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立刚
- 作品数:34 被引量:27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经济管理更多>>
- 墨家辩学的论辩原则思想初探
- 先秦墨家的语言逻辑思想,他们自称之为“辩学”。辩学考察的对象是以立辞为核心的论辩活动。论辩以立辞的过程是参与论辩的双方使用语言表达思想与交流思想的过程。为了保证表达与交际的确当性,墨家在其辩学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论辩立辞的
- 田立刚
- 文献传递
- 喻类载道 彰显理性——试论先秦名辩学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被引量:1
- 2009年
- 逻辑学和文学,就学科分类、研究对象而言,属于性质和特点迥异的学术领域。但从中国古代文化发生发展的史实与特点出发,可以揭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即先秦名辩学,与古代文学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先秦名辩学中的基本观念(名、类、理等)形成后,对秦汉及至唐代文学理论中的属对分类观和文学创作中骈文、连珠等文体,及喻、比等方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 田立刚
- 关键词:名辩学文学理论
- 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看先秦名辩学的影响
- 方式是人类在思维过程中所使用的形式和方法,它通常表现为人们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思考的模式以及采用推理的主要形式。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先秦时期的名辩理论推理类型间的关系表明,逻辑学的形成和发展与特定思维方式相互作用、相互...
- 田立刚
- 关键词:思维方式名辩学古代逻辑
- 神话中的体育文学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中外古代神话同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历史、民族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孕育了古代体育文学。本文阐述了中外古代神话中的体育文学,对当下体育文学的发展不无借鉴作用。
- 田立刚谷颖
- 关键词:神话人文精神
- 名墨“唯谓之辩”异议
- 2020年
- 《墨经》和《公孙龙子·名实论》中都曾多次论及“名”“实”“谓”等概念。学界多认为二者围绕“唯谓”说展开过论辩,比如《墨经》中的“惟吾谓非名,则不可”“谓者毋惟乎其谓”等句,多被当做反对公孙龙“唯谓”说的证据。通过对《墨经》和《公孙龙子·名实论》的对比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认为《墨经》并没有反对公孙龙的“唯谓”说,二者在正名的原则上确有很多共识,也可相互参证。但是对于“名”“实”“谓”等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墨经》和《公孙龙子·名实论》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进而在名实关系的稳定性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墨经》重视名实关系的稳定性,而《公孙龙子·名实论》更注重考察名实关系的变化。
- 赵晓蕾田立刚
- 关键词:墨经名实论
- 论先秦逻辑史上“故”范畴的产生和确立
- “故”是中国古代先秦逻辑思想赖以产生的基本范畴之一。《墨辩·大取》提出:“辞以故生, 以理长,以类行。”不仅阐明了“故”与“理”、“类”在立辞中所具有的同等重要的逻辑法则的意义,而且特别强调“故”在三范畴中的首要的、特殊...
- 田立刚
- 关键词:《墨辩》
- 文献传递
- 从失序走向有序:“去符号化”的老庄逻辑
- 2020年
- 先秦时期,"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引起了诸子百家的关注。如何恢复社会秩序成为各家各派争论的焦点。从符号学角度审视,"礼崩乐坏"的社会现状实则是一场原有符号系统不足以维持社会秩序的符号危机。各家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不同的方法,发展出具备自己理论特点的符号系统以期稳固社会秩序。不同于儒、墨、名、法等学派各自创造一套符号系统,道家深入地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作出了努力,即"去符号化"--将符号降解为物,回归物的使用性。
- 赵晓蕾田立刚
- 关键词:老庄逻辑
- 关于先秦名辩学中“理”范畴的探讨
- “理”是先秦名辩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墨家提出“辞以理长”(《大取》);荀子亦明言“言必当理”(《儒效》)。“理”字的这种名辩学意义的生成经历了一个渐变与发展的过程,这与其涵义的衍生转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试对这一过程作概...
- 田立刚
- 关键词:名辩学后期墨家
- 文献传递
- 河北省贫困山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被引量:3
- 2007年
-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青少年的体魄又是人类社会生息、繁衍、发展的根本。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强壮的体魄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和能力去做每一件事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强调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 郝健田立刚陈志华张彦青汤客
-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贫困山区中共中央国务院人类社会
- 历史选择中的逻辑理性——对六个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密切相关问题的解读
- 2013年
-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坚持六个"为什么",这是历史的选择。它既体现了历史选择的必然性,也展现着每个选择主体在历史选择中的角色与责任。这种角色与责任以一定的人生意义为观照,以一定的人生价值为支撑,既体现着历史选择中的信念建设,也渗透着历史选择中逻辑理性的价值。理论的阐述是一个信念建设的过程,这个过程理应得到理性工具的支撑,极其富有理性精神的哲学社会科学要以自己的方式为实践服务。
- 张晓芒田立刚关兴丽
- 关键词:历史选择逻辑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