血杆菌、人型支原体、单纯疱疹病毒I型、Ⅱ型及人乳头瘤病毒(16/18型)发生交叉反应;检测的203份样本中,多重VQ—PCR检测NG、CT、UP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4.48%、30.54%、18.71%,与单重VQ.PCR法、基因测序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方法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常规PCR法;与基因测序法相比,多重FQ—PCR法灵敏度为100%,3种病原体检测特异性均高于98.50%。结论已成功建立NG、CT、UP多重VQ.PCR检测方法,该法检测时间短,特异性强,灵敏性高,适合于临床快速诊断;
- 程鹏飞唐景峰程弘夏刘绪王业富
- 关键词: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凝血酶及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1
- 2015年
-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PAg 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抗凝血酶(AT)和D-二聚体(D-dimer)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用相应的方法和仪器测定112例脑梗死及80例健康对照者血(浆)PAg T、v WF、AT和D-dimer水平变化,同时对部分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患者血中PAg T、v WF、D-dimer等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AT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选取经治疗效果明显好转的78例脑梗死患者,出院前取空腹静脉血测定PAg T、v WF、AT、D-dimer等指标,并与治疗前对照,结果治疗后PAg T、v WF、D-dimer降低,AT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凝血及纤溶功能异常,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功能增强、凝血及纤溶功能亢进、抗凝功能降低等多因素有关。PAg T、v WF、AT、D-dimer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判断的参考指标。
- 叶青跃程鹏飞周有利饶汉武黄承芳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