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
- 作品数:13 被引量:10H指数:1
- 供职机构:西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张飞形象演化中的巴文化元素
- 2023年
- 张飞形象经历了一个由史传记录到民间传说再到文学创作的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巴文化的融入和渗透起到了重要的奠基和充实作用。张飞形象从历史故事的生发,到外在形貌的塑造,再到内在性格的呈现,都折射出鲜明的巴文化元素。张飞形象演化中的巴文化元素,不仅丰富了三国文化的内涵,也生动地体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 王方
- 关键词:民间传说文学创作巴文化
-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问题研究
-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这个理想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可能实现,它的实现是一个具体、历史的过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创新,它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中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
- 王方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人本思想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
- 中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改革是一项旨在推动中国社会不断走向现代化的系统工程,这一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社会个体的参与和推动。现代公民意识包括公民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等现代社会意识,它的获得和养
- 王方
- 关键词:现代公民意识中国现代文学
- 文献传递
- 论胡适诗学中诗性的衍化历程
- 2015年
- 胡适与梅光迪、任鸿隽(叔永)之论辩,表面是文言与白话之争,本质却是白话诗的诗性之争。胡适在初期白话诗学中主张用白话,强调清楚明白,强调用白话写的即是诗,忽略诗性,论辩中的任鸿隽、梅光迪主张重视诗性。1918年后,胡适逐渐改变关于诗性的看法,重视音乐性、具体性。他关于现代汉语多音节词的理论创新,为新诗的音乐性作出了初期的理论贡献。胡适的"影像"(意象)概念,源于意象派理论,同时也体现了胡适1919年以后对新诗诗性反思的成果,标志着胡适诗学的历史贡献。
- 曹万生王方
- 关键词:白话诗诗性音乐性影像
- 1940年代川西袍哥团体研究
- 哥老会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三大帮会之一,在四川被称为“袍哥”。袍哥在四川近现代史上曾发挥过独特的影响,进入1940年代以后,川西袍哥进入了活跃期,主要表现为袍哥团体的繁荣,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典型性的袍哥团体并给当时社会带来了一...
- 王方
- 关键词:哥老会中国近代史地方政治
- 文献传递
- 李劼人“大河小说”影响力初探
- 2015年
- 1999年,香港《亚洲周刊》组织评选了"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涵盖大陆、香港、台湾的作家在内,作品既有长篇小说也有短篇小说,评委是国际上公认的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评选方式是由专家打分综合排序,结果李劫人以长篇小说《死水微澜》排名第17位。这已经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了。2005年,北京燕山出版社组织了一场规模宏大的"世纪文学60家"评选活动,"旨在以名家联袂名作的方式。
- 谢应光王方
- 关键词:小说史中国现代文学史
- “理工科大学生与人文经典”调查分析——以西华大学为例
- 2012年
- 人文经典在帮助理工科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树立理想主义、培养审美情操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基于这一认识,西华大学对本校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经典接受情况作了调查,认为理工科大学生有接受人文经典的强烈愿望,但在认识上存在偏差,需要加以正确引导。西华大学根据调查情况专门开设了系列人文类通识课程,为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做出了自己的探索。
- 谢应光王方
-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
- 《雅舍小品》与梁实秋的文学观被引量:1
- 2014年
- 《雅舍小品》综合体现了梁实秋的文学观。他反对把文学当作工具,提倡文学的独立性;反对载道的文学,提倡人性的文学;反对滥情的文学,提倡理性的文学。这种文学观在今天依然具有正面价值。
- 王方谢应光
- 关键词:《雅舍小品》人性
- 80年代文学:新时期文学的逻辑起点
- 2007年
- 1980年代的文学,在四个方面对整个新时期文学作了奠基:价值观上,经历了从人道主义大写的人到存在主义小写的人的探索,颠覆了"当代文学"的"政治文学"体系;方法论上,经历了从本质的人到现象的人、从古典思维到现代思维的革命,建立了新的艺术叙事体系;体制论上,经历了从体制的人到市民的人的嬗变,实现了作家队伍的非体制化与文学形象市民人格重建;传播论上,实现了从文学的人与传媒的人的变异,实现了从文学选择到传媒选择,勃起新的文学-传媒体系。在此意义上理解,80年代文学是异于前此"政治文学"的新时期、新世纪文学的逻辑起点。
- 曹万生王方
- 关键词:80年代文学新时期文学逻辑起点
- 叩问存在:《祝福》的文化意蕴再阐释
- 2011年
- 作为经典文本的小说《祝福》因其内蕴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需要从多个视角切入进行多维解读。在社会政治和历史文化模式的基础之上对《祝福》中祥林嫂这一符码重新解读,则可突破既有解读模式,将祥林嫂视为知识分子的自我隐喻,表征着知识分子对人和存在的叩问,而这一叩问又使得鲁迅的思想可以位列于世界现代文化之中。
- 王方
- 关键词:祥林嫂知识分子