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松朝
- 作品数:11 被引量:4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7
- 2018年
-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脑卒中(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解放军第371中心医院神经内科2016-01—2017-12确诊的PIS并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的5例患者,记录其人口学特征,发病时间,替罗非班应用的持续时间,不同时间点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结果 5例患者应用替罗非班后NIHSS评分下降4~13分,平均7.2分。在应用替罗非班注射液后血凝系列出现变化的3例,血栓弹力图均未见明显变化;5例患者在应用替罗非班前、后和应用替罗非班过程中均未出现出血并发症。结论替罗非班作为一种新型、高效、可逆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通过阻断糖蛋白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这一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唯一途径,发挥高效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其治疗PIS的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 何明峰王婷婷高飞田松朝马兴洲崔会青董歌
- 关键词:进展性脑卒中替罗非班血栓弹力图并发症
- 前列地尔对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灌注量及血液黏度影响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糖尿病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探寻有效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分析前列地尔对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灌注量及血液黏度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1-01-2016-01-0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七一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治疗的100例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为常规治疗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计分法评价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等脑血灌注量指标,比较两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等血液黏度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0%,高于对照组的80.0%,χ~2=4.332,P=0.037。观察组NIHSS评分为(7.04±3.12)分,低于对照组的(12.25±5.47)分,t=5.850,P<0.001;BI计分为(66.97±18.12)分,高于对照组的(52.33±16.04)分,t=4.278,P<0.001;观察组rCBV为(4.17±1.24)mL/(100g·min),高于对照组的(3.42±1.16)mL/(100g·min),t=3.123,P=0.002;rCBF为(49.77±21.42)mL/100g,高于对照组的(39.89±19.55)mL/100g,t=2.409,P=0.018;MTT为(6.81±0.82)s,短于对照组的(7.55±0.72)s,t=4.795,P<0.001。观察组全血黏度为(11.23±2.85)mPa·s,低于对照组的(15.33±3.02)mPa·s,t=6.982,P<0.001;血浆黏度为(1.89±0.38)mPa·s,低于对照组的(2.16±0.44)mPa·s,t=3.284,P=0.001。结论前列地尔可提高糖尿病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灌注量,降低患者血液黏度,提高患者血液流动性,促进微循环,临床效果显著。
- 龚启立薛琳李晨鹏田松朝
- 关键词:前列地尔糖尿病脑梗死血液黏度
- 前列地尔联合西洛他唑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西洛他唑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方法将84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加西洛他唑治疗,疗程14d。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监测,治疗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8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治疗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西洛他唑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深入研究。
- 王同聚杨红亚田松朝
- 关键词: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前列地尔西洛他唑
- 逆行加交汇介入技术治疗左侧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左侧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1],主要临床表现为左上肢缺血和盗血导致的后循环缺血症状,内科治疗效果较差,手术为有效治疗手段,而介入治疗是一项微创、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措施。我们收集了17例行介入治疗的左侧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其中15例应用逆行加交汇技术,2例应用顺行技术,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对上述两种介入技术进行比较分析。
- 何明峰何鑫高飞马兴洲田松朝
- 关键词:慢性闭塞
- 双入路和逆向开通治疗左侧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索左侧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的介入干预措施,为左侧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患者寻求更佳治疗手段,观察左侧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介入开通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左侧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15例患者,对介入治疗的优点、左侧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的病因、治疗措施以及介入治疗开通的成功率、手术并发症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15例患者手术顺利,一期开通慢性闭塞的左侧锁骨下动脉,患者临床症状即刻或较快改善,无一例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双入路和逆向开通的接入技术治疗左侧锁骨下动脉慢性闭塞安全、有效,具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 何明峰高飞马兴洲田松朝崔会青
- 关键词:介入治疗慢性闭塞
- 双导丝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方法。方法采用经股动脉入路双导丝技术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结果 6例患者的导引导管稳定性好,支架定位准确,支架置入均获成功。结论双导丝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有效方法,能够增加导引导管的稳定性,确保支架定位的准确性。
- 何明峰郭镔荣田松朝
- 关键词:双导丝技术血管内支架成形术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患者血清醛固酮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血清醛固酮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4年11月—2006年2月新乡市5所医院收治的DEACMP患者33例(DEACMP组)及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MP)患者32例(ACMP组),并将同期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体检健康者32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动态检测3组受试者的血清醛固酮水平;并采用常识-记忆-注意测验(IMCT)、长谷川痴呆量表(H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动态评估DEACMP患者的病情变化;分析血清醛固酮水平与IMCT、HDS、ADL评分的关系。结果 DEACMP组急性期血清醛固酮水平高于ACMP组和正常对照组,ACMP组血清醛固酮水平亦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EACMP组恢复期血清醛固酮水平〔(135±43)ng/L〕低于急性期〔(163±6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ACMP患者恢复期ADL评分较急性期减少,而HDS、IMCT评分较急性期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EACMP组血清醛固酮水平与HDS评分及ADL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DEACMP患者血清醛固酮水平显著增高;其动态变化与患者的病情变化基本一致,故动态检测血清醛固酮水平可以作为判定DEACMP患者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的生物学指标之一。
- 张延霞王冀康顾家鹏顾仁骏李静吴强何文龙田松朝
-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脑疾病醛固酮
- 锁骨下动脉狭窄六例介入治疗体会被引量:2
- 2011年
- 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常见的阻塞性颅外脑血管病,不仅可以引起上肢缺血的症状,还可能由于闭塞发生在锁骨下动脉近端,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症状。
- 何明峰郭镔荣王同聚高飞田松朝
- 关键词:锁骨下动脉狭窄介入治疗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继发癫痫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研究被引量:10
- 2016年
- 背景既往研究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DEACMP)患者出现智能障碍、锥体外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关注较多,而对DEACMP继发癫痫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探究DEACMP继发癫痫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特点对临床中解决此类问题有很大帮助。目的分析DEACMP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比较DEACMP继发癫痫与未继发癫痫患者的一般情况、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差别,为判断DEACMP继发癫痫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2001年1月—2014年1月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1中心医院、河南宏力医院8家医院收治的450例DEACMP患者中,共272例患者符合入组与排除标准,通过门诊随访和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治疗效果、预后等。结果 272例患者中继发癫痫20例(7.4%),DEACMP发病后6个月内出现癫痫发作者17例(85.0%)。DEACMP继发癫痫与未继发癫痫患者性别、年龄、昏迷持续时间、假愈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EACMP继发癫痫与未继发癫痫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EACMP继发癫痫与未继发癫痫患者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98,P〈0.01)。DEACMP继发癫痫患者随访期间死亡12例,病死率为60.0%;DEACMP未继发癫痫患者死亡52例,病死率为20.6%;DEACMP继发癫痫与未继发癫痫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95,P〈0.01)。结论 DEACMP继发癫痫患者具有病情严重程度重、治疗效果差、病死率高的特点,预防继发癫痫尤其是癫痫持续状态的发生对提高DEACMP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 周云鹏曾皎顾家鹏张晓莉张萍吴强田松朝赵建华靳玫潘登韩亚州赵国有顾仁骏
-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癫痫预后
- LKB1/Akt/mTOR通路介导调控胶质瘤细胞对抗EGFR抑制剂耐药研究
- 2019年
- 目的:探讨LKB1/Akt/mTOR信号通路在胶质瘤细胞对抗EGFRTKI的耐药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方法:在EGFR野生型和EGFRvIII的U87细胞中,应用EGFRTKI厄洛替尼处理,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pEGFR/EGFR,pAkt/Akt,pS6K/S6K,pERK/ERK,pSTAT3/STAT和LKB1蛋白,采用LKB和Akt抑制剂处理观察EGFR野生型和EGFRvIII的U87细胞,以及荷瘤鼠肿瘤大小。结果:在EGFR野生型和EGFRvIII的U87细胞中,厄洛替尼处理后Akt和S6K磷酸化和LKB蛋白表达明显增加,而EGFR磷酸化降低,而ERK和STAT3磷酸化无变化。LKB抑制剂和Akt抑制剂可克服厄洛替尼耐药,增加肿瘤细胞凋亡,降低荷瘤鼠肿瘤大小。结论:LKB1/Akt/mTOR通路参与胶质瘤细胞对EGFRTKI耐药,通路抑制剂可改善TKI耐药,这为胶质瘤克服EGFRTKI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田松朝
- 关键词:胶质瘤LK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